齊國麗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164000
腦梗塞是一種常見的突發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尤其高,當前對于腦梗塞的治療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1],通過及時有效地治療,能夠對患者的生命進行挽救,但是根據文獻資料和臨床經驗顯示[2],患者在治療后常存在著語言、吞咽、肢體以及認知等方面的障礙,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在進行腦梗塞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積極的護理,提高患者各項功能的恢復。本次研究即分析對腦梗塞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78例腦梗塞患者進行此次研究,按照隨機抽簽法均分兩組,各39例。參與研究的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且經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參照組男女比例為20:19,患者年齡在46-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83±13.83)歲。研究組男女比例為21:18,患者年齡在47-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24±13.76)歲。兩組上述基線資料的對比上未呈現出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比較價值。
1.2方法 參照組使用傳統護理措施,做好患者的飲食、環境、用藥等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2.1體位護理 對于臥床患者,要定時幫助其翻身,并進行體位的更換調整,避免患者出現褥瘡。
1.2.2吞咽功能訓練 在進行患者護理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患者的吞咽功能進行訓練,將棉棒沾濕后刺激患者的舌根、軟腭及咽喉壁等位置,指導患者對吞咽的動作進行嘗試。
1.2.3肢體功能訓練 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幫助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早期可以幫助患者進行按摩、推拿等被動訓練,逐步向主動運動過渡,當患者肢體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復后,鼓勵患者嘗試自己洗臉、用勺、刷牙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患者的坐立和行走等訓練安排。
1.2.4語言及認知功能訓練 腦梗塞患者常表現出語言障礙和認知功缺損等情況,對于這類患者,護理人員要先教患者進行簡單的發音,在護理的過程中要有耐心,放慢自己的語調,讓患者通過口型學習和聽覺刺激逐步熟悉語言,在嘗試交流的過程中鍛煉其認知功能。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統計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評價。
判別標準:使用神經功能缺損表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使用護理工作評價表對患者意見反饋進行收集,給予滿意評價患者所占比例為滿意度。
1.4統計學分析 所得數據資料使用SPSS19.0軟件統計處理,卡方檢驗中等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t檢驗中計量資料以均數±平方差表示,對比有統計學意義時(P<0.05)。
2.1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神經缺損評分
研究組神經功能缺損在護理前后評分分別為(17.33±2.36)、(11.12±1.71),研究組評分(17.35±2.34)、(15.22±1.93);兩組神經功能缺損在護理前評分對比無差異(t=0.038,P=0.970),護理后評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組下降程度高于參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2.2對比兩組對護理工作的評價
研究組對護理工作表示滿意的患者共38例,滿意度97.44%,參照組共31例,滿意度79.49%。研究組滿意度明顯較參照組低,對比差異顯著(χ2=6.155,P=0.013)。
腦梗塞是老年人經常發生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患者發病通常較為迅速,對其生命安全產生不良影響[3-5]。當前的醫學已經能夠對腦梗塞患者進行成功的搶救,但患者在治療后常存在語言、吞咽、運動等功能的障礙,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預后[6-7]。早期康復訓練主要包括體位護理、吞咽功能訓練、肢體功能訓練、語言及認知功能訓練等,通過及時的鍛煉提高患者的自主能力,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8-10]。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神經功能缺損在護理前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評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組下降程度高于參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滿意度明顯較參照組低,結果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塞患者治療有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對腦梗塞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用早期康復護理,能夠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讓患者對治療和護理工作更加滿意和配合,對治療起到更好的輔助效果,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