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瑩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164000
老年癡呆又被稱之為阿爾茨海默病,屬于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患者病情進展具有進行性和隱匿性,患者在臨床上的主要癥狀有記憶力減退、判斷能力出現障礙、定向力降低、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等,患者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行為障礙和精神癥狀,嚴重情況下會致使患者死亡[1]。為了進一步改善老年癡呆患者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在給予患者有效治療的同時,落實優質化、科學化臨床護理措施意義重大。本次研究主要以老年癡呆患者為對象,分析預見性護理程序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診治的64例老年癡呆患者開展本次試驗研究,將所有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32例。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齡為(66.35±5.87)歲;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齡為(66.68±5.13)歲。兩組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該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的心理、健康變化情況,根據醫院制定好的流程為患者展開常規護理等。
1.2.2觀察組 該組患者給予預見性護理: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采取積極、樂觀、友好的態度與患者展開交流,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幫助患者疏導其產生的緊張、不安等情緒[2];②認知護理:為患者展開各個方面的訓練,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展開適宜干預措施,包括發音訓練、認人訓練、行走訓練、思維邏輯訓練等。③生活護理:確保患者每日進食量符合要求,鼓勵患者多食用一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在患者身體狀況許可的情況下,可陪同患者進行適當運動等[3]。④睡眠護理:提醒患者入睡時間,做好環境護理,確保患者的睡眠環境安靜、良好,睡前可令患者飲入一杯熱牛奶或者是泡腳等。⑤并發癥預防護理:指導患者養成正確的咳嗽和深呼吸方式,對患者分泌物進行及時清除;鼓勵患者多飲水,令其多食用一些高纖維、高維生素、低鹽、低糖、低脂肪的食物[4];加強對患者安全的重視程度,適當調高床檔,患者行動時家屬需全程陪同等。
1.3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日常生活能力:采取ADL量表,ADL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評估兩組生活質量:采取QO-LAD量表,QO-LAD量評分與生活質量成正比;評估兩組精神狀態:采取MMSF量表,MMSF評分與精神狀態成正比;評估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記錄兩組發生呼吸道感染、胃腸道疾病和骨折的例數,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2.1比較兩組干預效果 與對照組ADL評分(34.23±6.62)分、QOLAD評分(25.02±3.82)分和MMSF評分(19.51±3.57)分相比,觀察組的(47.77±7.24)分、(30.58±5.53)分和(25.65±3.99)分均偏高且組間差異明顯(t=7.929,P=0.000;t=4.752,P=0.000;t=6.588,P=0.000)。
2.2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32例患者有1例發生呼吸道感染,有1例發生胃腸道疾病;對照組32例患者有3例發生呼吸道感染,有3例發生胃腸道疾病,有2例發生骨折;與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5.00%相比,觀察組6.25%偏低且組間差異明顯(χ2=4.267,P=0.039)。
老年癡呆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一種神經科疾病,該病多發生于老年群體,目前該病在臨床上尚未給出明確病因,在該病的影響下,患者的生活能力會呈現出下降趨勢,行為會受到障礙,認知功能會受到干擾,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5]。
老年癡呆患者容易出現墜床、跌倒等各種各樣的意外事件,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胃腸道疾病和骨折等并發癥,臨床危險性高[6],為了進一步提升患者安全性,落實預見性護理,及時評估患者的實際身心需求,加強對安全的重視程度,及時疏導患者產生的各項不良情緒[7],對患者日常生活進行干預,提升患者的認知功能,做好飲食護理工作,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以提升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降低并發癥以及其他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8]。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ADL評分、QOLAD評分和MMSF評分相比,觀察組均明顯偏高(P<0.05);與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觀察組明顯偏低(P<0.05)。說明預見性護理程序的應用有利于優化老年癡呆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
綜上所述,給予老年癡呆患者預見性護理程序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精神狀態,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