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灝
(廈門長庚醫院兒科,福建 廈門 361000)
患兒,男,胎齡29周,出生體質量1 190g,于2019年7月18 日因“胎兒窘迫,絨毛膜羊膜炎,臀位”經剖宮產娩出,出生后即轉移至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出生后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雖均未發現感染跡象,仍給予5 d的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氨芐西林,每天300 mg/kg;頭孢噻肟,每天100 mg/kg)。在NICU 入院當天和住院期間,予重癥監護支持治療,包括氣管插管,臍靜脈置管(出生第1~9 天),PICC置管(放置于右下肢腘窩處,出生第9~20 天)。出生第16天,患兒出現病情變化,表現為喂養不耐受,胃管引流出大量咖啡色胃內容物并出現發熱癥狀,肛溫37.9 ℃,行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8.2×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34.6%,血小板計數81×109/L,超敏-C 反應蛋白96.9 mg/L。考慮院內感染導致膿毒血癥,立即進行血液和尿液培養檢查,并予萬古霉素(每天45 mg/kg),美羅培南(每天120 mg/kg)聯合經驗性抗感染治療。出生第17 天,頭顱彩超提示腦實質分散在高回聲區(傾向為感染灶伴腦實質出血),考慮膿毒血癥、化膿性腦膜炎。出生第20 天,血培養回報陽性,提示蠟樣芽孢桿菌生長,盡管使用萬古霉素、美羅培南進行抗菌治療,但患兒在出生第20天死亡,死亡原因為膿毒血癥。死亡后拔除PICC,導管末端做培養未見細菌生長。
以“Bacillus cereus”“newborn”為檢索詞在 PubMed 中檢索,以“蠟樣芽孢桿菌”“新生兒”為檢索詞在萬方數據庫和中國知網檢索,檢索時間均為建庫至2020 年4 月23 日。共檢索到7 篇病例報告,患者10 例。閱讀文獻,記錄患兒的胎齡、性別、出生體質量、出現感染癥狀的年齡、感染部位、導致感染的危險因素、抗生素的使用、轉歸情況進行分析總結。
查閱到11 例患兒[1-7](包括本研究1 例)中,男7 例(63.6%),女2例(18.2%),性別未描述2例;胎齡<28周7例,28~32 周 3 例,32~34 周 1 例;超低出生體質量兒 6 例,極低出生體質量兒2 例,低出生體質量兒2 例,體質量未描述1例;出現感染癥狀的年齡:出生<24 h 2 例,出生1~3 d 1例,出生3~7 d 4 例,出生>7 d 4 例;感染部位:肺部感染5例,血液感染7 例,顱內感染5 例,其中至少合并2 個部位感染患兒有5例;導致感染危險因素:早產兒11例,機械通氣10例,臍靜脈或臍動脈3例,中心靜脈導管2例;經抗感染治療后病情好轉3例(27.3%),死亡8例(72.7%)。
蠟樣芽孢桿菌屬于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廣泛分布于空氣、灰塵和水中,其孢子形成能力使細菌能抵抗食品工業和醫院中使用的常規清潔手段[8]。出生體質量較低的早產兒和新生兒由于免疫系統的不成熟以及如機械通氣、臍動/靜脈置管、PICC 置管等侵入性操作,導致其在NICU 中極易感染。早產兒蠟樣芽胞桿菌引起的感染極為罕見,一旦發生,死亡率較高[9]。
11例患兒均系早產兒,免疫功能不完善,具有較高的感染風險。蠟樣芽孢桿菌在進入血液后可能產生外毒素,溶血素和溶細胞毒素,可能是造成嚴重感染的原因[10]。患兒的感染途徑尚不明確,可能與多種侵入性操作有關[11-12]。一項研究表明,蠟樣芽孢桿菌污染存在于醫院環境中。重癥監護病房中的呼吸支持設備,臍動/靜脈導管,胃管,干配方奶粉,亞麻布,加熱、通風的空調系統均已被證明為感染源[13]。臨床醫生應警惕免疫功能低下的早產兒在NICU 蠟樣芽孢桿菌感染的潛在風險。臨床工作中,實驗室報告檢測到蠟樣芽孢桿菌不能簡單地考慮為污染細菌,應注意近期有無對患兒進行侵入性的操作,注意觀察患兒的臨床表現,如喂養消化情況、體溫變化和炎性指標的變化。由于蠟樣芽孢桿菌廣泛存在于周圍環境中,面對免疫功能尚不完善的早產兒,在NICU 環境中的臨床工作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則,保持手、工作服、胃管、亞麻床單和醫療器械的清潔。蠟樣芽孢桿菌感染病例中,經驗性藥物使用與死亡率密切相關。由于蠟樣芽孢桿菌通常對美羅培南和萬古霉素敏感,即使無及時的培養和藥物敏感性結果,仍建議使用美羅培南和萬古霉素作為治療藥物,而萬古霉素是經驗性治療蠟樣芽孢桿菌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