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娥,周麗,招淑文
(1.佛山市中心血站成分科,廣東 佛山 528000;2.佛山市中心血站質控科,廣東 佛山 528000)
臨床治療各類疾病的方法中,輸血治療是常用手段之一,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成分輸血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洗滌紅細胞指的是采取氯化鈉溶液洗滌血液后,清除血漿中血小板、白細胞等成分,有利于預防非溶血性的高熱情況發生,同時,也可預防過敏情況發生,進而減少或避免輸血過程中發生的病毒傳播事件,提高輸血治療的臨床安全性,主要應用于高鉀血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和血漿蛋白過敏反應等疾病治療。在洗滌紅細胞中,原紅細胞組織具有較高保存率,可達70.0%,而保存時間較短,有研究顯示,不同儲存時間的血液制備洗滌紅細胞的效果具有一定差異[2]。本研究隨機采取CPDA-1 保養液處方制備的60 袋去白懸浮紅細胞,研究不同儲存時間對血液制備洗滌血細胞的效果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本院制備的400 mL CPDA-1 保養液的全血制備的60 袋2 U 去白懸浮紅細胞。
1.2 方法
1.2.1 儀器及試劑 0.9%氯化鈉溶液[費森尤斯卡比(廣州)醫療用品有限公司,批號:85PE11AC00,規格:250 mL∶2.25 g],LX112054全自動血液成分分離機(深圳普特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四川南格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0401)、PC203型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HITACHR7大容量低溫離心機(日本)、無菌接駁機、高頻熱合機、全自動血液分析儀、血漿游離血紅蛋白試劑盒、微量總蛋白測定試劑盒、電子天秤。
1.2.2 制備及洗滌紅細胞 隨機采集CPDA-1 保養液劑量為400 mL的全血制備為2 U去白懸浮紅細胞60袋放置于儲血專用冰箱中,設置溫度為(4±2)℃,取存儲期第1、2、3、4、5周的去白懸浮紅細胞并確保未出現破損等情況,各12 袋。待用洗滌溶液聯袋提前冷凝放置保存,確保溶液外觀正常,且未出現破損或滲漏情況,并處于有效期內。采用無菌接合機進行無菌接合聯通待洗滌的去白懸液紅細胞袋導管以及洗滌溶液聯袋,再將其轉移至紅細胞袋內,液體劑量約200 mL,將導管夾緊進行混勻操作,按照制備洗滌紅細胞的離心程序操作,設置轉速為3 500 r/min,保持一定溫度。緩慢且平穩的取出血袋,將其垂直放入分漿夾中,再向空袋裝上清液并夾緊導管。經上述步驟離心處理洗滌3 次后加入約100 mL 紅細胞保存液和0.9%氯化鈉溶液即可。混勻洗滌后紅細胞,注滿配血管,熱合留后取40 cm配血管進行檢測。
1.2.3 檢測方法 將洗滌后的紅細胞樣本置于冰箱中儲存,設置溫度為4 ℃,為避免留取的血樣存儲時間差異而導致檢測結果不同,均于洗滌1 h后檢測;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計算各項指標;應用相關試劑盒檢測游離血紅蛋白(FHb)濃度,后測定上清液蛋白質濃度,并檢測不同存儲時間的制備原料去白懸浮紅細胞的溶血率。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儲存時間血液制備的洗滌紅細胞檢測結果,包括蛋白質、血紅蛋白、溶血率和原料血溶血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第5周血紅蛋白含量明顯低于第1、2、4周(P<0.05),其他各時間點血紅蛋白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第3周和第4周的上清蛋白質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各時間點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1周與第2周溶血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第1周、第2周與其他各時間點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3周、第4周和第5周溶血率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第5周出現1例洗滌紅細胞溶血率為0.85%,超出質量控制要求;第1周與第2周原料血溶血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第1 周、第2 周原料血溶血率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儲存時間血液制備的洗滌紅細胞檢測結果()

表1 不同儲存時間血液制備的洗滌紅細胞檢測結果()
注:Hb,血紅蛋白。與第1周比較,aP<0.05;與第2周比較,bP<0.05;與第3周比較,cP<0.05;與第4周比較,dP<0.05
檢測項目上清蛋白質含量(g)Hb含量(g)溶血率(%)原料血溶血率(%)第5周0.72±0.30abcd 40.05±4.54ad 0.43±0.19ab 0.42±0.20abcd第1周0.39±0.21 44.02±6.10 0.10±0.08 0.05±0.06第2周0.51±0.19a 45.02±9.25 0.12±0.09 0.04±0.05第3周0.52±0.21ab 40.63±12.09 0.21±0.12ab 0.19±0.08ab第4周0.62±0.28ab 43.22±4.16 0.25±0.13ab 0.27±0.17ab
輸血治療的臨床應用率較高,成分輸血更被廣泛推廣,洗滌紅細胞在臨床上主要應用于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高鉀血癥、新生兒溶血病和肝腎功能障礙需輸血等疾病治療,療效顯著[3]。但有研究顯示,洗滌紅細胞的質量極易受到儲存時間差異的影響,應選取最佳的儲存時間,以最大限度保障洗滌紅細胞的質量[4]。在保養液內儲存血液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紅細胞受損情況,導致洗滌紅細胞制備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有研究顯示,當血液保存時間超過14 d 后,應用全血制備的洗滌紅細胞就會發生異常形態改變,產生一種棘形紅細胞,進而發生溶血情況,影響洗滌紅細胞的臨床治療效果[5]。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血液儲存時間的延長,其制備的洗滌紅細胞溶血率呈上升趨勢,其中第1周和第2周的溶血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第1周、第2周與其他各時間點溶血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1周和第2周的原料血溶血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第1周、第2周與其他各時間點原料血溶血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5周溶血率相較于第4周明顯上升,且出現1例溶血率高達0.85%,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為<RBC 總量的0.8%。FHb 含量上升提示血管內溶血情況的發生或發展,因此,該項指標有利于反映紅細胞制品質量,血液制品中尤其是洗滌紅細胞中FHb含量過高,可導致患者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提高病死率[6-7]。有研究證實,不同儲存時間血液對其制備洗滌紅細胞的FHb含量具有較大影響,但對K+并無明顯影響,原因可能是洗滌紅細胞制備過程中對紅細胞滲透壓產生影響,進而導致紅細胞溶血增加[8]。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除第4周和第5 周、第1 周和第5 周的血紅蛋白含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時間點血紅蛋白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紅細胞洗滌應用0.9%的氯化鈉溶液并未對其Hb含量產生重要影響。此外,除第3周和第4周的上清蛋白質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各時間點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取雙縮脲發對上清蛋白質進行測定,若想達到要求需使用非常靈敏的儀器;因此,檢測上清液中的微量蛋白質應用鄰苯三酚紅鉬絡合顯色法具有良好效果,可提高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9-10]。
綜上所述,血液制備洗滌紅細胞過程中,應嚴格把握血液儲存時間,應<1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