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肖雄 高新霞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 100102
骨牽引技術在骨科治療中應用較為普遍,其不僅具有固定作用,也可對骨折部位起到復位作用。骨骼牽引通常需持續較長時間,且力量較大,能夠根據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適時調節,因而,牽引效果較好[1]。骨牽引技術在下肢骨折患者治療中應用率較高,但在實際治療期間,患者需長時間保持仰臥體位,無法正常翻身活動,因而足跟、骶尾、肩胛等突出部位,發生壓力性損傷風險較高[2]。在下肢骨牽引患者臨床護理中,如何加強皮膚壓力性損傷預防護理,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擔,降低壓力性損傷并發癥發生率,是當前骨科護理工作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3]。而且,采取科學性、合理性前的護理干預措施,加強壓力性損傷預防護理,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治療舒適性與生活質量,對其病情恢復有促進作用。
1.1壓力性損傷介紹 壓力性損傷是局部組織因長時間受到壓迫,致使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局部軟組織缺氧、缺血,阻礙正常的營養代謝,進而引發局部軟組織出現變形壞死癥狀。
1.2骨牽引目的 下肢骨牽引治療技術在骨科下肢骨折患者中應用較為普遍,是最有效療法之一,主要治療方式為,在患者股骨下段、脛骨結節、跟骨部位行不銹鋼針穿透固定牽引處理,已達到固定患肢,促進骨折后復位目的。
1.3下肢骨牽引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的主要因素及部位 患者在實施牽引術后,限制肢體活動,首先無法翻身,身體長期受壓的骨突部位皮膚易發生損傷,形成壓力性損傷。由于下肢骨牽引患者多成仰臥體位,因此,足跟、骶尾、肩胛等骨突處皮膚是壓力性損傷高發區域。
2.1國內研究進展 謝小燕等通過對211例下肢骨折骨牽引患者進行研究發現,患者營養狀況對壓瘡發生風險有一定影響,營養狀況越好,壓瘡發生率越低。
張秋燕等人骨折牽引臥床患者研究發現,牽引術前存在吸煙史、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含量較低者,術后發生壓瘡的幾率更高。
我國相關學者表示想要預防骨折牽引術后壓瘡,就必須經常給患者翻身、身體保持清潔,這樣是預防壓瘡最好的辦法。
2.2國外研究進展 Barbenel等人研究發現,下肢骨牽引患者中70歲上老人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在71%左右,壓瘡患者的平均年齡為76.4歲,足跟發生壓力性損傷的幾率為5%左右。
美國國家壓瘡咨詢委員會將壓瘡概念更新為壓力性損傷,并重新定義了壓力性損傷分期,系指皮膚或皮下軟組織局部損傷,通常位于骨突出或與醫源性設備有關。
3.1增強護理人員責任心 加強培訓,科室可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與壓力性損傷有關知識學習,提高壓力性損傷預防重要性有正確認識,提高預防護理重視程度。
3.2建立翻身卡 建立翻身卡,對于接受下肢骨牽引治療的患者,在其入院當日即完成翻身卡建立,要求各班護理人員嚴格執行翻身制度。并嚴格執行床頭交接制度,對患者全身皮膚情況行床旁檢查,在翻身卡相應欄目中進行詳細記錄,并由責任護士簽名。護士長對制度執行情況進行隨時抽查,做到層層把關,班班負責,將責任落實到個人。
3.3健康宣教 由于骨折屬于突發病癥,患者一時無法接受,對壓力性損傷嚴重性缺乏正確認知,對骨折部位情況尤為緊張,在預防壓力性損傷護理中配合度、依從性較差。護理人員應耐心為患者進行反復多次講解,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壓力性損傷會對機體健康、病情恢復造成的危害性和影響,提高患者配合度與依從性。可采取健康宣傳冊發放、視頻分享、口頭講解相結合的方式,但是,在實際護理中,由于患者認知程度不同,對自身病情缺乏了解和掌握,新知識接受能力差,因此反復多次講解是鞏固知識、提高認知的必要途徑。對于知識水平較高患者,可為其提供雜志個案閱讀,便于其可以更系統的學習,對相關知識有理解性掌握,有章可循,遵照執行。
3.4使用氣墊床預防壓力性損傷 為下肢骨牽引患者應用氣墊床,可實現患者身體與床墊接觸位置的改變,體位調整時間為15分鐘/次。氣墊床可緩解骨突部位壓力,可有效降低同體位臥床患者局部皮膚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需注意根據患者實際體重調整氣囊硬度。結合泡沫敷料減壓對患者足跟、外踝等小面積部位進行防護,避免發生壓力性損傷。
3.5抬臀法 抬臀可緩解局部受壓狀態 促進血液循環。在下肢骨牽引患者臨床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病情進展與身體素質,規定抬臀次數,通常間隔1-2小時/次。患者也可自行通過臀部肌肉收縮用力、雙肘支撐腰部方式每小時自行抬臀數次,并向健側傾斜,縮短局部受壓時間。或者加強骨科床上吊環應用,指導患者腰部、臀部、足部一起用力,將臀部抬起,解除局部受壓狀態,對預防壓力性損傷有積極作用。
3.6加強飲食指導 對于行下肢骨牽引治療患者而言,需長時間臥床修養,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腸胃功能紊亂癥狀,食欲較差,不利于預防壓力性損傷護理及病情恢復。所以,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多食用高維生素、高蛋白質、高熱量、高鈣類易消化食物,對骨折康復有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行下肢骨牽引治療患者,由于活動受限,需長時間同體位臥床治療,局部皮膚處于受壓狀態,影響血壓循環,尤其骶尾部、臀部、肩胛等骨凸部位,發生壓力性損傷風險較高。因此,護理人員需分析患者實際情況,采取及時、有效預防措施,預防壓力性損傷,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病情恢復。經多年臨床實踐經驗總結,我院在下肢骨折患者行骨牽引治療期間,為其實施精心、全面、多角度的預防壓瘡護理,可有效減少患者壓瘡發生率,同時,取得良好護理效果,對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病情康復有重要意義,可在未來相關護理工作開展中推廣。但經過臨床實踐及資料查閱,發現當今下肢骨牽引患者治療期間,仍無法完全規避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盡管行牽引術后,護理人員精心、周到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盡可能采取有效手段,預防壓力性損傷發生,但在壓力性損傷評估體系缺乏完善性、護理人員評估能力及準確性有待提高的情況,患者依然存在壓力性損傷現象,需相關專家學者加強研究,提出更準確、更有效、應用性更強的也理性損傷評估體系與方法,將下肢骨牽引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降至最低,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