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楊
黑龍江省農墾紅興隆管理局中心醫院,黑龍 江雙鴨山 155811
膝關節骨質增生俗稱“老寒腿”,是由于骨質增生、軟骨變形或年齡增長所致的慢性骨關節炎,臨床常表現為關節腫脹、持續性隱痛、活動受限等癥狀[1]。該病好發于中老年女性群體,且病程遷延、病情反復,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普遍以物理療法為主、護理干預為輔,而護理質量高低足以影響療效發揮。為明確綜合護理模式在膝關節骨質增生護理中的干預效果,現將我院34例患者護理措施及護理效果進行觀察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4月~2019年6月到我院診治的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3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個組別。對照組17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齡53~85歲,平均年齡(66.74±8.92)歲;病程1~8.5年,平均病程(4.47±2.85)年。觀察組17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齡55~84歲,平均年齡(66.88±9.13)歲;病程2.5~9年,平均病程(4.76±2.93)年。本組34例患者均符合膝關節骨質增生診斷標準,均經癥狀表現、影像學檢查確診,且排除合并意識、精神障礙、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2]。2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以進行對比性研究。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環境護理、病情監測、健康宣教、用藥護理、飲食指導、復診安排等常規護理措施[3];觀察組在前組基礎上加施綜合護理干預:①超短波護理:超短波電療時,協助患者保持舒適體位,合理設置電極、間隙厚度等;治療期間全程陪護,實時觀察患者反應情況,如有異常立即告知醫師并協助處理;對合并心血管病者適當減小醫療強度[4]。②中醫護理:針灸治療時,嚴格把握留針時間(15min),嚴密監測患者面色、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一旦出現疼痛、暈針等不良反應,應及時告知醫師并迅速拔針;取針后仔細清點毫針數目,避免針灸針遺漏。中藥熏蒸治療時,取患者仰臥位,充分暴露膝關節;根據耐受性控制熏蒸時間、調整熏蒸溫度[5]。③電腦中頻護理:電腦中頻治療時,取患者平臥位,按耐受性調節治療強度、控制治療時間;其間聆聽患者主訴感受,以便及時應對突發病情。④心理護理:
注意對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向患者介紹相關的知識,耐心答疑解惑;實時關注心理動態,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心理護理,以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緒;通過放松療法緩解疼痛,以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介紹痊愈病例,以提高患者抗病信心,提高臨床依從性。⑤飲食干預:日常飲食以高鈣質、高蛋白、高維生素等富含營養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戒煙酒,忌食生硬、辛辣、油膩食物[6]。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2組患者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評分越高,表示痛感越強。護理效果:痊愈:臨床膝關節癥狀腫脹、疼痛等完全消除,關節功能恢復至正常水平,日常生活不受影響;有效:臨床膝關節癥狀腫脹、疼痛等情況明顯緩解,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活動時偶有疼痛,日常生活略受影響;無效:臨床癥狀及其活動功能未得改善,甚至病癥加重[7]。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2.1護理效果 觀察組17例患者中,痊愈12例(70.59%),有效4例(23.53%),無效1例(5.88%),總有效率為94.12%;對照組17例患者中,痊愈6例(35.29%),有效7例(41.12%),無效4例(23.53%),總有效率為76.47%。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94.12%明顯高于對照組76.47%,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疼痛程度 觀察組VAS疼痛評分為(2.87±0.83)分,對照組為VAS評分(6.61±1.34)分。觀察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其疼痛程度顯著輕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膝關節骨質增生是一種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病,臨床治療首選物理療法+系統護理,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得到提高,提高生活質量。鑒于該病發作與周圍環境、遵醫行為等密切相關,故需輔以精心護理干預[7]。然而,常規護理因內容單一、針對性差而效果欠佳,綜合護理作為臨床新型護理模式,始終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理念,主張滿足患者各方面醫療需求,據以實施系統性、全面性、綜合性的護理干預措施[8],從而獲取最佳護理效果。
本研究中,觀察組17例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工作,取得滿意效果:相較于單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總有效率(94.12%)更高、疼痛程度更輕(P<0.05)。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模式用于膝關節骨質增生效果確切,既能緩解癥狀、提高臨床療效,減輕疼痛、改善預后,可作理想護理模式予以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