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勝楠 關曉輝
北華大學,吉林 吉林 132000
戊型肝炎病毒(HEV)核酸為單正鏈RNA,主要經糞-口途徑感染,特點是具有自限性,預后較好,戊型肝炎一般不引起肝硬化,但可能因為有些患者存在基礎肝病、免疫功能低下及混合感染等原因導致肝衰竭,使患者病死率極高[1]。臨床表現為腹水,皮膚、鞏膜黃染,食欲不振,乏力,發熱,昏迷。目前臨床上一般治療為保肝、降酶、降黃、抗炎及支持對癥治療。現將1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終導致肝衰竭的診斷及治療的病例匯報如下。
1.1主訴 患者女,59歲,因肝功能異常2年,上腹部脹痛伴皮膚、鞏膜黃染7個月,加重40天于2020年9月1日入院
1.2現病史 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肝功能異常,曾于我科住院給予保肝、降酶及對癥治療后好轉出院,之后多次復查無明顯異常。7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脹痛,伴皮膚、鞏膜黃染,伴乏力,即來我院就診,經住院治療,診斷為:肝功能異常,黃疸,膽囊炎,低蛋白血癥。給予保肝、降黃、抗炎對癥治療1周,病情不見好轉,轉至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就診,經住院診治(具體不詳),病情好轉出院。之后復查肝功無明顯異常。40天前無明顯誘因該患上述癥狀加重,上腹部脹痛,皮膚、鞏膜黃染,食欲不振,乏力,發熱,體溫不詳,自覺畏寒,咳嗽,少量咳痰,再次于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就診,診斷為“肝功能衰竭,戊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腹腔積液,脾功能亢進,低蛋白血癥,貧血,自發性腹膜炎,膽囊炎,肺部感染(真菌感染),胸腔積液”,經保肝、降黃及抗炎治療40天,未見明顯好轉,逐漸加重,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腹脹加重,尿少,今日為求進一步診治轉至我院,經門診以“肝衰竭”收入院,病程中無頭暈、頭痛,無胸痛、胸悶,進食較差,排便正常,體重減輕(具體不詳)。
1.3既往 否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否認結核等傳染病病,史,否認外傷史、手術史,否認食物及藥物過敏史。無疫區居住史,無煙酒嗜好。
1.4體格檢查 體溫:36.5℃,脈搏:76次/分,呼吸:17次/分,血壓:110/70mmHg,一般狀態差,呈嗜睡狀態,呼之能醒,能正確回答問題,自主體位,查體合作。肝病面容,貧血貌,皮膚粘膜黃染,未見出血及皮疹,可見肝掌,無蜘蛛痣。眼瞼無水腫,鞏膜黃染,瞼結膜蒼白,口唇無蒼白及發紺,咽部無充血,雙側扁桃體無腫大。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頸靜脈無怒張,頸軟,甲狀腺無腫大。胸廓無畸形,肺肝界位于右鎖骨中線第五肋間,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界無擴大,心率76次/分,節律規整,心音鈍,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飽滿,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未見腹壁靜脈曲張,服軟,上腹部觸壓不適,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脾肋下未觸及,未觸及腹部包塊,肝腎區叩擊痛陰性,墨菲氏征陰性,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5次/分,雙下肢水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陰性,撲翼樣震顫陰性。
1.5輔助檢查 肺部CT:1、右肺中葉、雙肺下葉少許炎癥。2、右肺中葉局限性肺氣腫。3、縱膈淋巴結略腫大。4、胸主動脈硬化。5、膽囊改變,請結合腹部檢查結果。6、左側乳腺鈣化灶。腹部CT:1、考慮肝硬化,請結合臨床。2、膽囊炎,膽囊壁水腫。3、膽總管顯示欠清,必要時進一步CT增強檢查。4、盆腔積液。體檢相關檢查:血常規:白細胞 2.89*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率 88.24%,紅細胞 2.41*1012/L,血紅蛋白 77g/L,血小板 17*109/L。尿常規:隱血 2+,膽紅素 3+。便常規:血紅蛋白(+)。
1.6診斷 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償期,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電解質代謝紊亂,低鉀血癥,低氯血癥,低磷血癥,自發性腹膜炎,膽囊炎,肺部感染(真菌感染),脾功能亢進,腹腔積液,低蛋白血癥,中度貧血,戊型病毒性肝炎,胸腔積液。
1.7治療 還原型谷胱甘肽保肝,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降黃,門冬氨酸鳥氨酸降血氨,氯化鉀補鉀,維生素k1補充凝血因子預防出血,乳果糖保持大便通暢,保持腸道酸性環境,美羅培南抗炎治療。
臨床上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急劇惡化,病死率極高,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嚴重肝臟損害,導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轉化等功能發生嚴重障礙或失代償,出現凝血功能障礙、黃疸、肝性腦病、腹水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組臨床癥候群。有學者研究發現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并發肝性腦病、感染和基礎肝病是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2]。
2.1肝衰竭的發病機制
肝衰竭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受多種因素影響,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大量研究發現最常見的是肝炎病毒感染,特別是肝炎病毒的重疊感染或混合感染與肝衰竭的發生密切相關。
2.2肝衰竭的治療
目前肝衰竭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內科治療、人工肝及肝移植治療[3]。肝衰竭的治療應當立足于積極消除病因,合理的營養和能量支持治療,控制感染,糾正低蛋白血癥,減輕肝組織炎癥水腫,減少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腸道菌群,防治并發癥,必要時進行人工肝或最終進行肝移植。有研究發現慢性重型肝炎肝性腦病的發生率為76.4%,因此防治肝性腦病對于肝衰竭的預后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例中該患中年女性,戊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診斷明確,疾病病程進展迅速,預后差,考慮給予人工肝及肝移植治療,但患者狀態差,且肝源供應困難,醫療費用高,僅給予該患保肝、降黃及營養支持對癥治療?;颊咴谧≡?0天后死亡,死亡原因為肝衰竭、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當前肝衰竭尚缺乏敏感、可靠的臨床評估指標或體系,盡管目前臨床上對于肝衰竭的診治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在治療上尚且需要進一步探討,進一步加強肝衰竭患者的預后,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存活時間,仍需要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