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瓦房店六二六中醫醫院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300
前言: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在老年患者群體當中常見的疾病,其主要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嘔血以及便血和腹痛、胸痛等,一些患者會出現頭暈乏力等癥狀。通常來說,老年患者的身體免疫功能較為低下,所以,上消化道出血量也較低,但是如果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癥狀,應當進行及時的治療,否則將會發生器官功能性衰竭的現象,威脅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本篇文章主要對老年人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進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消化內科診治方法,現闡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中主要抽取了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治療的70例患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的老年患者作為調查對象,每個小組各35例,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比組,根據患者所出現的不同癥狀進行不同的治療方式,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進行分析對比。其中,研究組的男女比例為17:18,平均年齡(63.26±3.34)歲,對比組的男女比例為19:16,平均年齡(63.28±3.56)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的差別,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調查的患者年齡均在65歲以下,且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癥狀,所有的調查事項在患者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且均簽署意向同意書;本次調查均排除有器官衰竭、血液性傳染疾病、醫師障礙、胃鏡檢查不耐受的患者。
1.2方法 在所有患者進行治療之前均實施胃鏡檢查項目,根據檢測的結果,對研究組的患者進行常規上消化道止血治療,并給予奧美拉挫(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6747,2011-05-19)以及泮托拉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7214,2011-06-30)和埃索美拉挫(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6379,2010-09-05)幾種藥物進行治療。當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癥狀較為嚴重時,應當使用口服止血藥物進行治療。
1.3觀察指標 對兩種患者在治療之后的治療整體有效率進行對比分析,并對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癥狀及原因進行及時的總結,提出相應的診治方式。
1.4檢測指標 本次調查對兩組患者在進行診治之后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比較,治療效果主要根據患者臨床治療之后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情況進行判定,判定效果分為效果顯著、有效果和無效果三種類別,治療有效率=效果顯著+有效果。
1.5統計學方法 針對本次調查的7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以(%)表示治療有效率的技術資料對比,并進行卡方檢驗,當P<0.05時,則表明存在統計學的意義。
對兩組患者在治療之后的治療整體有效率進行分析對比,數據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患者在治療之后的整體治療有效率要明顯高于對比組,并且差異具備統計學的意義(P<0.05),詳見表1:
3.1老年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癥狀的原因分析
消化道出血是老年患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老年疾病之一,通常老年患者會表現出黑便以及嘔血等臨床癥狀,而導致此種癥狀的原因較為復雜,伴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出現了退化的情況,并且胃黏膜也會出現萎縮以及粘膜分泌率低的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胃部血液循環,使患者的防御能力不斷降低,胃粘膜功能在衰退的過程當中容易導致潰瘍等各類并發疾病的產生,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的癥狀,大部分原因也是由于胃粘膜功能性病變所導致的[2-3]。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也是導致老年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會導致患者出現臨床不適癥狀。除此之外,患者在使用藥物的過程當中不合理用藥的情況,也會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癥狀,過度飲酒以及暴飲暴食都是致使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另外患者如果長期的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之下,也有可能會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產生。
3.2針對上消化道出血癥狀的治療方案
對于老年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癥狀來說,應該及時的使用胃鏡等檢測手段進行病情的檢測,進一步確定患者具體的出血部位,并根據患者的實際癥狀進行針對性的治療[4]。在臨床治療的過程當中,通常最常見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臨床藥物治療的方式主要使用的藥物為中奧美拉挫以及半托拉挫和埃索美拉挫等,運用這些藥物對患者進行聯合治療,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所出現的上消化道出血癥狀,促進患者的后期康復及治療,不僅如此,此種治療方式的安全性能較高,對于老年患者的身體來說,有著較好的保護作用,并且臨床治療效果較好,所以普遍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當中。
綜上所述,針對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癥狀來說,通常是由于患者的胃黏膜出現功能性衰退而導致的各類并發癥狀而引起的,另外還有可能是患者不合理的用藥方式、過度飲酒、暴飲暴食、過度緊張、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所引發的。在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癥狀之后,應當及時的進行胃鏡項目的檢查,并根據患者的相應臨床癥狀實施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方案,從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有效緩解患者所出現的上消化道出血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