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梅 楊興東 劉 磊 劉 偉
北京市海淀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海淀院區),北京 100080
腦梗死是以為眩暈、頭痛、失語、偏癱等為主要表現的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中發生率較高,且與年齡成正比[1]。如果病情嚴重,造成大面積腦血管梗死,會讓患者致殘或死亡。在臨床治療中,阿司匹林、硫酸氫氯吡格雷均是主要藥物,有著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但是單獨應用難以達到理想療效。因此,本院將上述兩種藥物聯合應用,獲得良好療效,現做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研究起始時間為2019年3月-2020年5月,同期入院的86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遵循1:1原則分成各43例的兩組。實驗組年齡41-83歲,均值(61.13±5.08)歲,男女比例23:20,合并癥:8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23例高血壓。對照組年齡43-85歲,均值(61.65±5.37)歲,男女比例22:21,合并癥:9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21例高血壓。所有患者經過腦部MRI、CT檢查確診;對研究所用藥物不過敏;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意識障礙者;精神類疾病史者;嚴重的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功能障礙者。對比分析兩組腦梗死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小不影響研究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所有腦梗死患者都進行基礎治療,包括維生素E、鈣離子拮抗劑、腦細胞活化劑、腦保護劑等。與此同時,對照組單獨口服阿司匹林,每次劑量0.1g,每天2次;實驗組同樣方法口服阿司匹林,再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每次劑量75mg,每天1次,兩組患者的用藥治療周期均為3個月。
1.3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均進行神經功能評估,以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為工具,總計42分,得分越低神經功能越好。②以NIHSS評分降低程度為標準,進行治療效果判定,顯效:偏癱、失語、吞咽困難、眩暈等癥狀明顯改善,NIHSS降低超過90%;好轉:癥狀有所減輕,NIHSS降低60-8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2.1比較兩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變化 治療前,實驗組患者NIHSS評分為(25.76±3.67)分、對照組為(25.39±3.72)分,統計學意義不成立(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NIHSS評分為(8.52±2.09)分,低于對照組的(13.76±2.45)分,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
2.2比較兩組腦梗死患者用藥治療有效率 實驗組34例(79.07%)顯效、7例(16.28%)好轉、2例(4.65%)無效,總治療有效率為95.35%;對照組25例(58.14%)顯效、8例(18.60%)好轉、10例(23.26%)無效,總治療有效率為76.74%,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
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較多,包括基礎性心臟病、長期吸煙、腰臀比過大、飲食不節、精神壓力、缺少運動、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長期大量飲酒等[2]。以上因素都容易造成動脈硬化,進而影響腦供血,最終病發,該病有著起病急、發展快、致殘率及死亡率高等特點,為了改善預后效果,要合理用藥治療[3]。
阿司匹林有著廣泛抗凝作用,通過降低體內血小板環氧化酶活性,抑制血栓A2產生,抑制血小板凝集;不過該藥存在一定不足,對已經黏附在血管壁的活化血小板起不到作用,也就影響了治療效果[4]。此外,該藥存在抵抗現象,部分患者用藥后無明顯效果。硫酸氫氯吡格雷同樣是有著抗凝作用的藥物,通過選擇性抑制腺苷二磷酸受體,阻止血小板凝集;同時,該藥還能抑制其它會促使血小板凝集的酶活性,發揮更強的抗血小板功效[5]。因為在血小板凝集過程中,腺苷二磷酸受體激活、環氧化酶活化是兩個關鍵環節,想要提升抗凝效果,必須對這兩個環節發揮作用,因此臨床中多建議將阿司匹林和硫酸氫氯吡格雷聯合使用,以達到協同效果,增強抗凝效果[6]。在此次實驗研究中,聯合口服阿司匹林和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的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5.35%,而單獨口服阿司匹林的對照組僅為76.74%,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同時,經過3個月的用藥治療,實驗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證實,兩種藥物共同使用,能在不同藥理作用下,增強療效,提高抗血小板凝集效果,更好的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減輕偏癱、失語、頭暈等癥狀,改善預后。
總而言之,腦梗死患者應用阿司匹林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口服治療,有助于提升治療效果,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值得在臨床中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