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濟南市人民政府機關門診部,山東 濟南 250001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機關門診部自2015年-2019年機關干部例健康體檢的心電圖檢查結果,共3350例,其中男性2493例,女性857例。按年齡分為青年組和中老年組:青年組年齡25~45歲,平均年齡(35±7)歲,共1780例,男性1342例,女性438例;中老年組46-82歲,共1570例,平均年齡(63±9)歲,男性1151例,女性419例。
1.2方法 采用日本光電9130P心電圖機,常規12導聯描記,并加長描記Ⅱ導聯。心電圖診斷標準以陳新主編的2011年第6版《黃宛臨床心電圖學》[1]為標準。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χ2檢驗處理數據。
2.1心電圖檢查情況 3350例中,心電圖正常及大致正常者2 177例(65.35 %) ,異常心電圖1 173例(34.65%),其中青年組336例(28.64%),中老年組837例 (71.36%),顯示心電圖異常改變隨年齡增大而顯著增多。
2.2檢出異常情況 在檢出異常心電圖病例中,往往一人同時有2-3項心電圖異常改變,心律失常、傳導阻滯、ST-T改變、房室肥大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青年組中,男性異常心電圖檢出率明顯高于女性(p值<0.01);中老年組的男、女異常心電圖檢出率比較差異不明顯(p值>0.05)。在異常心電圖中,中老年組的ST-T改變發生率為(17.1%),女性為(16.3%),其次是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縮,男性為(12.2%),女性為(13.1%),其他如左室高電壓、心房顫動、左束支傳導阻滯的發生率也明顯高于青年組。
青年男性竇性心律不齊和竇性心動過緩發生率最高為(5.8%),ST-T改變為(5.1%),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為(4.5%),左室高電壓為(2.8%),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0.5%);女性短P-R間期發生率(1.9%)明顯高于男性(1.1%)。
3.1異常心電圖檢出情況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竇性心動過緩最多,其次是ST-T異常及各種期前收縮。其他如右束支傳導阻滯、竇性心律失常也較為多發。
在檢出的異常例數中,各類異常心電圖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其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冠狀動脈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樣硬化,與心肌收縮功能、心臟的傳導功能及供血系統都呈退行性變有關。
3.2不同性別與異常心電圖的關系 (1)在青年組查體人員中,男性各類心律失常、ST-T改變、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左室高電壓及及房室肥大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女性冠心病發病率低于男性,推測女性雌性激素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2];另外,也可能是男性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以及煙、酒、上網等不良嗜好有關。而女性短P-R間期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性,推測可能與女性易受植物神經影響、β受體高敏有關。
(2)中老年組的男、女異常心電圖檢出率比較差異不明顯(p值>0.05)。這可能與中老年組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加之女性處于更年期,體內器官機能下降,提示中老年女性的健康狀況不可忽視,要重視加強中老年女性的健康普查及教育培訓,及時發現隱匿性疾患。
3.3常見的幾種異常心電圖[3](1) 竇性心動過緩 常伴有竇性心律不齊,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竇性心動過緩常無癥狀,屬于正常現象,不用擔心影響健康,也不用治療。病理性竇性心動過緩,可有心悸、頭暈、乏力等不適,嚴重者可誘發暈厥、心功能不全、低血壓、甚至休克等。因此,對于竇性心動過緩,首先要結合病人整體狀況做出相應處理。
(2)ST-T改變 在本組異常心電圖中發生率僅次于竇性心動過緩,且中老年組明顯高于青年組,在青年組中,男性高于女性。ST-T改變本身并不具有診斷的特異性,只是心電傳導異常的一種表現。影響ST-T改變的疾病與因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包括:檢查技術上的原因,呼吸與進餐的影響,藥物、電解質影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ST-T改變也可見于其他疾病,如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因此,對于ST-T改變,應結合病人的病史、體征和有關檢查,綜合分析后再下判斷。
(3)右束支傳導阻滯 心臟的右束支是心臟傳導系統中位于希氏束分支以下的一條束支,右束支傳導阻滯是心室內傳導阻滯的一種表現類型,引起它的病因較多,多數無病理意義,少數如冠心病、高血壓病、老年人傳導系統的硬化,以及彌漫性心肌病變等等是上述疾病的表現之一,但出現右束支傳導阻滯并不一定是冠心病。
(4)短P-R間期 P-R 間期縮短(<0.12秒)是房室傳導的異常現象,沖動經附加通道下傳,提早興奮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引起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動。心房的沖動使整個心室或心室的某一部分提前激動,或心室的沖動使整個心房或心房的某一部分提前激動,稱為預激綜合征。或WPW(Wolf-Parkinson-White)綜合征,常合并室上性陣發性心動過速發作。短P-R間期綜合癥,如果不伴發心動過速,則不需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