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雅 程喜榮 李春琴 金黑鷹*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17
便秘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便秘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勢,功能性排便障礙在羅馬Ⅳ標準中被歸為功能性便秘的一個類型,是以持續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或排便不盡感為主要表現并伴有排便功能或盆底肌肉異常的腸道功能性疾病[1]。疾病的發生與生活飲食、工作環境、精神心理等因素有關,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早在《千金方》中就有通過八髎穴治療便秘的記載:“大小便不利,灸八髎百壯”,本研究就生物反饋聯合撳針八髎穴治療功能性便秘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結果如下:
1.1診斷標準 參照羅馬Ⅳ中FDD診斷標準[2]: 1)符合功能性便秘和/或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診斷; 2)在反復用力排便過程中,經以下3項檢查中的2項證實有特征性排出功能下降:球囊逼出試驗異常;壓力測定或肛周體表肌電圖檢查顯示肛門直腸排便模式異常;影像學檢查顯示直腸排空功能下降。
1.2納入標準 年齡在18-65歲的患者;近2周內未曾服用潤腸通便藥及抗焦慮抑郁藥;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 剔除標準和脫落標準:因腫瘤、炎癥、狹窄等結直腸肛管疾病導致糞便通過或排出障礙的器質性便秘;患者納入后又拒絕參加實驗為剔除病例;治療期間患者發生危及生命的病癥、患者依從性差為脫落病例。
1.4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功能性便秘患者62例進行生物反饋治療的臨床資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1例。治療組中男10例,女21例;年齡28-65歲,年齡中位數55歲;病程1-11年,平均(56.37± 5.29)年。對照組中男12例,女19例;年齡43-64歲,平均(52.49±7.63)歲; 病程2-13年,平均(7.21±3.6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對照組 首先由專職盆底治療師向患者詳細講解結腸、直腸、盆底肌及肛門的正常解剖結構與生理功能, 講解正常的排便機制, 介紹生物反饋的原理、治療方法、過程及目的。指導患者學會觀察腹部肌群、直腸與肛門外括約肌在治療儀屏幕上的活動情況及意義,使患者學會正確排便。患者于治療前排空大小便, 取側臥位, 將直腸電極連線與盆底機電生物反饋儀連接上, 并將直腸電極經肛門緩慢插入約4-5cm, 插入時在直腸電極的表面涂上潤滑劑。
2.2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撳針:選取清鈴撳針,為0.2×1.5mm型號。取穴:八髎穴。八髎穴是上、次、中、下髎穴的總稱,屬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取穴位置與現代醫學解剖的S1、S2、S3、S4八個骶骨裂孔相對應。操作:采用一次性撳針,以酒精局部常規消毒,用鑷子取下后,快速刺入八髎穴。療程:留針1天,10次一療程,共2療程。患著活動檢查有無疼痛及異物感,如有則取下重埋,囑病人留針期間埋針處勿碰水。
3.1療效評價與觀察指標 療效評價: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每隔1d-2d排便1次,排出通暢,無須借助緩瀉藥物;(2)好轉:排便間隔時間較治療前縮短,自覺癥狀減輕,但需應用緩瀉藥;(3)無效:全身及局部癥狀均無改善。總有效為治愈、好轉之和。
3.2Wexner便秘評分表 使用Wexner便秘評分表評估入選患者的便秘情況,并調查患者治療前后的情況和效果。 嚴重程度評估, Wexner便秘評分范圍:0-30分,分數越高表示便秘越嚴重。
3.3統計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顯著性水平α=0.05。
療程結束后的療效評定顯示, 治療組患者痊愈23例, 好轉5例,無效3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0.3% (28/31);對照組患者痊愈20例, 好轉6例,無效5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83.8% (26/31)。
治療前后Wexner便秘評分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患者的Wexner便秘評分有明顯下降, 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 (P<0.01)。
優化的生物反饋治療方案聯合撳針八髎穴將不能自行在家訓練的電刺激時間延長,先進行低頻電刺激和觸發電刺激訓練幫助調節直腸敏感性。后進行短暫的排便訓練,教會病人如何協調盆底肌進行排便而非腹肌以及臀肌。并配合以撳針八髎穴,長期刺激八髎穴以達到補氣益腎,提升中氣之功辨病與辨證治療相結合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傳統針刺與現代生物反饋相結合,相輔相成,能顯著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