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續程,潘玥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吉林 吉林 132101)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作為現代農業發展重要的“實驗田”與示范基地,在吉林省和吉林市的農業產業發展中起著重要的領軍作用,在吉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吉林市農業現代產業園區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走出了“公司+農戶”的成熟穩定的增收發展路徑。在吉林省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展要求下,吉林市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始使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武裝農業生產,積極發展數字農業生產和數字農業銷售,以數字農業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升級轉型,以數字農業促進產業融合縱深發展,以數字農業推動吉林市特色農產品走出可持續發展的高標準、現代化新趨勢。吉林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基于數字農業創新發展的產業融合路徑如圖1所示。

圖1 吉林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基于數字農業創新發展的產業融合路徑
吉林市依托豐富的山地資源與水利資源,在40年的農業生產建設布局中,逐步形成了玉米、水稻、食用菌相結合的具有特色優勢的農業生產布局。同時,吉林市通過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區的布局與發展,使吉林市的農業生產逐步成為吉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排頭兵。
吉林市經過幾年的農業布局,形成了以永吉縣萬昌鎮為中心的粳稻特色產區,永吉縣也成為吉林省內最重要的粳稻核心產區之一。2012年,永吉縣就率先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經過幾年的建設,2015年又被吉林省確定為省級農業現代化示范縣。同時,吉林市繼續做大做強水稻生產的優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帶動下,繼續進行種植結構的調整與優化,繼永吉縣之后,積極建設昌邑區水稻農業產業園區,規劃67.42萬畝土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吉林省首個國字號以糧食作物為基礎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吉林市依托山地優勢,率先在吉林省內開展食用菌種植和加工。吉林市以蛟河市黃松甸鎮為中心,經過二十年的建設,建成了北方地區有一定影響力和規模的黃松甸鎮食用菌批發大市場,目前,黃松甸鎮食用菌批發市場有經營業主千余戶,食用菌相關產業的經紀人三千人。蛟河市通過食用菌產業帶動農戶超千余戶,截止到2019年,全市食用菌種植基地達到五千公頃,培育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兩家,2018年,蛟河市木耳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吉林市在粳稻產業園和食用菌產業園快速發展的同時,多重并舉發展建設了特色農業產業園項目。吉林市宇豐集團,通過開展“南果北種”新技術,將木瓜、火龍果通過溫室栽培技術,在吉林市形成了兼具產品價值和旅游觀賞的溫室大棚項目,項目不僅僅實現了吉林省內特色的水果種植項目,為吉林省發展經濟作物做出了開創性和示范性的技術試驗基地,截止到2019年,產業園內的標準溫室棚室達到四千畝,兼具有機蔬菜和園藝產品,實現總產值超二百億元,又開創性地形成了旅游參觀基地,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示范產業園項目。吉林市昌邑區依托農業產業園項目興建了十五個田園綜合體,發展溫泉旅游、園藝參觀、稻漁種養等特色項目,不僅帶動周邊農戶實現了農業增收,還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而產生的多元化綜合收益,
目前,吉林市擁有昌邑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永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蛟河木耳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三家高標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以高標準水稻生產、加工為基礎,以食用菌種植、加工為地域特色,以水果、園藝、溫泉等特色農業田園綜合體項目,夯實一二三產業融合與數字農業建設,成為吉林省內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帶動農業實現現代化升級轉型的排頭兵和重要的農業生產創新示范基地。
發展現代農業是“十三五”時期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下一階段吉林省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吉林省的兩次考察中都指出,吉林省要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排頭兵”。我國的農業生產屬于典型的“大國小農”,農戶以家庭為單位開展農業生產有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從發展現代農業技術的趨勢,小農分散生產的經營方式不利于現代農業技術的規模性的實驗和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要求土地集約化、生產和種植管理規模化。
吉林市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之前,農戶在糧食作物的種植選擇時,對于各戶種植的比較優勢和種植成本的評估方式,各家各戶各不相同,農戶在開展集約化、高標準、機械化、信息化的現代水稻種植過程中,面臨巨大的設施成本投入和種植管理成本高的問題。吉林市永吉縣和昌邑區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規模化、集約化地發展粳稻生產,突破一家一戶的傳統種植模式,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讓有合作意愿的農戶成為農業產業工人,讓沒有生產意愿的農戶實現土地流轉,在獲得土地租金和土地分紅的同時,有效的提高了吉林市農民勞動力轉移水平。
自2000年至今,吉林省農業建設硬件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保障了吉林省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高產出能力,同時提高了吉林省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成果轉化能力。近幾年,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從設施建設、水利建設、道路建設、田間設施建設向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耕作技術等現代化和產業化高新技術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實現農業產業化重點是現代農業技術加持下的產業升級和產業融合。新一批現代農業技術的實施需要農業生產規模化,傳統的分散經營不利于新技術的推廣和發展。近幾年隨著國家農業衛星技術的發展,以及農業數據庫、互聯網技術的建設,智慧農業開始在吉林省農業生產建設中發展起來。
吉林市萬昌現代農業產業園利用先進設備,實現稻米生產全程可追溯,利用網絡平臺技術,實現“互聯網+精準農業”管理技術,創新實踐高級會員“私人定制”模式,消費者對定制的水稻全程可視,在手機上就能看到從水稻生長、田間管理到收割、脫粒包裝的全過程。吉林市通過現代農業技術武裝生產,通過高清監控器和濕度傳感器進行田間監控和溫度、濕度監控,對于土壤墑情、作物的生長數據、病蟲害情況可以通過集成數據中心全程掌握,遠程遙控進行田間機械生產作業。借助田間信息技術的使用,吉林市萬昌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的推動發展“可視農業”和“一碼通查”兩個全產業鏈的農產品可追溯生產方式,讓消費市場和生產市場零對接的同時,強化了吉林市粳稻的高品質的產品標簽,成為吉林省數字農業發展的排頭兵。
現代農業產業園最大特點就是以科技開發、示范、輻射和推廣為設立目標,通過產業園區建設,落地最新的農業產業技術,開展最新的農業技術實驗與創新,通過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性的生產實踐示范作用,為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實驗平臺和傳播基地。吉林市利用永吉、昌邑、蛟河三地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性地進行智慧農業建設與示范,通過近五年的建設,在產業融合的發展中積累了吉林經驗,又利用智慧農業建立以信息技術支持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銷售方式,不僅實現了當地企業創收,當地農戶增收,更重要的是夯實吉林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為吉林市其他地區的農戶和企業提供了發展經驗和創新模式,凸顯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在農業升級轉型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國家糧食安全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口糧基本自給的條件下,“十四五”時期國家糧食安全著力轉向食物安全,即如何讓中國百姓吃的好,吃的健康。吉林市作為“中國粳稻貢米之鄉”、“全國產糧大市”,全省優質水稻、玉米主產區,在吉林省糧食安全建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吉林市目前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10萬公頃,截止2019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了67.9萬公頃,同時,吉林市前瞻性地劃定了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在確保吉林市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為下一階段吉林市糧食生產的口糧安全和質量安全的方面奠定了發展條件。
“十四五”時期,吉林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要積極發揮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區域性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優勢,不僅要繼續滿足消費者對優質水稻、食用菌、玉米等的糧食需要,要積極發揮產業園的示范作用,提供綠色、生態、高品質的農產品,發揮吉林市優質糧食產區在食物安全中的重要功能。
生態農業通過發展農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利用集約化經營實現現代化農業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起來,主體農業模式是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種、養、加結合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雞糞喂豬、豬糞喂魚等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的模式。生態農業強調的就是農業各個生產部門間的融合發展和系統發展,利用生物技術的同時,遵循農業生產的規律,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多年來一直堅持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基地和農業技術創新的前沿陣地,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為探索高質量的糧食生態奠定基礎,還可以通過生態農業豐富產業園產品種類和服務種類,更好的激發一二三產業橫向融合的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產業部門內部的縱向融合。
吉林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多年來的經營發展中,通過水稻種植和“南果北種”的技術積累,“十四五”時期要持續發揮現代農業的生態功能,吉林市在立足發展食物安全的基礎上,通過數字農業技術,從農業生產全程可追溯技術作為突破點,不僅僅發揮全程可追溯數字技術的商業功能,也要利用現有的技術,在生產銷售之外,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糧食綠色生產相結合,提高吉林市粳稻的市場競爭力,建立吉林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粳稻生產的生態標簽。
產業融合之下的生態農業、旅游農業、能源農業、醫藥農業等產業形式,在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的同時,擴展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豐富了農業產業的社會功能。
吉林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在發展建設中,要持續擴大產業園產業融合過程中的外部效應,通過“公司+農戶”的產業融合模式,持續為吉林市水稻、食用菌農戶提供農業產業工人的工作崗位,發揮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經濟作用,帶動有條件的周邊農戶,發揮產業示范區的功能作用,提供種植技術培訓、優良育種輸出、產業工作崗位,帶動吉林市區域農產品品牌建設,通過不斷強化“吉林市”優質粳稻產區的品牌形象,帶動周邊農戶積極開展高質量粳稻種植,夯實吉林市粳稻產區的市場地位。通過產業園區的示范作用,積極開展與高校、院所等技術單位的多元合作,通過育種、種植、加工、銷售等方面的科研合作,為吉林市區高校院所提供可能的科研實驗平臺和實訓基地,實現校企共贏。
吉林市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在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等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十四五”時期,要拓展農業文化、生態功能的產業鏈條,要積極挖掘農業文化的深層次商業功能,發展創意農業,通過對中國農耕文化的挖掘,利用現代農業設施開展創意農業種植,延長文旅文化的參觀時間,從種植階段到收獲階段,全產業鏈引入農業文化生產體驗。探索水稻文化、食用菌文化的農業文化內涵,發展多形式的農業文化產品,不僅僅關注果實產品的新產品發展,要適應新時期消費變化的特點,挖掘農業文化產品的多樣性,如對農耕歷史、農耕技術、農耕文化、農戶等內容進行創意農業設計,依托專業的設計團隊和運營團隊,通過新型文化傳播平臺,如短視頻、影視作品等,發揮互聯網的聚集效應,讓吉林市農耕文化走出創意農業、商業農業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