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晶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妊娠過程中較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就是前置胎盤,危害性大,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1]。一旦出血會快速、量大,不容易控制,讓產婦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失血性休克,甚至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安全,相關調查顯示這已經成為產婦死亡的第一因素[2]。因此,要做好出血預防和控制,但是目前醫學界沒有統一的治療標準,以藥物、手術為主。近些年,宮腔壓迫材料的不斷更新,為臨床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可以在治療中進行子宮球囊填塞,利用球囊的壓力壓迫子宮壁血管,使血竇關閉,最終達到止血效果[3]。本院為了探究這一方法對胎盤前置患者剖宮產術后出血的治療效果進行了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在2019年7月-2020年10月展開,選取該時間段在我院行剖宮產手術的62例前置胎盤患者為研究對象,并以奇偶數列法為原則平均分組,兩組各31例。對照組年齡23-40(31.02±1.58)歲,孕周32-39(35.06±0.58)周。研究組年齡20-37(30.76±1.65)歲,孕周32-38(34.94±0.81)周。用統計學軟件客觀分析兩組基礎資料,差異極小(P>0.05),不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可進行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胎兒取出后,在宮體注射宮縮素,劑量為20U,之后持續靜脈滴注20U;同時注射欣母沛,劑量為250μg與生理鹽水制成5mL混合液,胎盤剝離后,在出血區域多點注射,每處1mL。
研究組:與對照組相同方法用藥,再進行宮腔球囊填塞,從切口處放到宮底,經由宮頸把球囊注水端置入陰道,縫合子宮切口,將注水端從陰道內拉出,注入250-300mL無菌生理鹽水;結合出血狀況,對注水量進行調節,有效止血后牽拉固定;出血止住后24-48小時緩慢放水,最后將球囊取出。
1.3觀察指標 采用稱重法和體積法測量兩組患者術中、術后2小時、術后24小時出血量。同時,評估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嘔吐、惡心、球囊脫落、宮腔感染等。

2.1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出血量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為(358.15±93.62)mL,少于對照組的(487.52±96.43)mL;研究組術后2小時出血量為(253.14±71.46)mL,少于對照組的(443.61±79.25)mL;研究組術后24小時出血量為(313.05±62.73)mL,少于對照組的(531.26±97.51)mL。兩組差異顯著(P<0.05),統計學意義成立。
2.2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研究組有1例嘔吐、1例球囊脫落,不良反應率為6.45%;研究組2例惡心、2例嘔吐、4例宮腔感染,不良反應率為25.81%,兩組差異顯著(P<0.05),統計學意義成立。
妊娠期會發生一系列生理改變,讓孕婦會出現多種并發癥,情況嚴重可危及母嬰生命健康,前置胎盤就是較為嚴重的一種,主要發生在孕晚期,一般需要通過剖宮產術提前終止妊娠[4-5]。但是因為術中子宮收縮不良,所以不能有效控制胎盤剝離面的出血,也就容易發生產后出血[6-7]。為了有效防治產后出血,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宮縮素對促進子宮平滑肌規律收縮有著較大作用,經宮體注射或靜脈滴注,可快速見效,藥效持續時間在30-60分鐘;不過長時間用藥后,會造成受體脫敏,繼續給藥將不起效果。所以產后止血方式成為醫學界重點研究問題。
球囊類填塞技術的成熟發展,被廣泛應用到宮頸妊娠出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陰道多處裂傷出血等婦科病癥治療中,且效果良好[8]。主要是利用球囊流體力學,對子宮靜脈竇產生壓迫,讓近球囊壁血管閉鎖,達到止血效果。另外,球囊形狀可以根據宮腔任意變動,充分填滿宮腔,使宮腔各個角落都能均勻受力,進而快速止血。這一治療方式不僅操作簡單、過程可逆,而且創傷少、安全性高。此次研究中,采取宮腔球囊填塞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和進行常規治療的對照組,術中、術后2小時、術后24小時出血量更少,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另外,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對照組少,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表明,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宮腔球囊填塞,可有效減少出血量,快速止血;還有助于減少藥物使用量,降低不良反應率。
總而言之,胎盤前置患者進行宮腔球囊填塞治療能有效減少剖宮產術中、術后出血量,還有著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