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164000
現代醫學研究指出[1],結直腸癌屬于一種十分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此病的發生率與致死率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目前認為結直腸癌的發生,主要同遺傳因素、生活因素等有關。通常的情況下,在對結直腸癌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會應用到手術治療的方法。但手術本身則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創傷,并且因為結直腸癌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的情況,故而患者術后很容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情況[2]。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采用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預防,便成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基于此,本次實驗將圍繞著分析"5A"護理模式預防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論述,具體分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我院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80例開展實驗,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2組,各40例。期間,參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0-60歲,平均年齡(54.31±4.25)歲;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患者年齡為40-61歲,平均年齡(54.84±4.59)歲;通過比對發現,兩組患者之間的一般資料,并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納入標準: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結直腸癌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對本次實驗知情且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有感染性疾病、炎癥性腸炎、甲亢等疾病;存在有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存在有精神疾病,依從性較差的患者;病史資料不齊全者。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決定,準予進行。
1.2方法
1.2.1參照組 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的方法,包括預防造口感染、健康宣教等。
1.2.2觀察組 不同于參照組,觀察組采用"5A"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詢問。首先在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解與記錄,并進行科學的評估。(2)建議。醫護人員應及時告知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并向患者明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措施[3]。(3)評估。對患者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意愿進行深入的評估分析,若患者不配合相關工作,便應明確告知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害。若患者愿意配合,便應該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并告知其注意事項[4]。(4)幫助。向患者發放同下肢深靜脈血栓相關的資料,幫助患者樹立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觀念,并幫助其制定科學的預防計劃。(5)隨訪。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定期的回訪,以此來了解患者出院后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
1.3指標觀察 觀察80例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以此來分析"5A"護理模式的臨床效力。

2.1兩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比較 統計數據表明,參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人數為7例,發生率為17.50%,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人數為1例,發生率為2.50%,x2為5.000,P值為0.025,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在臨床上,下肢深靜脈血栓屬于十分常見的外科手術并發癥,因為結直腸癌患者會存在有血液高凝的情況,所以其自身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率會更高一些[5]。因此,應該對患者采取科學的護理方法進行護理,以此來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這中間,"5A"護理模式作為一種科學的護理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種護理方法的核心在于,一切從患者的實際情況的出發系統性的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預防[6]。臨床實踐表明,采用此種護理方法可以提高患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認識,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并且,采用此種護理方法還可以強化對患者的針對性護理,從而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7]。因此,對結直腸癌手術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可適時地采用5A"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繼而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7.50%,觀察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50%,觀察組顯著優于參照組,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采用"5A"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概率,保證護理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行"5A"護理模式,能夠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概率,此種護理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