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平
(達州市水務局,四川 達州 635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水土保持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黨的十九大就生態文明建設從發展理念、目標任務和戰略舉措作出了全面部署。水土流失與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壞、水環境污染等三大水問題密切相關。對此,習總書記深刻指出:解決供水問題,要從涵養水源入手,從修復破損的生態入手。不治理水土流失,水庫修了最后也會變成沙庫。因此,我們在規劃“十四五”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時,要以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引領,因地制宜明確規劃思路,切實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根據達州市“十三五”期間水土保持工程項目實施的經驗和取得的成效,達州市各縣(市、區)“十四五”水土保持規劃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十四五”水土保持規劃的基本思路是綜合選點、規劃成片、有效治理、拓寬模式、融入特色、生態改善。綜合選點就是要細化各方面條件來確定五年規劃區域,既要考慮當地實際,又要考慮治理成果,盡量選擇坡度較緩、成形成片的區域;規劃成片就是在小流域主體工程區要形成相對集中且有一定規模的坡改梯和水系工程,使項目有點有面;有效治理就是確保治理成效顯著,做到“治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拓寬模式就是要不斷在實踐中探索新的治理模式,鞏固治理成果;融入特色就是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要與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充分展現水保項目的基礎引領作用;生態改善就是通過水保項目的實施,確保項目區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真正達到“坡地變梯地、梯地變綠地,泥不下山、水不亂流”的水土保持生態效果。
一是堅持水土保持規劃與鄉村振興結合。在水土保持項目的規劃中,要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新時期黨中央和四川省加快鄉村振興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發揮水土保持行業綜合、全面的優勢,創造性地開展治理,主動把項目實施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中,特別是在措施的配置上要充分體現這一點,如坡改梯工程要與建設基本農田相結合,確保糧食安全;經果林建設要與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群眾增收;水土保持林建設要與植被的快速恢復相結合,確保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封禁治理要與生態的自我修復相結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水系工程建設要與農田灌溉、人畜飲水工程相結合,確保糧食穩產高產和群眾飲水安全;田間道路建設要與農戶院落相連,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二是堅持水土保持規劃與項目區自然風光結合。要根據達州市“山上樹、山腰果、坡變梯、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經驗,在新一輪五年規劃選點中重視項目區風情風貌,山坡山腳要相互照應。特別是在有坡有田即田園風光較好區域,要因勢因形規劃點面,切實做到點面結合,宜水系則水系,宜梯地則梯地,宜果林則果林,總之要與自然風光相匹配,盡最大努力將治理成果融入自然風光中,為當地農旅發展創造基礎性條件。
一是實事求是原則。參加規劃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發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深入小流域,深入地塊,既要立足當地的水土資源利用現狀,又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方向,更要充分聽取當地干部群眾的意見,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更加切合實際的項目規劃。
二是集中成片原則。集中成片是水土保持規模成效的最好反映,因此在規劃中一定要做到集中成片、適度規模、突出重點、綜合配套,堅持點與點靠攏,點向面輻射,滾動發展,層層推進,特別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地形地貌特征,盡量靠近“十三五”治理區,使治理規模集中成片更加得到體現。力爭通過五年的實施,使達州市成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大示范區樣板。
三是項目捆綁原則。水土保持項目國家投入有限,發揮項目的驅動作用,就要實施項目捆綁。各地在規劃中要在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搭建起“政府統籌、水保搭臺、統一規劃、部門配合、共同建設”的項目資金捆綁平臺。特別是要將水土保持工程與規劃區域其他項目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治理程度,提升綜合效益,形成整體推進的治理模式。
水土保持規劃工作涉及面廣,從宏觀上講,它涉及地方黨委、政府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鄉村振興建設的總體布局;從微觀上講,它涉及鄉村的支持力度、農民土地的調整、群眾參與支持的程度。這些都影響著項目規劃實施的最終效果和成效發揮。因此,各地水保部門在規劃中要注重加大四個力度,確保規劃工作如期完成。
一是加大向黨委、政府領導的匯報力度。各縣(市、區)水保部門要積極主動向黨委、政府分管領導做好匯報工作,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特別是對規劃編制前期工作經費的支持,確保規劃工作有效進行。各地在規劃中,對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劃分要結合各方面的因素,要征得政府分管領導同意。對重點治理區的規劃內容、規模、投資要向政府分管領導做好匯報,使規劃項目更具可操作性、完整性。
二是強化各部門配合力度。水土保持規劃所需基礎性資料較多,涉及部門也較多。因此,要落實專門人員,積極主動地與涉及部門協調溝通,主動銜接規劃的目的意義和要求,爭取他們的大力支持與配合,確保規劃資料更加完整。特別是要及時收集與掌握相關涉農部門在水保項目規劃區域的項目情況,使各部門之間的項目有機結合,做大做強項目建設規劃,發揮項目整體效果,實現整體推進。
三是爭取鄉村支持力度。水土保持項目建設落腳點在鄉村,鄉村的支持力度是水土保持項目實施好壞的關鍵。各地在規劃中,要廣泛征求規劃區域鄉村各方的意見,并根據當地對未來鄉村振興中農旅和產業發展的設想與打算、土地利用狀況的調整等問題,來確定投資規模。要特別注重把鄉鎮重視、村社積極、群眾支持且交通方便的鄉村納入規劃之中,以利今后項目實施更加順利,為項目建設進度快、質量高、效益好打好基礎。
四是加大群眾參與力度。水土保持項目是民辦公助的一項公益事業,需要當地群眾廣泛參與,積極投工投勞。因此,各地在規劃中,要廣泛聽取規劃區群眾的意見,要讓群眾明白,項目實施過程中會打破耕作土地地界、統一坡耕地建設、統一實施溝凼池渠路的建設等事項,并取得群眾的理解與大力支持,確保規劃的圖斑、地塊等基礎性、技術性資料更具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