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風
(天水市秦州區水務局, 甘肅 天水 741000)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藉河上游水源地在涵養水源、蓄洪、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維護著當地生態系統的平衡,是當地的生態屏障,另一方面,水源地位于藉河的源頭地區,對藉河水質和水患的控制有重要作用,保護好藉河源頭水源地生態環境,對維持藉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平衡和供水平衡有積極作用。
秦州區藉河上游水源地位于該區西部土石山區,地處東經105°12′05″~105° 24′47″、北緯34°28′25″~34°36′58″,土地總面積為136.23 km2,水土流失面積為129.84 km2,土壤侵蝕模數為3 900 t/(km2·a)。水源地總人口8 654人,經濟發展落后,年人均純收入僅3 500元,屬貧困山區。區域內地勢起伏,溝壑縱橫,海拔1 594~2 710.6 m,坡度大,土壤以紅土、壚土為主,土壤瘠薄。氣候為典型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680 mm左右,5—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暴雨、冰雹、低溫凍害等是此區域的主要自然災害,嚴重制約著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植被以天然次生林為主,屬藉源林區,森林覆蓋率為52.2%。
藉河上游水源地土地利用現狀為:農地3 084 hm2,占總面積的22.6%,主要分布在村莊周圍和平緩的坡腳;林地7 118 hm2,占總面積的52.2%,主要分布在區域內北側緩坡上;草地358 hm2,占總面積的2.6%,主要分布在林緣下的荒坡上;荒地2 697 hm2,占總面積的19.8%,主要分布在區域主溝道北面山坡上;水域面積111 hm2,占總面積的0.8%;其他用地255 hm2,占總面積的2.7%。實地調查表明,水源地具有如下特點。
(1)天然植被破壞,生態環境惡化。水源地毀林、鏟草開荒現象嚴重,林草面積日趨減少,林地面積由原來的7 654 hm2減少到7 118 hm2,以灌草為主的天然荒草坡增多,增至2 697 hm2,目前該區的森林覆蓋率僅為52.2%。該區域林地面積中天然次生灌木林多,喬木林少,林分結構不合理、不穩定,加之天然灌草坡枝葉截留及根系固土保水能力弱,自然調節能力低下,改善區域環境、調節流域氣候方面的作用相對較弱,水源區生態環境惡化。
(2)農業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日趨貧瘠。水源地區域降水在季節上分布不均,夏秋為降水旺季,干旱洪澇災害時有發生。水源地農業用地3 084 hm2,多為坡耕地,其中15°~25°坡耕地占耕地面積的77.3%,未曾采取任何保土耕作措施,加之降水與作物生長不同步,在強降雨時極易發生水土流失。水源地現有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95.3%,每年流失土壤約52.11萬t,主要發生在農業區。
(3)人為水土流失嚴重。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采石、建房、修路等人為活動加劇,人為亂砍濫伐現象時有發生,水源地地表植被遭到大量破壞, 已有大片林地變為疏林地,加之當地群眾法律意識淡漠,水土保持法宣傳和執行力度不夠,人為水土流失嚴重。
(4)牧業發展與植被保護矛盾突出。水源地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群眾文化素質低、生活貧困,當地農民受經濟利益驅動,盲目增加牲畜數量,且沿用傳統的放養方式,致使植被破壞嚴重。
(5)農村面源污染加重。受當地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及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影響,為提高農作物產量,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農膜施用量大幅度增加,加之農村生活垃圾亂堆、亂放,污水橫流,畜禽養殖也以放養為主,加重了水源地的面源污染。
針對水源地嚴重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應加強水源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生態修復,封山育林,并通過保護撫育更新天然次生林,禁止亂砍濫伐,保護天然植被;大力開展人工種草種樹,有計劃地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和經濟林,擴大森林面積,改進林分質量,逐步提高水源涵養林功能;充分發揮草場優勢,發展畜牧業,開展多種經營,達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控制農村面源污染,實施移民安置。
針對水源地上游及北面山坡農業區的水土流失,無法退耕的采取坡改梯措施,有條件的退耕還林還草,再結合封禁治理、舍飼養畜、生態修復等措施,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使區域水土流失得以治理,生態環境逐步良性循環。
水源地氣候條件、自然和社會經濟狀況均適宜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在水源地實施生態修復費省效宏。林草植被可以在短期內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復郁閉,林木涵養水源的能力也可以隨之提高。
(1)開展封育管護。水源區氣候濕潤,適宜于動植物繁衍生息,人為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相對較弱,可通過封山禁牧、設置網圍欄和封禁標示牌等,限制人畜活動,為生態自然修復創造良好條件;對疏幼林地可采取補植措施,促進自然植被恢復。
(2)強化能源替代。以項目為依托,在水源地上游及周邊村修建沼氣池,推廣節能灶,普及太陽灶,采取“豬—沼—果”等生態農業模式,盡可能滿足當地群眾的能源需求,以有效遏制亂砍濫伐,保護自然植被。
(3)發展舍飼養畜。結合國家退耕還林還草的優惠政策,在保證口糧田的基礎上加大退耕力度,對水源地上游及周邊村莊的養殖戶進行舍飼養畜培訓,改造畜舍,對牲畜進行圈養,減少牲畜對水源地林草植被的破壞,進而減少人為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在水源地內結合村莊環境整治,重點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水,將垃圾集中分類堆放,定期由專人清理,并做到污水能處理、有去處。農業種植多用農家肥,少施化肥,少噴農藥,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化肥的使用,通過政策扶持、利益引導,鼓勵當地農民進行無公害農業種植。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綜合整治河道等,全方位控制農村面源污染。
積極響應國家對水源區保護的移民安置政策,結合精準扶貧易地搬遷政策,對生態環境脆弱區的村民進行移民搬遷安置,減輕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水源地綠水青山重現。移民安置應當與安置區的環境容量與可持續發展需要相結合,經依法批準后由地方人民政府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