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貴
(建甌市水土保持試驗站,福建 建甌 353100)
福建省建甌市地處閩北,全市土地總面積4 233 km2,其中丘陵山地3 692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87.2%,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2019年全市人口55.9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62萬人,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縣級市。土壤主要類別為紅壤,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4~20 ℃,年降水量1 600~1 800 mm。
“十三五”期間,建甌市以小流域為單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1.65 km2,顯著改善了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并建立健全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監督檢查和驗收管理制度,有效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的產生。根據福建省衛星遙感調查,2019年建甌市水土流失面積275.15 k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50%,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流失斑點分布多而且分散,治理難度大。山地開發標準低、農業生產管理粗放等是造成人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水土保持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對水土保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在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積上下功夫,還要在治理質量上進行提升,這對水土保持工作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筆者結合建甌實際,分析了當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薄弱環節及原因,提出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應從“山、水、田、林、路、村”六個方面把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關。
(1)問題分析。建甌市山多坡陡,農業生產活動頻繁,易產生水土流失。全市山地丘陵面積36.92萬h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7.2%,其中:坡度15°~25°的山地面積12.82萬hm2,占山地面積的34.7%;25°以上的山地面積8.56萬hm2,約占山地面積的23.2%。建甌市以農業生產為主,如何運用好現有的山地資源發展經濟、保護生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2)主攻方向。建議在25°以上的陡坡地營造防護林,依法禁止開墾種植農作物;在禁墾的陡坡地種植農作物、經濟作物的,應當退耕還林還草。對可開墾的山坡地應當高標準開發,防止水土流失。充分發揮當地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的自然優勢,對疏林地進行封育治理。
(1)問題分析。建甌轄區內水域面積0.89萬hm2,境內有長度在5 km以上的河流131條,總長1 569.2 km。全市現有水庫82座,其中小(二)型60座、小(一)型17座、中型水庫5座。水域周邊及上游山地經濟林(毛竹林、錐栗林和茶果園)、用材林(多為杉木針葉林)居多,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等防護林面積少,導致水土流失,淤積水庫、河床。據調查,2020年建甌市因泥沙淤積等原因擬申請降低小(二)型水庫等級為山塘的達8座。部分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因上游闊葉林被經濟林取代,山澗水量減少、水質渾濁,水源被污染。
(2)主攻方向。建議將水庫周邊用材林、經濟林逐步轉化為為水源涵養林,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以彌補當地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對現有的用材林更新嚴格禁用皆伐模式。加強農村小溪小河的生態水系建設,達到“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效果。
(1)問題分析。建甌現有耕地面積3.35萬hm2、茶園0.68萬hm2、果園0.75萬hm2,管理相對粗放。山坡地上多種植大豆等糧食作物,一般采用順坡開墾種植,部分山排田因多年沒有種植水稻變為旱地、荒地,甚至出現了滑坡現象,茶果園臺壁因常年鋤草存在變形、變樣現象。農民經營的8.4萬hm2毛竹林和3.1萬hm2錐栗林多為順坡種植[1],采取全面墾復施肥、挖筍、鋤草等管理措施,存在“遠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現象。毛竹林、錐栗林等人為生產活動頻繁的經濟林地,能否納入坡耕地整治范疇,專家意見不統一。建甌在錐栗山地建設的山邊溝示范片,適用性強,水土保持效果好,但因山邊溝建設資金投入較大而難以推廣。
(2)主攻方向。新建山地茶果園應當高標準開發,建設成前有埂后有溝的水平梯田;耕地、園地應采取等高耕作、間作套種等保土措施,提高山坡地常年植被覆蓋度。建議將人為生產活動頻繁的毛竹林和錐栗林等山坡地納入水土保持坡耕地整治范疇,按治理坡耕地標準補助水土流失治理資金。
(1)問題分析。用材林、經濟林多,生態林少;針葉林多,闊葉林少。用材林樹種多為杉木純林,針葉林和闊葉林比例失調。2019年建甌市有林地面積33.86萬hm2,森林覆蓋率達79.98%,其中:用材林12.11萬hm2,占有林地面積的35.8%;防護林3.77萬hm2,占11.1%;特種用途林1.91萬hm2,占5.7%;經濟林7.29萬hm2,占21.6%;竹林8.78萬hm2,占25.9%。由此可知,當前建甌的用材林、經濟林面積占比達57.3%,防護林面積占比偏小,僅占有林地面積的11.1%。
(2)主攻方向。一是林業部門調整防護林、生態林的比例,優化樹種,增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面積,在毛竹純林中套種闊葉樹種涵養水源等。二是實施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區非燃柴補助,鼓勵村民不砍、少砍樹木。三是提高生態補償標準,讓當地村民愿意將原有陡坡地種植的經濟林退耕還林還草。
(1)問題分析。新建和改擴建的村級公路、機耕路沿線就近傾倒棄土棄渣現象時有發生。
(2)主攻方向。嚴格審查、審批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公路建設棄土、棄渣傾倒至專門存放地。重點做好公路建設取土場、棄渣場的水土保持工作。
(1)問題分析。新村、地質災害安置點等建設項目重房屋建設、輕環境管護,新村綠地率低,新種樹種與周邊環境不協調等。
(2)主攻方向。水土保持生態村建設應與美麗鄉村、鄉村旅游等特色農村建設相結合,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房前屋后、路旁綠化,建設水土保持生態公園,提高鄉村生態環境質量。
水土保持涉及面廣,需要市政府牽頭,組織協調市水利、林業、農業農村、交通、自然資源和住建等部門,將水土保持規劃融入鄉村振興規劃和建甌市“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供實施依據。
按照“誰破壞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認真落實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主體,督促其防治水土流失。對原有水土流失的治理,應“責、權、利”有機結合,對主動治理者,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積極帶動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按照“保護優先、生態優先”原則,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落實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審批、監督和驗收三項基本制度,依法保護水土資源。
加強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營造良好氛圍,把水土保持工作由被動治理扭轉到主動預防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