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林靜子 范稚蓮、2*
教師是推動鄉村教育和實現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資源。建設好農村教師隊伍首先要確保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但目前在部分偏遠的農村地區仍存在著教師流失、教師成長缺乏平臺等問題,這對鄉村教師隊伍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對教師成長的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所研究的農村地區是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從行政區域劃分來看,農村地區主要包括鄉鎮、村屯,而省、市、區(縣)則屬于城市。因此,本文研究的農村中小學教師指的是鄉鎮、街道和村屯的小學、中學教師,其中包括在編教師、聘用控制數教師以及頂崗教師[1]。
F區農村地區共有中學13所、小學11所,在編教職工1650名,其中包括高中教師26名、初中教師450名、小學教師1174名。教師的年齡、學歷、職稱情況如表1~3所示。
表1 F區農村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情況
表2 F區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結構情況
表3 F區農村中小學教師職稱情況
1.農村中小學教師收入偏低
目前,F區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基本為“義務教育教師崗位工資”“獎勵性績效工資”“崗位津貼”“艱邊津貼”等4項收入之和。就在編教師而言,平均工資收入基本等于或略高于本地區公務員的平均工資;但聘用控制數教師、頂崗教師等工資收入普遍偏低,存在與在編教師同工不同酬的問題。在實際調查研究中,大部分教師對當前的工資收入評價不高。通過對F區895名教師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55.87%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收入水平與年齡、學歷相當的當地公務員相比低很多。此外,部分農村小學教師反映,由于他們所任教的小學是屬于街道轄區內的學校,教師不能享受農村教師補貼,但校內的學生卻可以享受農村補貼,對師生區別對待讓教師內心存在消極情緒,這不僅會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還會引發農村地區教師流失。
2.教師津貼補貼增長速度滯后
根據國務院工資制度改革小組、原勞動人事部《關于教師教齡津貼的若干規定》,從1985年開始,國家按從事教育工作的年限給公辦教師發放教齡津貼,其中,教齡滿5年不滿10年的,每月3元;滿10年不滿15年的,每月5元;滿15年不滿20年的,每月7元;滿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教齡津貼卻仍是每月3元~10元不等,遠遠趕不上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上漲速度。班主任津貼不具有差異性,也是教師津貼缺乏激勵作用的具體表現。根據《關于開展F區義務教育學校中小學班主任津貼績效工資增量申報核定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從2019年6月1日起,F區義務教育學校中小學班主任津貼按照300元/人/月的標準發放。但由于城鄉中小學校基礎情況不同,小學和中學的班主任工作壓力不同,大班與小班的管理難度也不同,實行統一的工資標準,既不公平,又不能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尤其是那些工作繁重的教師。
長期以來,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與要求都很高,他們認為教師應是無私奉獻、不求索取的,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然而,長期艱辛的付出與享受的待遇存在較大差距,是現行體制對教師職業價值的忽視和否定。在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中提出,工資待遇、生活條件等屬于保健因素,如果無法得到滿足,容易使教師產生消極不滿的情緒。保健因素得到改善后,雖然不一定能起到激勵作用,但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教師的不滿情緒。因此,想要讓教師都能辛勤付出,努力干事創業,必須要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保證教師這個職業的吸引力,才能留得住優秀的農村中小學教師,推動他們不斷進步[2]。
1.住宿條件差影響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生活
目前,F區鄉鎮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小學和中學基本都建有教師宿舍,盡量解決教師休息與工作、值班值守的矛盾,為部分教師提供了良好的住宿環境。但是,有的教師提出,在教師宿舍的建設過程中,存在部分較為繁瑣的工作和較大的阻力,導致一些項目的進展緩慢,甚至出現幾年下來都未能落實宿舍建設的問題。事實上,大部分教師都居住在自己家中,學校提供的宿舍仍未能滿足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特別是村級小學教師的住宿需求。通過對F區895名教師調查的結果發現:17.54%的教師有周轉宿舍;5.36%的教師有保障性住房;42.46%的教師有自有住房;34.64%教師目前是租房或寄宿等;受訪的55.75%的教師認為,他們沒有獲得住房保障,對教師隊伍的住房現狀感到不滿。
2.培訓學習不足,專業性得不到提高
再教育落后是制約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的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學校高層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培訓沒有足夠的重視,部分領導主抓學習成績、升學率,長期忽略教師培訓工作;甚至部分學校領導片面地認為,如果教師參加培訓,專業能力提高后可能會選擇跳槽,不利于本校教師隊伍的穩定。由于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繁忙,部分教師甚至一人擔任幾門課程的任課教師,無暇分身參加各類培訓。此外,培訓經費不足也是制約教師學習培訓的一大問題。F區教師培訓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投入、學校及教師個人投資,由于學校教育經費及教師個人工資有限,不會主動進行培訓投資,因此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培訓經費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投入。但由于F區農村教師占比較大,加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有限,難以保障對教師培訓經費的專項投入。培訓不足導致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素質滯后,對教師成長不利[3]。
3.教師懲戒權束之高閣影響正常教學秩序
獎勵與懲罰是教育的兩種最主要的方式,兩者相輔相成。而如今的學生從小父母寵愛有加,普遍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不服從管理;抗壓能力差,存在少部分學生無法接受教師的批評而采取極端行為的案例。
因此,教師們對學生普遍存在“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不愿管”的心理。教師對學生實施懲戒后,很可能造成學生本人或學生家長與教師直接的沖突,而在沖突中教師往往是有過錯的一方,可能會受到學校的處罰。出于自我保護,大多數教師都對學生的一些違紀行為無可奈何。可以預見的是,如果長期對一些破壞教學秩序的學生放任自流,必將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影響教師本人的教學活動和教學體驗感。
1.非教學事務過多浪費教師精力
一是各政府部門下達的行政任務過多。據了解,各中小學每年承接的行政任務有民族團結創建、防艾、禁毒、反邪教、掃黑除惡宣傳、垃圾分類等三十多項任務,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開展相關任務工作,而且還要利用課余時間分身完成各項任務的資料以備檢查。二是臨時性“進校園”活動過于頻繁。學校具有師生多、易配合工作的特點,不少政府部門將各項工作“進校園”作為完成本單位工作的“捷徑”或“特色亮點”。有的活動開展后,還要求召開座談會、寫觀后感或進行答題測試,但實際上部分活動內容與教學毫不相關,不僅占用了教師大量的業余時間,而且還占用了正常的教學時間,使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失去了繼續學習和提高自我的時間和精力。
2.教師職稱評聘不合理限制農村教師發展
一方面,職稱評審要求過高,使農村中小學教師難以達標。職稱評審一般要求課題或論文取得縣級以上榮譽,但農村中小學教師普遍存在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的問題,而且科研、教學條件及能力方面與城市中小學教師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職稱評審方面需要克服更大的困難。另一方面,目前采取的職稱評聘結合的方式造成部分符合條件的教師未能聘用到相應的崗位。當前,職稱評聘結合的方式存在職稱與崗位掛鉤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崗位沒有空缺的情況下,對應的職稱聘用名額將受到限制。如某街道小學反映,該校有的教師在2009年、2011年已經獲評一級職稱,但由于崗位過少,至今未能得聘一級崗位。
一是逐步提高教師教齡津貼。如今每月幾元的教齡津貼已遠遠落后于經濟物質水平,必須要大力提高當前的教齡津貼,給予更多農村教師,特別是長期在教育崗位一線的老教師物質上的關懷和支持,使農村中小學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根據班主任工作難度制定差異化的班主任津貼。根據1979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普通中學和小學班主任津貼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班主任津貼因不同年級、不同班級規模而有所不同。該《辦法》充分考慮了擔任不同班級規模的中小學班主任的工作難度,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體現。建議參照此文件,按照城鄉教學條件差異、班級規模、管理難度等因素,對班主任進行劃級別分類,并制定不同級別的班主任津貼。通過合理擴大津貼差距,轉變班主任的工作態度,從而激發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一是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在資金投入方面予以傾斜,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重點是加強對教學樓、教室的現代化建設,優化相關教學配置,努力縮小城鄉教學條件差距,為農村中小學教師提供更為舒適、高效的教學環境。著力解決教師住宿問題。要拓寬周轉房建設覆蓋范圍,制定教師周轉房管理規定,明確周轉房的管理辦法。設立教師周轉房公共裝修和維修資金,以便學校定期對周轉房進行裝修或維修。為短期支教、走教、輪崗的教師除了提供住所外,還應配置必要的家具、家電等。建議為在農村中小學一線教學崗位服務達到一定年限的教師,在學校所在鄉鎮提供中低價房,由教師根據自身需要決定是否購買,使廣大教師不必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往返于城鎮和農村學校之間。
二是合理開展教師培訓學習。要圍繞培訓需求開展調研,選擇農村中小學教師更感興趣、需求面更廣的培訓課程;培訓內容要貼合教師工作實際,降低理論培訓的比重,重點開展教師業務素質提升的培訓課程;要創新培訓形式,改變當前“滿堂灌”的培訓方式,鼓勵教師參與培訓活動,積極互動、積極思考才能學有所得;要強化培訓結果的應用,當前教師培訓工作往往是培訓完即結束,實際培訓效果如何無法得知,必須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培訓建立完整的效果評估機制,確保教師在培訓中所學知識能運用到教學中;要多渠道籌集教師培訓經費,除依靠政府、學校及教師個人投入外,可適當考慮向社會公益組織尋求幫助。
三是保障教師合法合理管理學生的權利。管教學生既是教師的義務是教師的權利,必須立法明確教師“懲戒權”的邊界。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在權力范圍內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同時也能更好地約束教師的行為。
一是必須明確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考核的主體地位,減少非教學事務。建議由教育行政部門建立正面或負面清單,詳細規定哪些檢查、考核內容可以進校園,哪些內容不可以進,對非教學類事務進校園活動予以規范管理,為學校潛心治學創造良好的環境。教育部門應要提前謀劃,在每學期開學前將“進校園”的活動項目和考評任務向教育部門提出申請,經教育部門審批后方可開展。
二是改革教師職稱評聘制度。合理改善評審條件,逐步變“論文+崗位”為“資歷+能力”,根據教師不同的工作任務及對應職責如教學、管理、科研等制定不同的職稱評聘上升通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勵不同工作性質的教師不斷要求進步,為鄉村教育事業奮斗終生。中高級職稱的聘用數額應適當向農村地區傾斜,特別是向艱苦偏遠地區的農村中小學傾斜,以鼓勵更多的優秀教師投身基層。
三是建立健全城鄉教師“雙向流動”機制。選派農村教師到城鎮學校學習交流,并鼓勵城鎮教師到農村任教,通過人才流動豐富教師的閱歷,促進城鄉教師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