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學超
(中車貴陽車輛有限公司 貴州貴陽 550000)
鐵路貨車企業多屬于多品種、小批量的貨車檢修生產企業,鐵路貨車修理、新造業務多處于共線生產,各企業均存在因檢修車程度問題影響整體節拍,導致生產異常、工序間等待時間長、節拍不匹配等現象。部分工序在產積壓多,加班現象嚴重。特別是當修理和新造任務集中時,問題更加突出,往往采用停修理保新造的做法,影響企業整體生產效率,也存在部分特種車型檢修不能滿足用戶要求,影響企業信譽,從而影響公司整體生產效率和生產成本。
為實現工位制節拍化生產,根據工位和節拍的定義和公司鐵路貨車檢修工藝流程的特點,并結合公司現有資源。確定采取“主線工位制節拍化生產,副線模塊化運行”的生產模式進行工位切分。對原有工位進行重新優化,進一步優化工位作業內容。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優化。一是確定主流程工位節拍時間:以每日有效工作時間7小時、日需求50輛計算,T(節拍時間)=420/50=8.5分鐘。二是確定配件檢修工位節拍,由于配件檢修的特殊性,不同配件的檢修時間不一致,因此對配件進行模塊管理,以日產50輛鐵路貨車為需求,可結合產品期量、報廢率等自行確定。三是確定主線、副線工位,重點依據是否可實現工位制節拍化生產、是否直接影響上下工序、主要關鍵工序等內容來確定主線與副線,通過工位寫實,并結合公司現有生產實際情況,最后確定副線主要模塊是以配件檢修為主,將分解、組裝均納入主線范圍。
拆車工位是公司鐵路貨車檢修的第一道工序,也一直是公司的瓶頸工序,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后工序堵塞,使車輛無法順利向后工序流動,造成工位等待現象;二是由于不同類型車輛的拆車作業內容不一樣,相應的作業時間也大不相同,因此在開工車的車型排列上就顯得至關重要。為進一步明確各車型的作業內容和作業時間,對拆車工位進行現場寫實,通過寫實發現棚車和集裝箱共用平車的拆車作業時間比其他車型多30分鐘左右,如在排產時不考慮該問題,連續安排棚車和集裝箱共用平車時,該工位就會出現堵塞現象,造成下工序等待,影響整體生產節拍。
根據寫實結果和公司現有拆車工序的能力,結合入廠車的各種情況,每天由生產調度下達開工車總計劃和車型搭配計劃給機車調度,機車調度根據下達的日計劃進行車型排列,杜絕以往機車調度隨意拉車的行為,實現按要求分批進車,使拆車工位的各型車節拍相對一致,減少工位的等待現象。
重點對車體檢修工位作業內容的優化。車體檢修車間,主要負責車體分解、修理和組裝等工作。多年來,由于車況的破損程度不一樣,每輛車的檢修節拍也不一致。在車體檢修工位主要是車體分解、對裝、焊接、組裝的混合作業,現場非常混亂,同時在進行車體修理時常出現分解不到位的現象,就會在車體檢修工位進行二次分解,造成重復作業。因此,車體檢修一直是制約公司生產的重要瓶頸。
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二方面:一是檢修臺位較少,只有45個臺位,加上檢修程度不同,按照原有的生產組織方式,檢修車在一天內很難完成,這樣就必將造成當天拆完的車無法進入工作臺位,影響生產效率。二是在車體檢修工位存在分解、對裝、焊接、組裝等作業內容,這些均是交叉作業,對天車、工裝等資源均存在共用的現象,常出現相互等待的現象,影響自身的生產效率。因此,車體檢修的瓶頸問題直接影響整個主線的生產,并會影響公司生產任務的完成。
為解決瓶頸問題,重點對鉚拆、對裝、焊接作業內容進行寫實分析,得出工序山積圖(單人作業的情況下),詳細情況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骨架對裝作業時間是1860分鐘,焊接的作業時間是2040分鐘,兩工序的時間相差不大,鉚拆作業時間是305分鐘,與對裝及焊接作業時間相比,分別只為后兩者的六分之一左右。鉚拆作業主要在鉚拆廠房內完成,而對裝及焊接作業均是在三個檢修工位完成,這就導致生產瓶頸集中在檢修工位。由此得出,影響車體檢修的主要原因是工位節拍不一致,鐵路貨車車體檢修的鉚拆作業時間過短,而對裝及焊接作業時間過長。

圖1 鉚拆、對裝、焊接工序山積圖
為解決上述問題,根據寫實的具體情況,對對裝和焊接工序的作業內容進行分解,決定將對裝作業前移至鉚拆工位,與鉚拆工位合并,將對裝工位現有人員分配至鉚拆和焊接工位。將鉚拆對裝工位進一步細化,明確其詳細的作業內容,一是負責對車體鋼結構的挖補截換部位、小配件、中小門等進行分解,車體預調修、板材及型材的對裝(需進行對裝焊接),大程度車地板、側梁的焊接,并根據車型品種的不同進行動態調整。二是大程度車型的組裝作業,需保證對裝作業的精確性,保證一次合格率。各個安裝小配件(包含車內外)的地方需將焊疤、氧化渣等清理干凈。作業內容調整后的工序山積圖(單人作業的情況下)見圖2。

圖2 鉚拆對裝、焊接工序山積圖
通過車體檢修工藝的重新優化,可有效杜絕對裝時的二次切割,減少原有車體檢修工位的作業內容,車體檢修工位就只進行組裝和焊接作業,不受車型和檢修程度的影響。同時還進一步規范了物料的存儲問題,現場環境得到顯著提升;生產節拍基本保持一致,實現車體檢修節拍化生產。
轉向架組裝、落成工藝主要是采取傳統的“地攤式”手工作業,勞動強度大,工序在產積壓嚴重,物流來回倒運次數多,生產效率低,完全不符合工位制節拍化生產的要求。主要存在三個方面問題:一是生產過程中對天車依賴性大,在轉向架組裝過程中完成一個轉向架的組裝作業至少要天車吊運20次左右。二是在轉向架組裝過程中主要是依靠人員和天車配合作業,大部分中小配件是靠人工搬運完成(例如心盤、承載鞍、交叉桿、制動梁等),一輛車的中小配件重量約1.76噸,如一天按照50輛計算,一天的搬運量將高達88噸,工人勞動強度相當大。三是由于采取的是“地攤式”手工作業,現場預組裝的轉向架、配件等物資需要存放,由于場地問題,預組裝的轉向架的堆放需要存放3層,由天車負責吊運,因此,在來回吊運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和資金占用。
通過以上對轉向架落成線存在的問題分析,工藝改造主要從解決物流、生產過程依賴天車及勞動強度高等方面入手。將運用節拍化流水線的思維來考慮,決定對轉向架落成線進行改造,一是設置搖枕、側架專用傳送線,用于搖枕、側架從油漆工序到組裝工序的輸送,代替現有的搖枕、側架裝框后用運輸平車倒運到組裝工序的工作方式;二是增加搖枕、側架組裝機1套用于搖枕、側架的組裝,代替原有采用天車組裝的方式;三是增加轉向架懸掛式循環輸送線1條,其中包括懸掛機械手14臺,該輸送線用于轉向架組裝及落成時各工序間的運輸,并實現轉向架與輪軸落成。四是增加2臺懸臂吊用于制動梁、承載鞍等中小配件的上料組裝。
公司通過鐵路貨車檢修工位制節拍化生產的構建,并通過一年的運行,生產效率顯著提升。2019鐵路貨車檢修平均日產量達到50.5輛,貨車檢修生產效率比2018年提高15%;鐵路貨車廠修的平均在修周期從6.93天縮短到目前的5.9天。充分證明,鐵路貨車檢修工位制節拍化生產的構建有效,提高了企業現有資源的利用率,縮短了產品制造周期,建立了高效的鐵路貨車檢修制造平臺,有效提升了企業效率和效益,在同行業中值得總結學習并提升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