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陽
(廣州市番禺執信中學 廣東廣州 511430)
閱讀課文不僅是語文學習的專利,在生物課某些章節的授課過程中,尤其是在知識點難度稍低的內容學習時,可以不用把相關生物概念全部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可以采用引導的方法讓學生認真研讀課文,對課文進行概括和總結,歸納出存在的一般原理和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發展學生的歸納思維[1][2]。
例如,學習生物圈的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閱讀生物圈一節的內容時,將其歸納為“定義、范圍、組成、作用”等四部分,實現知識的系統化。又如,學習“光合作用”內容時,可引導學生思索:所有植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嗎?光合作用發生需要什么?光合作用的實質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光合作用有何重要意義?這樣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能使其更好地體會課文含義,提煉核心內容,這個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過程。
概念圖法起源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在2000年前后傳入我國。作為一種被廣泛采用的教學方法,其精髓在于將學科中的相關基本概念轉變為可視化的圖標[4]。初中生物知識面廣、知識點多,教材中只是羅列了相對獨立的知識點,而通過概念圖法能將很多生物知識點進行濃縮并以概念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能讓學生清晰地了解知識點之間的差異和聯系點,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知識點串聯成一個整體,從而對整體框架知識結構有所把握,可提高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在概念圖法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都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這和研學后教的教育理念相吻合,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圖1 食物中主要營養物質及其消化
學習“人體的營養”一章時,主要內容是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第1節)和消化與吸收(第2節),本章的內容結構是先從幾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入手,進而引出各種物質的作用,之后重點介紹各種物質在人體的消化和吸收方式。本章中的知識點很多,也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對此,教師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逐步加深思考,歸納概括出神經調節的組成及方式。通過概念圖可以很明晰地看出主要營養物質的消化途徑,也能很好地歸納與概括各個消化器的功能,而且方便記憶,能避免盲目對答案死記硬背。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與此相關的題目進行概括、歸納、添加,擴充專題概念圖。
此外,在“在人體的呼吸”“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等重難點知識章節,都可以通過類似概念圖的構建,將相關聯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并進行重新梳理。更為重要的是,類似于上述的專題概念圖構建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答某一道題,還可以幫助學生在此基礎上歸納出許多類似的題目。總之,概念圖法教學能使知識記憶更加形象,彼此間的聯系也會更加明晰,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圖進行記憶,加強各個概念的聯系,解決初中生物學知識涉及面廣而不好記憶的問題。
表格法具有直觀、簡潔、方便等諸多特點,在教學中常用文字表格進行歸納與概括,文字表格能對某些內容相似或聯系密切,且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區別和聯系,以明確知識點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對其加以比較和分析,使知識點提綱化、條理化。文字表格可以將不同章節或不同教材的內容由零散化過渡到整體化,從而幫助學生快速、深入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3]。
學習“血流的管道——血管”一節時,要求學生在學習完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血管后,將知識點從管壁、管徑、有無瓣膜、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進行對比,歸納總結后制成下表,就可以更快速、更持久地記憶這部分內容,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表1 體循環與肺循環的比較
生物習題教學是生物教學中的必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對習題進行加工歸類,使得習題不僅要有一定的針對性,還要有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的層次性和科學性,從而讓學生在習題訓練中拓展概括和歸納能力。習題訓練從本質上講是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也是概括的過程。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概括基礎之上,沒有概念基礎,自然判斷推理和證明也就無從掌握,解題就會發生困難。同時,解題也是一個對知識再概括提高的過程,它能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
例如,學習“開花和結果”這一章節時,有一個思考題是: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是什么原因?可以首先讓學生回顧傳粉的幾種類型以及受精的過程,進而概括總結出傳粉的必要條件,以及受精過程的影響因素。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總結得到答案:陰雨天氣,花不能得到很好的傳粉和受精,整個子房也就不能全部發育為果實,所以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樣,讓學生通過習題訓練的過程進行概括和歸納,成為學習主體參與到生物習題的分析中,他們的問題分析能力會不斷得到提升。
學習方法指導側重于對學生認知狀況和學習方法等進行概括和歸納。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在關鍵問題上設問,主要起的是引導作用,具體的學習過程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原有認知結構的缺陷,有意識地把概括的東西具體化,引導他們發現矛盾、猜想、嘗試,點撥、指導他們調整認知結構向高層次發展。在學生獲得結論之后,還要讓學生再回顧整個思維過程,檢查得失,概括出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例如,學習“病毒”這一章節時,學生可能都覺得很熟悉,但不一定真正深入了解。對此,教師可以從學習方法上進行指導,提高學生的理解深度。可以結合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學生進行層層提問:病毒結構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叫冠狀病毒?它是如何繁殖的?進而概括和歸納出我國采取了哪些預防措施,最終迅速控制了疫情的擴散。通過對相關知識的概括和歸納,不僅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能對學生進行一場愛國主義教育,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