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坤印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h 內產婦出血量超過500ml。其發病率較高,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產后出血的高發時間為產后2h 內[1]。多種因素均會引發產后出血,如宮縮乏力、凝血功能障礙、軟產道損傷以及子宮內翻等,其中主要原因為宮縮乏力,當產婦出現宮縮乏力時,會使血管無法得到有效壓迫,由此引發大量出血[2]。若搶救不及時,則會在短時間內使機體血容量明顯降低,引發休克,甚至死亡。在對產后出血進行治療時,臨床上應用的方法主要為及時補充血容量,但異體血大量輸注可能影響機體血紅蛋白與凝血功能,引發輸血并發癥,影響治療效果[3]。因此產后出血患者大量輸血治療中廣泛應用紅細胞、血漿聯合冷沉淀,但對于紅細胞與冷沉淀的合理比例卻存在一定爭議[4]。本研究選取產后大出血患者82例,探討紅細胞與冷沉淀不同比例輸注在產后出血患者大量輸血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產后大出血患者8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甲組(n=26)、乙組(n=30)和丙組(n=26)。甲組年齡21~37歲,平均(25.5±4.3)歲,孕周38~41周,平均(39.2±1.2)周,產次1~3次,平均(1.5±0.3)次;乙組年齡21~36歲,平均(25.8±4.5)歲,孕周38~41周,平 均(39.4±1.3)周,產次1~3次,平 均(1.6±0.2)次;丙組年齡20~35歲,平均(25.3±4.1)歲,孕周38~42周,平均(39.8±1.4)周,產次1~4次,平均(1.7±0.5)次。各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足月妊娠、單胎頭位產婦;②符合產后出血診斷標準[5];③需行大量輸血治療的產婦;④凝血功能正常;⑤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②凝血功能異常;③合并妊娠并發癥;④認知功能異常。
1.2 治療方法患者發生出血后均立即接受止血治療,同時為其開展血容量補充,使患者體溫與酸中毒得以糾正,預防感染發生。病情確診后及時采用紅細胞與冷沉淀進行輸注治療,甲組紅細胞與冷沉淀比例為1:0.5,乙組為1:1,丙組為1:2,輸血前取血護士需與患者充分溝通和進行心理疏導,將輸血注意事項告知;快速建立輸血通路,并實施“三查七對”,紅細胞離開冰箱0.5h 內必須開始輸注,且于4h 內完成輸注。
1.3 觀察指標①各組紅細胞與冷沉淀輸注量;②各組凝血功能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應用枸櫞酸鈉對血液標本進行抗凝,離心后取上清液用于檢測。采用凝固法對指標進行檢測,檢測儀器為Simens L 2型全自動凝血分析儀;③各組治療前后血液生化指標,包括血紅蛋白(Hb)、血小板(PLT)、D-二聚體水平;④各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行F檢驗;計數資料以n 或%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紅細胞與冷沉淀輸注量比較甲組紅細胞輸注量為(12.81±2.50)U,冷沉淀輸注量為(34.82±3.39)U;乙組紅細胞輸注量為(13.42±3.20)U,冷沉淀輸注量為(30.21±3.87)U;丙組紅細胞輸注量為(13.99±4.15)U,冷沉淀輸注量為(29.86±5.45)U。各組紅細胞與冷沉淀輸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各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乙組與丙組治療后FIB水平高于甲組,PT、TT 與APTT 均短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與丙組治療后的FIB水平、PT、TT 與APT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各組治療前后血液生化指標比較乙組與丙組治療后Hb、PLT、D-二聚體水平均高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與丙組治療后的Hb、PLT、D-二聚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各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甲組發生過敏反應1例,凝血功能障礙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23%;乙組發生過敏反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丙組發生過敏反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85%。乙組與丙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與丙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各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各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組別 FIB(g/L) PT(s) APTT(s) TT(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n=26) 1.59±0.38 1.15±0.42 20.36±2.35 31.82±4.61 60.33±6.87 49.57±7.13 16.35±2.31 15.81±2.20乙組(n=30) 1.55±0.36 2.92±0.88 20.78±2.41 13.68±2.20 61.02±7.58 32.52±5.21 16.22±2.84 12.30±1.83丙組(n=26) 1.58±0.40 2.86±0.63 20.55±2.89 13.93±2.35 60.83±6.53 33.40±5.87 15.98±2.64 12.41±1.92 F 0.404 9.365 0.658 19.196 0.355 10.307 0.043 6.518 P 0.688 0.001 0.513 0.001 0.724 0.001 0.966 0.001
表2 各組治療前后血液生化指標比較()
表2 各組治療前后血液生化指標比較()
組別 Hb(g/L) PLT(×109/L) D-二聚體(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n=26) 68.42±10.32 65.41±8.57 104.23±18.65 69.71±9.44 3.49±1.25 3.06±0.62乙組(n=30) 68.55±10.18 82.13±10.47 103.58±19.24 90.42±13.62 3.14±1.02 5.49±1.08丙組(n=26) 67.95±11.23 78.27±10.86 104.86±18.86 84.74±11.48 3.66±1.08 5.18±1.10 F 0.047 6.475 0.128 6.512 1.154 10.112 P 0.962 0.001 0.899 0.001 0.254 0.001
產后出血的危害較大,出血發生后需及時治療,臨床上應用的治療方法主要為輸血、促宮縮以及子宮切除,其中輸血治療為首選治療方式,可使出血產婦體內血容量得到迅速補充,還可避免休克與感染的發生[6]。但若輸血不合理,則可能引發機體凝血功能紊亂,引發不良反應,增加死亡風險。因此分析輸血中紅細胞與冷沉淀的合理比例顯得尤為重要[7]。
本研究結果顯示,各組紅細胞與冷沉淀輸注量無明顯差異。乙組與丙組治療后FIB水平高于甲組,PT、TT 與APTT 短于甲組,乙組與丙組的上述指標無明顯差異,提示紅細胞與冷沉淀比例為1:1或1:2 時,輸血治療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更為明顯[8,9]。產后出血患者體液大量丟失,輸血治療過程中僅重視紅細胞與血漿的輸注,未能對冷沉淀凝血因子進行及時補充,則容易使患者機體凝血功能發生異常[10]。主要是由于當患者機體凝血因子明顯丟失后,僅予以紅細胞與血漿補充,無法有效提升凝血因子水平,從而無法使凝血功能得到改善,在血液輸注后容易發生持續出血,通過合理配置紅細胞與冷沉淀的比例,可使凝血功能得以增強,將再出血風險降低[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乙組與丙組治療后Hb、PLT、D-二聚體水平均高于甲組,乙組與丙組的上述指標無明顯差異,提示紅細胞與冷沉淀比例為1:1 或1:2 時,輸血治療后患者的Hb、D-二聚體水平會明顯升高,且PLT 降低幅度更小,有報道產后出血監測中Hb、PLT、D-二聚體屬于有效指標,若Hb、PLT 水平持續降低,D-二聚體水平持續升高,則表明患者容易發生持續出血[13,14]。通過將紅細胞與冷沉淀比例控制為1:1 或1:2,可使患者的再出血風險降低。乙組與丙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甲組,表明合理配置紅細胞與冷沉淀比例可有效減少產后出血患者大量輸血治療中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15,16]。
綜上所述,產后出血患者大量輸血治療中將紅細胞與冷沉淀比例控制為1:1 或1:2,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且不易發生不良反應,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