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英,賀艷
手術室是醫院重要的保障部門,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點科室[1],手術室管理特別是手術運行管理對提高手術室工作效率顯得尤為重要[2]。手術室工勤員是手術團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術室日常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工作由工勤員完成,如手術患者接送、環境清潔衛生、輔助間管理、物品運送、醫療廢物處理、標本送檢等。工勤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質量對醫院感染控制、手術順利完成、手術室整體工作質量有著重要影響[3-4],與手術室的高效運行緊密相關。因此,加強工勤員管理應作為手術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5]。護士長是手術室護理的具體領導者與組織者,承擔著帶領全科各級護理人員完成各項手術護理任務和提高護理質量的重任。傳統的工勤員管理模式下護士長除完成上述職責外,還要承擔起工勤員管理職責,對他們進行培訓、工作任務安排與指導、質量檢查等,既耗費了時間精力來用于非技術性工作管理,又不能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對工勤工作進行系統管理,使工勤員工作質量與效率低下。傳統手術室工勤員管理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手術室優質高效的需求,因此,對工勤員進行科學管理日漸重要[6]。我院于2019年開始,由手術室工勤員主管和護士長協作對工勤員進行管理,有效提高了手術室工作質量和效率,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院是一所三級甲等醫院,年手術量約4.6萬臺。手術室護士65人,麻醉護士20人。我院手術室有D樓與X樓2個手術區。D樓手術室開放手術間20間。設工勤員主管1人、工勤員21人。男12人,女10人;年齡42~60(51.85±5.58)歲;合同制工勤員1人,外包工勤員20人。合同制工勤員專職夜間值班,另安排2名外包工勤員為幫班和備班。白班工勤員根據職責分為以下各組:接送患者組,協助接送所有手術患者;手術間保潔組,負責手術間保潔;生活區保潔組,負責門口進出人員管理及生活區保潔;輔房及恢復室保潔組,負責清潔區及麻醉恢復室保潔及手術器械運送;洗滌組,協助部分腔鏡手術器械清洗;外勤組,協助領取物品、耗材的整理運送、手術標本送檢等。
1.2方法
1.2.1管理方法
以往實施傳統的工勤員管理模式,由護士長承擔對工勤員的管理職責。2019年起實施工勤員主管和護士長協作管理,具體如下。
1.2.1.1設立工勤員主管1名 工勤員主管須符合以下條件:高中以上學歷,具備5年的醫院工勤員管理經驗;健康狀況良好;工作認真負責,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具備教育培訓與管理能力,掌握手術室工勤員工作知識和技能。其職責:負責工勤員的培訓、管理考核、工作安排與特殊情況下的工作調度,制訂排班表明確工勤員每日工作安排。
1.2.1.2工勤員培訓 護士長制定工勤員培訓計劃和工作流程,工勤員主管按照培訓計劃對工勤員進行培訓,工勤員主管與護士長督查培訓效果。由工勤員主管負責對新進工勤員進行崗前培訓,考試合格者方能上崗。崗前培訓內容為:手術室感控知識,包括手衛生、手術室建筑布局與區域劃分、入室著裝要求等;手術室規章制度,包括手術室感染管理制度、醫療廢物管理制度、消毒工作制度、手衛生制度、接送患者制度、物品管理制度、清潔衛生制度、凈化手術室管理制度等。除了剛入科時的崗前培訓,每月進行1次專業培訓,如連臺手術的打掃流程、銳器傷防護與處置、醫療廢物分類處置、交接車使用方法、消毒液配制等。
1.2.1.3優化工勤員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護士長負責修訂工勤員的工作制度,根據實際工作需要修訂各類工勤員工作崗位職責與流程,繪出流程圖。以連臺手術保潔為例,制定了標準作業指導書,對流程圖每個環節進行細節描述。連臺手術時工勤員按照連臺手術保潔流程做好清潔消毒,掛上“已打掃”標牌,下一臺患者才能接入手術間。
1.2.1.4加強質量控制 護士長制訂工勤員質控評價標準,工勤員主管每天、護士長每周按標準進行質控。工勤員主管每天通過走動式管理,全面檢查工勤員工作質量,指出存在問題,隨時督促其糾正,全盤掌握工勤員的去向和工作情況。走動式管理將溝通放在第一位,強調管理人員要多看、多問、多想、多記、多交流,密切管理者與工勤員之間的關系,強化溝通。采取“三個時段”即早上、中午、下班前深入各個區域進行巡查。工勤員主管隨時向護士長匯報。主管護士長每周至少現場督查工勤員工作1~2次,層層把關,切實加強所有工勤員的自覺性和責任心。
1.2.1.5建立考核體系以及適當的獎懲機制 制定并不斷完善手術室工勤員獎懲制度。通過實行工勤員工作量化管理制度,每月在基本工資的基礎上加以績效獎勵與延時加班獎勵。通過實施績效獎勵,充分調動工勤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工勤員將一天的工作量登記公示,工勤員主管核查無誤后將工作總量登記在月總量表上。工勤員主管與護士長對工勤員工作質量實行隨機抽查與評價。工勤員主管每月從工作數量、工作質量、工作態度、主動服務、文明禮貌、服從管理等方面對工勤員落實考核措施,作為績效獎勵的依據。在每個工作日15:00后,工勤員主管與護士長溝通后,根據手術進度安排晚加班,并給予晚加班工勤員延時加班獎勵。
1.2.2評價方法 比較實施前(2018年1~12月)與實施后(2019年1~12月),月質量考核分、手術室環境衛生檢查得分、工作缺陷發生數、工勤員與醫護人員的滿意度。①月質量考核分從個人素質(4個條目)、工作質量(4個條目)、消毒無菌(2個條目)3個方面進行評定,依據工作現狀自行設計質量考核表,總分100分,每月月底由各專科組長、主管護士長進行評定,實施前后各評價12次。②手術室環境衛生檢查得分由護士長按環境衛生檢查質控表每周對物表與地面進行檢查后評分,實施前后各評價48次。③工勤員工作缺陷是指在統計時間段內工勤員工作中有安全隱患、影響手術效率、違反操作流程或可能造成醫患糾紛、影響患者安全等事件,管理者督查發現或手術室人員投訴,由手術室護士長負責統計。④滿意度調查。采用自制問卷方式,由護士長每月底向醫護人員發放30份問卷,其中手術室護士10份、外科病房護士10份、外科醫生5份、麻醉醫生5份。問卷包括工作態度、禮貌責任心、工作質量三大部分。滿分100分,>90分為滿意。管理前與管理后分別隨機發放360份調查問卷,回收360份。工勤員對工作量考核的滿意度由工勤員主管每月統計分析,工勤員對工作量考核有滿意、不滿意2個選項。管理前與管理后分別發放 240 份調查問卷,回收240份。

2.1協作管理前后工勤員工作質量比較 工作缺陷2018年32起,2019年10起。協作管理前后工勤員工作質量比較,見表1。

表1 協作管理前后工勤員工作質量比較
2.2協作管理前后醫護人員及工勤員滿意率比較 見表2。

表2 協作管理前后醫護人員和工勤員滿意率比較
3.1協作管理模式提高了工勤員工作質量 手術室工勤員的工作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手術室安全高效有序的運行。協作管理前工勤員管理模式由于對工勤員的運行都是從個體崗位需要出發,沒有專人進行全盤統籌安排與監督。工勤員之間對工作任務時有相互推諉、怠工的現象發生,加上待遇相對較低,遇到加班加點積極性不高,沒有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且頻繁更換工勤員,容易造成工勤員隊伍的不穩定與潛在的醫療安全隱患。此外,工勤員由護士長全盤管理,護士長每日處理的日常事務很多,致使護士長檢查督促工勤員工作的次數有限,護士長疲于應對,存在工勤員工作不規范不到位的現象。
通過設立工勤員主管與護士長協作管理,改變了對工勤員的運行沒有專人進行全盤統籌安排與監督的現象。工勤員主管每天實施走動式管理監督,其工作核心是管理人員在員工群體中勤溝通, 經走動到員工中得到相關的信息資料[7],對手術室工勤員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變化進行多方位的檢查、控制、協調和反饋[8]。使手術室工勤員的工作質量在各個環節得到了管理,更有效提升工勤員的專業素養,提高工作質量,減少了工勤員工作缺陷發生數,加強了手術安全。標準的工作流程是質量的保證,以連臺手術保潔為例,協作管理之前,護士長對新員工培訓時僅憑理論經驗進行口頭傳授,沒有打印張貼客觀具體的標準工作流程,沒有固定人員規范帶教,導致新進員工工作質量難以保證。協作管理后,由工勤員主管對新進員工進行理論與操作系統規范培訓。采用連臺手術保潔標準化流程管理后,有了規范程序,工勤員每個工作步驟、環節都按要求和程序實施,確保了連臺手術保潔質量。通過專業培訓,工勤員對消毒隔離制度、工作職責、工作流程等熟練掌握,減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嚴格執行工作細則及工作流程。工勤員主管與護士長按標準進行質控。工勤員主管每天發現問題及時向護士長匯報改進。由工勤員主管負責工勤員排班,責任到人,每日自覺按質按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提高了工作質量。通過實行工勤員工作量化管理制度,加以績效獎勵,工勤員工作積極性大大提高,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工作效率提高[9]。本研究結果顯示,協作管理后工勤員的月質量考核評分、手術室環境衛生檢查得分顯著高于實施前(均P<0.01),工勤員工作缺陷少于實施前。
3.2協作管理模式提升了工勤員及醫護人員滿意度 工勤員主管協助護士長負責工勤員的培訓、管理考核與調度,全盤掌握工勤員的去向和工作生活情況。工勤員有特殊需求時,工勤員主管會盡力幫助協調解決。工勤員主管通過走動式管理主動關心每位工勤員,通過人性化的管理,創造了積極、和諧、愉悅的工作環境,加強了工勤員的團結協作精神,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提升了工勤員滿意度。工勤員工作質量的提升,使醫護人員滿意度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