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陽 師伯省 彭麗華 孟景茜
近年來,代謝性疾病的中醫中藥治療在國內外已逐步引起關注,認為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高脂血癥具有一定優勢。隨著當今醫療衛生的持續改善,糖尿病及高脂血癥等慢性病已成為影響我國人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主要問題,目前西藥在降糖調脂方面療效肯定,但對于病程較長或合并并發癥的患者,需多種藥物聯合應用,治療方案花費較多,且患者依從性不佳[1]。目前諸多研究證明中醫中藥治療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但多為固定方劑或治法[2-5]。而中藥湯劑是中醫整體觀及辨證論治理論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國應用最早、最廣泛的劑型,具有組方靈活、可隨證加減藥物的特點,可起到個體化治療的效果。
本研究選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常規西藥治療但血糖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在規范原有西藥治療方案的前提下,根據辨證給予中藥湯劑聯合治療,旨在探索臨床病證結合、方證關聯、理法方藥統一的整體研究思路。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門診或住院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12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63例中,男33例,女30例;年齡36~87歲,平均(58.9±12)歲;病程1~24年,平均(8.1±6.0)年。對照組57例中,男30例,女27例;年齡38~91歲,平均(62.8±13.9)歲;病程0.5~32年,平均(8.7±8.0)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2型糖尿病診斷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空腹血糖≥7.0 mmol/L,糖負荷后2 h血糖≥11.1 mmol/L;②高脂血癥診斷參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TC≥5.2 mmol/L,TG≥1.7 mmol/L,LDL-C≥3.4 mmol/L。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2型糖尿病、高脂血癥診斷標準;②納入治療組患者要求能夠服用中藥湯劑;③入組前服用他汀類藥物而血脂仍未達標者;④入組前服用2種以下西藥口服降糖藥物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仍未達標者。
1.4 排除標準①妊娠糖尿病及哺乳期患者;②有嚴重心腦肝腎等并發癥者;③無法服用中藥湯劑患者。
1.5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規要求予以治療,包括飲食及運動控制。2組患者均規范原有西藥治療方案,治療組在規范原有治療方案基礎上,根據中醫證型加用不同中藥湯劑;對照組規范原有治療方案不變。2組均治療3個月后進行療效統計。
1.6 療效判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高脂血癥及糖尿病部分制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個級別。顯效:空腹血糖降至正常范圍,或空腹血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40%,糖化血紅蛋白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30%;血脂監測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20%,TG下降≥40%,LDL-C下降至正常或≥20%。有效:空腹血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2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糖化血紅蛋白下降超過治療前的1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血脂監測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LDL-C下降10%~20%。無效: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無下降,或下降未達到有效標準;血脂監測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2.1 中醫證型與中藥湯劑分布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中氣虛血瘀證75例,陰陽兩虛證13例,心血瘀阻證11例,氣陰兩虛證6例,風痰阻絡證3例,其他證型共12例。治療組63例患者中氣虛血瘀證39例,所用湯劑以補陽還五湯加減為主;陰陽兩虛證8例,所用湯劑金匱腎氣丸加減;心血瘀阻證及氣陰兩虛兼心血瘀阻證共5例,所用湯劑為血府逐瘀湯加減。見表1。

表1 治療組中醫證型與中藥湯劑分布 (例,%)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FPG、HbA1c比較治療組治療后 FPG、HbA1c均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FPG、HbA1c 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FPG、HbA1c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FPG、HbA1c比較 (例,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TG、TC、LDL-C比較治療組治療后 TG、TC均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治療后L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TG、TC、LDL-C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TG、TC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L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TG、TC、LDL-C比較 (例,
中藥湯劑治療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慢性病的優勢,在于動態調節人體生理病理狀態,而達到治療的遠期效應目標[6]。其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可隨證加減的用藥特點,對患者個體化用藥的理念,使中藥湯劑在慢性病患者的治療中經久不衰[7]。
按證型統計,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的中醫證型分布依次為氣虛血瘀證>陰陽兩虛證>心血瘀阻證>氣陰兩虛證>風痰阻絡證>其他,其中虛證所占比例較高,總計占比82.55%,提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以虛證為多。按治療方劑統計,治療組63例患者所用中藥湯劑分布依次為補陽還五湯加減>金匱腎氣丸加減>血府逐瘀湯加減>天麻鉤藤飲/化痰通絡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其他,以補益、理血、清熱為主。本研究選取的患者臨床表現均為血糖血脂異常,但在方藥選擇上辨證論治,如氣滯血瘀證治療以補陽還五湯為主,陰陽兩虛證選擇金匱腎氣丸加減,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理念。
臨床結果表明,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85.71%,對照組總有效率54.39%。可以看出對原有西藥治療方案進行規范化干預后治療組和觀察組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FPG、HbA1c、TG、TC均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LDL-C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FPG、HbA1c、TG、TC、LDL-C較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已服用西藥而血糖血脂仍未達標的患者,在規范既往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根據辨證給予中藥湯劑口服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療效確切。
本研究存樣本較少,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從疾病發展不同階段對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人群進行中醫證候分布、方劑應用規律及臨床療效等方面研究,促進中醫藥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