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芳 徐巧云
發熱是兒童非常多見的臨床疾病,通常表現為病情較急,發熱反復纏綿,故醫學界將其稱之為“兒科第一證”[1]。目前,在對小兒發熱的護理干預中,通常以配合臨床用藥為主,但因兒童機體處于發育的階段,故單一的治療方法以及藥物口味問題,都使患兒的依從性嚴重下降,這給護理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同時臨床效果也因此受到了較大的限制,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結合小兒發熱的生理病理特點,其屬于“稚陰稚陽之體”,全身器官成而未壯,極易遭受外邪入侵,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甚至可能導致厥陰心肝、腦絡等臟器受損,極不利于患兒的健康成長。推拿是中醫學一種常見的外治法,是一種以經絡學說、臟腑理論為基礎,并結合西醫的病理診斷和解剖診斷,通過手法對人體體表特定部位以及機體生理、病理進行處理,從而達到理想效果的方法。為此,我科室結合小兒發熱的實際特點,提出了推拿干預方案,現對其具體實施方法及效果做如下總結。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病例均來自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接診的發熱患兒。共納入發熱患兒64例,將其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2例,女14例,男18例;年齡為(3.11±0.48)歲。觀察組32例,女16例,男16例;年齡為(3.08±0.33)歲。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根據陳文彬、潘祥林主編人衛版《診斷學》第七版中的兒童發熱診斷標準進行確診[2];發熱24 h內均未服用過任何的退熱藥物;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4歲,性別、民族不受限。排除標準:確診為中等發熱,必須立刻接受退熱藥物干預的患兒;發病24 h內有退熱劑、抗生素等服用史;合并有腦血管、心血管、造血系統等重要臟器功能損傷的患兒;合并有嚴重神經功能缺損的患兒;意識不清,或者伴隨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兒;年齡低于6個月或者大于4歲;正接受其他臨床研究。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具體為:①飲食指導:囑咐家長鼓勵患兒多飲水,幫助體內毒素與熱量經由尿液迅速排出。發熱階段,患兒的胃腸功能會出現明顯減弱,這就使得消化液分泌量也因此減少,對消化功能帶來影響,故囑咐家長為患兒提供低脂肪、易消化、高營養的流質食物為主,避免攝入油膩、辛辣食物。②病情觀察:密切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是否出現面色通紅或者面色發紅等情況,并了解患兒是否有寒戰、全身發冷等不適癥狀。每日定期對患兒的體溫進行檢測,及時掌握病情變化。③物理降溫:為患兒提供冰力降溫貼敷干預,若體溫不降則每間隔4 h進行1次貼敷。若持續治療24 h,患兒發熱癥狀仍然無明顯變化,則遵醫囑給予其布洛芬混懸液口服用藥,即體質量12~14 kg,每次用藥3 ml;體質量為16~20 kg,每次用藥5 ml;體質量為22~26 kg,每次用藥8 ml。
1.3.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中醫推拿干預,即根據患兒的發熱引發原因給予相應的推拿方案。具體為:(1)外感發熱:①癥狀:患兒表現為惡寒、發熱、發熱伴疼痛、鼻塞流涕、無汗、口干咽痛、全身疼痛,舌苔呈現為薄黃或者薄白,脈浮數。②治則:清熱解表。③處方:清天河,分陽,補腎陽,平肝,清肺,補脾,順八卦,關三腑一,陽池,一窩風,外勞宮,二扇門,順外八卦,小橫紋,太陰/太陽,揉迎香,拿風池,風府,順揉腹,足三里,搓風門,肺俞,正捏脊。(2)陰虛發熱:①癥狀:患兒表現為午后或者入夜之后有明顯的低熱反應,骨蒸潮熱,五心煩熱,身體瘦弱,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呈現為紅色,且津液較少,地圖舌或者苔少,脈細數。②治則:滋陰退熱。③處方:取天河,分陰,補腎陰,平肝,清肺,清大腸,清胃,逆八卦,順勞宮,腑三關一,揉總筋,搓百會,陰陵泉,三陰交,太溪,揉太沖,搓涌泉,倒捏脊。(3)肺胃實熱:①癥狀:面紅目赤,壯紅,口渴喜好冷飲,唇紅咽痛,腹部脹痛,小便黃,大便干燥,睡臥不寧,口臭,舌呈現為紅色,苔呈現為黃色,脈數。②治則:清熱瀉火。③處方:平肝,清肺,清大腸,清小腸,清胃,逆運八卦,六腑,取天河,揉腹,倒捏脊。
1.4 觀察指標
1.4.1 體溫變化分別對治療前5 min、治療后5 min以及治療4 h患兒的體溫變化情況進行檢測,主要運用腋溫計行溫度測量,每次需檢測3次,取平均值。
1.4.2 臨床療效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小兒發熱的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價。痊愈:在為患兒提供24~48 h的治療后,患兒的體溫恢復到了正常水平,未出現回升,且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顯效:在為患兒提供24~48 h的治療后,患兒的體溫恢復到了正常水平,未出現回升,臨床癥狀基本上消失;有效:在為患兒提供24~48 h的治療后,患兒的體溫有了明顯下降,臨床癥狀已經有部分消失;無效:在為患兒提供24~48 h的治療后,患兒的體溫無明顯變化或者持續升高,臨床癥狀惡化。

2.1 2組患兒治療前后體溫變化比較2組患兒治療后5 min、治療后4 h體溫與治療前5 min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治療后4 h體溫與治療后5 min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治療后5 min、治療后4 h體溫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治療前后體溫變化比較 (例,
2.2 2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88%,高于對照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臨床干預效果比較 (例,%)
常規情況下,小兒的腋溫在36.1~37 ℃,口溫相較于腋溫高出0.2~0.4 ℃,肛溫則相較于腋溫高出0.5~0.9 ℃,若溫度超出了37 ℃即可將其視為發熱[3]。引起小兒發熱的原因非常多,包括積食發熱、外感發熱、陰虛發熱。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小兒發熱通常是由外感所致,極易寒從熱化,或者陽盛格陰,形成寒熱夾雜之證,為此,在對發熱小兒進行護理干預期間,若單一地采取統一的護理干預措施,很難達到針對性處理。
中醫推拿在對小兒常見疾病治療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借助手法對穴位進行刺激,可達到調節臟腑、疏通經絡、祛風解表、平衡陰陽、解肌散熱的效果[4]。結合小兒發熱的發病機制來看,“熱者寒之”是其最主要的治療原則,但因引起小兒發熱的原因較多,不同的病邪性質、病變臟腑以及氣血津液均各有不同,故在干預期間,基于其實際特征采取相應的推拿方案,方可達到調和臟腑、清除邪熱的功效。根據本研究來看,觀察組提出了清熱解表法、滋陰清熱法、清瀉臟腑與通腑瀉下法,其中清熱解表法不僅選用了具有清熱功效的穴位進行推拿之外,同時還增加了具有解除外感功效的穴位,故能夠在清泄熱毒的同時,又能夠有效預防傳變。而滋陰清熱法則通過滋補腎水穴位的刺激,來有效改善因腎陰腎水不足所導致的虛火上炎的虛熱證。清瀉臟腑與通腑瀉下法則講究以釜底抽薪的方式,來達到利氣、去積、泄熱的功效,進而達到泄熱存陰的功效[5]。根據結果來看,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8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25%(P<0.05)。該結果與鞏夢嬌等[6]研究結論一致,其認為中醫外治法中推拿針對小兒發熱有非常顯著的功效,有助于患兒發熱癥狀的改善。此外,有研究者表示[7],小兒發熱病情纏綿反復,這也是引起小兒發熱惡化的最主要原因。根據本研究結果來看,對照組在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后,患兒在治療后5 min體溫相較于治療前 5 min 有所下降,但在治療4 h后體溫再次出現了明顯升高(P<0.05)。這與上述文獻結果一致。但觀察組在增加推拿干預后,患兒在治療5 min、4 h體溫表現出逐漸下降,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就表明推拿能夠更好地幫助患兒實現體溫的控制,避免病情反復,預防病情惡化。
綜上所述,在針對小兒發熱的護理干預中,結合患兒的表現及發病原因,給予相應的推拿干預方案,更利于患兒體溫的控制,避免病情反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故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