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河 邵華磊
痹證是以肢體關節及肌肉重著、酸痛、麻木或屈伸不利,甚至關節灼熱、腫大等為主癥的病癥。其發生與外感濕、風、寒、熱等邪氣以及人體正氣不足有關[1]。發生于膝關節周圍的,中醫稱為“膝痹病”。西醫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滑膜炎、臀源性膝痛[2]、脊源性膝痛[3]以及膝關節局部軟組織損傷引起的膝痛均可屬于膝痹病范疇。2019年8月—2020年6月,筆者應用邵氏診療法治療膝痹病35例,匯總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膝痹病患者70例,采用信封隨機分組法隨機分為治療組以及對照組。治療組35例,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齡21~71歲,平均年齡(34.74±3.22)歲;病程1~120個月,平均病程(16.17±3.42)個月。對照組35例,其中男13例,女22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33.12±3.38)歲;病程1~110個月,平均病程(15.34±4.54)個月。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針灸推拿學高級教程》[4]《脊柱相關疾病學》[3]《頸肩腰腿痛應用診療學》[5]《中醫筋傷學》[6]擬制訂以下診斷標準:(1)一側或雙側膝周圍痛、脹、困、酸、沉等;(2)疼痛部位可以是整個膝關節或膝關節外側、內側或髕骨上緣、下緣或腘窩、關節腔內等;(3)上下樓、行走、蹲位等動作不同程度受限;(4)膝關節功能活動受限或輕微受限;(5)X線示:骨盆側傾、腰椎側彎、膝關節退行性改變[3]或無明顯骨質異常[2];(6)腰部、臀部、腘窩、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有邵氏診療法所具備的陽性軟組織治療灶反應;(7)血液檢查未見異常改變。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2)患者或家屬認可治療方案并配合治療者;(3)病歷資料完善。排除標準:(1)骨折、骨關節結核、痛風性膝關節炎、骨腫瘤、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其他疾病引起膝痛;(2)哺乳期、妊娠期婦女以及精神異常者;(3)合并有嚴重的心、腎、肺、腦血管等疾病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應用針灸方法進行治療。主穴依據《針灸治療學》[7]選取:阿是穴、膝眼、梁丘、陽陵泉、血海、大杼。隨癥加減:寒濕證,配腰陽關;瘀血證,配膈俞;肝腎虧虛證,配肝俞、腎俞、氣海;行痹者,配膈俞;著痹者,配陰陵泉、足三里;熱痹者,配大椎等,另可根據疼痛部位循經遠部取穴。操作方法:毫針常規刺,病在筋骨者可深刺、重刺。其中風寒濕痹者可加灸法,熱痹者局部可點刺出血。隔日治療1次。治療組應用邵氏診療法(邵氏診斷法和邵氏無痛治療法)。首先依據腰椎以及膝關節專科檢查、痛區痛線,然后應用邵氏診斷法,明確引起膝痛的具體原因(是脊源性、臀源性、腘窩、膝關節局部軟組織損傷引起的),劃分治療區域,最后采取(1)邵氏無痛手法進行治療,操作方法:①依據病變所處的不同階段(傷、炎、痙、攣、變)采取不同的手法方法以及用力標準(用力標準分為Ⅳ級),首次手法試驗療效必須為“優”或“良”;②治療體位:采用能最大程度緩解患者疼痛的體位;③治療部位選擇:D上區a//d線、F區中前束、H區(分6點)、E-G、G區(分4點)、髕區(分16點)、腘區(分3點),根據引起膝痛的具體原因而確定手法治療側重點;④具體手法操作:術者以拇指指腹增力點按手法為主,60~80頻/min,用力均勻、柔和,以患者感到舒服、快然為度。30 min/次,1次/d。(2)牽引治療:依據引起膝痛的具體原因可分別采取腰椎牽引(采用臀牽或小腿皮套牽引,首次牽引重量為患者體重的25%),膝關節牽引(采用小腿皮套牽引,重量以患者舒服為度),1次/d,20~30 min/次,后視病情逐步增加牽引力。(3)中草藥熱敷:本院采用祛風散寒除濕、活血化瘀通絡等中草藥物,如千年健15 g,秦艽15 g,紅花30 g,防風20 g,地龍15 g,土鱉蟲15 g,伸筋草50 g,透骨草30 g,當歸15 g,續斷10 g,川牛膝10 g,荊芥10 g,桂枝10 g,鹽杜仲10 g,木瓜10 g,羌活10 g,獨活10 g為基礎方。若風寒濕較重者加海風藤15 g,路路通15 g;若氣滯血瘀較重者加川芎15 g,延胡索15 g,姜黃15 g。以上藥物共為細末,將上述藥物裝入寬25 cm,長30 cm的布袋中,此為一袋(可視病情需要,按上述藥方準備2~3個),將布袋縫好,然后將藥袋適當用水噴灑,放置于蒸鍋中,水開后蒸10 min取出,待藥袋溫度降至50~60 ℃(用手背測試,以手背能耐受為度),將藥袋平攤均勻后置于患處以及手法治療部位處,同時配合本院研制的TF—VI型中醫多功能治療儀進行加熱熱敷,熱痹禁止使用,1次/d,30 min/次。2組均以10 d為一個療程,治療2.5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1.4.2 觀察指標①疼痛程度:采用視覺類比評分法(VAS)[8]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分。數值為1~10分。其中極度疼痛為10分;重度為7~9分;中度為4~6分;輕度為1~3分;無痛為0分。得分越高,疼痛表示越重。②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以減輕患者疼痛為主。治愈:疼痛消失,膝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恢復;好轉:疼痛減輕,膝關節活動功能有所改善;無效:疼痛無減輕,膝關節活動功能無改善。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2組總有效率對比,經Ridit分析,u=2.36,P<0.0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 (例,%)
腰椎側彎多發生于腰椎上段,腰1、2、3是閉孔神經和股神經發出的節段。其中閉孔神經支配股內收肌群,股神經支配股四頭肌,這2組肌肉對于膝關節的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若上段腰椎關節紊亂,閉孔神經和股神經受到刺激,可分別影響到其支配的肌肉,使其肌力下降,繼發膝關節不穩,而導致膝痛的發生[3]。臀部的部分肌肉如臀小肌、闊筋膜張肌、臀大肌、縫匠肌、半腱肌、股二頭肌長頭、股薄肌等肌肉發生病變或勞損時均可引起膝痛[2]。另外,臀上皮神經入臀后繼續在淺筋膜中走行,可達大腿后外側中下1/3,故臀上皮神經所引起的神經痛可竄至腘窩,從而引起腘窩痛[10]。
從臨床上的觀察、總結發現,脊源性膝痛所受損的主要是閉孔神經、股神經以及臀上皮神經;“臀源性膝痛”所受損傷的肌肉以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臀小肌、臀大肌、股二頭肌等;膝關節局部軟組織損傷所牽連的肌肉主要是股四頭肌、腘肌、腓腸肌以及膝關節的側副韌帶、髕韌帶等。
邵氏診療法是全國名老中醫、主任醫師邵福元創造,其“邵氏診斷法”以及“邵氏無痛治療法”構成了邵氏診療法學術思想的主要內容。應用邵氏診斷法將腰部神經、肌肉以及臀部、膝關節肌肉韌帶等解剖軟組織細分化到極致,結合患者主訴癥狀以及伴隨癥狀、痛區痛線從而查找引起膝痛的具體原因,對“因”治療,辨“癥”施治,快速地做出具體的、明確的診斷,進而采取邵氏無痛手法進行針對性、重點性治療。手法能著重解決病變的肌肉、韌帶以及解除神經卡壓,達到以松止痛的目的,從而糾正功能性平衡(即動力性平衡),配合牽引以糾正骨性平衡(即靜力性平衡),加之中藥的疏風散寒、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作用,三者協調發揮、相輔相成,最終達到骨正筋柔、祛除疼痛的目的。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應用邵氏診療法(邵氏診斷法和邵氏無痛治療法),對照組應用針灸進行治療,顯示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100%,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引起膝痛的原因有許多,不是單一的某一方面,往往是相互牽連的,有時難以區分,運用邵氏診療法,披沙揀金、去偽存真,對“因”治療、辨“癥”施治,找到引起膝痛的主要原因,進而進行針對性、重點性治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大幅度降低誤診率、漏診率,大大提高診斷正確率以及治療率。同時也為臨床上膝痛(膝痹病)的針對性診療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