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霞
在農村幼兒園,教師外出學習機會少,缺少專家引領,對先進教育理念的落實存在“怵頭”、不知如何下手的短板。同時,農村教師長期以來習慣以集體教學作為課程的主要抓手,常常被評價缺乏游戲精神。如何讓農村教師在集體教學中更好地體現游戲精神,成為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九龍湖幼兒園思考的方向。
通過翻閱資料以及開展集體研討,我們組織“抱團取暖”的園本教研,并決定用“同課多輪”來實現集體教學的游戲化。
“同課多輪”分為“多人同課異構”和“一人同課多輪”兩種形式,是一種以課例研究為載體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教學組織方法。后者與前者相比,更強調教師個體的教學行為在“多輪”教學實踐中的不斷跟進,重視教師對教育活動的設計、實施、反思的能力。同級部教師按照“集體備課—組織活動—反思、改進教學設計—組織活動(同步組織聽評課活動)—反思、改進教學設計—組織活動(現場錄課,保存資料)”的流程開展教學,在多次研討過程中明確集體教學活動目標、完善設計思路、突破重難點、挖掘創新亮點,從而推動精品課的打造以及教師能力的提升。
取長補短,拓展思路,教學設計“順暢中求創新”。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一人同課多輪”采用生活中取材、個人設計、集體研討的方式協助教師進一步調整目標、理順思路、預設攻陷難點的策略等,使教師組織教學事半功倍。例如“鞋朋友,一起走”活動,源于生活中小班幼兒總是穿反鞋。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創編兒歌,輔助幼兒學會正確穿鞋。
盡早準備、全面到位,教學準備“有備”才能“無患”。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準備包括實物道具的準備、活動課件的準備以及師幼心理的準備等,是一項龐大而煩瑣的工程。“一人同課多輪”在試講環節,就要求教師將該準備的東西都準備好,當大家給出意見后再進行改動,保障高效教學的順利實施。例如“美麗家鄉”活動中,多名教師借助外出旅游經驗,給幼兒介紹家鄉的景點;“文明小乘客”活動中,懷有身孕的趙老師申請做助教,引導幼兒文明乘車、學會禮讓等。
提高心理素質及課堂調控能力,教學組織才能“穩準”。“一人同課多輪”模式中,教師要走出自己熟悉的班級,在多個班級組織教育活動,幼兒以及新的搭檔都會給教師一定的壓力,而這正好是教師進步的空間。實踐過程中,教師從一開始的茫然、擔心到放輕松,心理素質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逐漸提高。幼兒年齡雖然相仿,卻也各有特點。教師要面對不同性格的幼兒,解決幼兒拋出的各種難題。教師的經驗增加了,課堂掌控自然游刃有余。
認真反思,讓挑戰自己成為常態,教學評價才能“全面”。“一人同課多輪”指同一個教師連續多次上同一節課,核心內容重復,但教學行為卻不斷跟進,其中“反思—改進—實踐—再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輪課后自己反思,第二輪課后相互點評,第三輪課后教學評價,“反思評價”需要緊隨教學之后,梳理教學的不足和經驗,同時為下一次的教學活動提供完善方案。經過多次調整、求精,最終通過量變實現質變,讓教師成就自我。例如“小車迷”活動中,第一次活動后,教師自我反思:男孩對車的知識儲備更豐富,對優化汽車的利與弊環節進行調整;第二次活動后,教師總結:實地參觀環節,大部分幼兒只看到了汽車較為明顯的部件,比如能夠認出方向盤、安全帶等部件,但手剎、儀表盤等部件卻沒有涉及,可以邀請家長配合完成;第三次活動后,教師開始思考并尋找活動中遇到意外情況的解決之道。
協同互助、你追我趕、共同進步,教研氛圍才能良好。“一人同課多輪”實踐打破了班級的壁壘,構建了級部教師這個大家庭。大家為了完善活動設計集體備課、為了改進教學實踐相互聽評……在互動支持間攜手并進。
通過近兩年的園本“同課多輪”研究,我發現使用“一人同課多輪”能夠使教師及時反思幼兒學與教師教之間的關系,提高教師設計教學案例、反思評價教學行為等能力,同時讓教師主動滲透游戲精神,更加契合幼兒的興趣與需要。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九龍湖幼兒園)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