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慧敏

開學初,幼兒走進角色游戲室,看到被精心裝扮過的“百年老街”“娃娃家”“理發店”“小吃店”等熟悉的主題環境,感覺十分新鮮,馬上玩了起來。
老師在觀察時發現,有的幼兒作為顧客在小吃店無所事事,想換地方又怕被老師制止;有的幼兒抱著娃娃自言自語,沒跟旁邊同伴說一句話;有的幼兒在破壞式地玩玩具;更多的幼兒在游戲中不斷重復以前的內容。沒幾天,就有幼兒跟老師和同伴抱怨“我不想玩了”。
每學期開學前,老師們都會對角色游戲的形式、游戲的環境、游戲的規則規范等進行思考和設計,卻依然要面對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例如,遇到困難第一反應是“告狀”;彼此互動缺乏熱情;忽視低結構材料,缺乏想象創造力。老師準備的游戲內容,幼兒玩過幾次后就不想再玩。如果老師以“權威”要求幼兒按照預設的玩法去玩,游戲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想要改變這種現狀,老師要從轉變觀念入手,將更多的自主權還給幼兒。
從“老師預設游戲主題”到“幼兒自主創設游戲內容”。老師作為游戲活動中的觀察者與支持者,將屬于幼兒的游戲還給幼兒,讓他們自己決定玩什么,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
中班幼兒對于事情有自己的想法,老師在角色游戲中要學會放手。其一,對游戲主題放手。組織幼兒討論,讓其自行創設游戲主題。當場地有限、角色游戲室容納不下過多的游戲主題時,將取舍權交給幼兒。其二,對游戲角色安排放手。當多個幼兒選擇了同一角色時,鼓勵幼兒互相討論商量辦法。其三,對空間布局放手。鼓勵幼兒根據游戲主題自主規劃空間布局,對材料進行擺放。
從“老師精心制作玩具”到“幼兒自主準備游戲材料”。老師發動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適用、適量、適合的低結構材料,如紙箱、吸管、飲料瓶、牙膏盒等,啟發幼兒拓展它們的用途。在游戲場地中劃分一塊區域創設“半成品操作臺”,由幼兒來制作游戲材料,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為了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游戲過程,并從中有所收獲,老師要從“隨時干預”到“以觀察為主”。從游戲開始到結束前通過全面觀察,掌握游戲內容及幼兒喜歡扮演的角色。在游戲中間環節定點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同伴間的互動交往、游戲情節發展等,必要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當老師管好自己的眼睛與雙手,幼兒才能有寬松的游戲氛圍,在游戲中獲得快樂和成長。
游戲結束時的交流分享環節,要從“老師講評游戲”變成“幼兒交流分享”。“老師說”到“孩子說”之間的跨越,體現了老師的兒童視角。老師講評往往會主觀臆斷,幼兒在被評價后容易陷入被動的學習狀態。以采訪的形式引導幼兒分享,有助于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讓同伴之間在互動中學習。
老師重塑觀念后,自主游戲呈現了另外一番景象。幼兒來到角色游戲活動室:“咦?老師,活動室怎么空啦?柜子和玩具都沒擺好呢?”老師對他們說:“你們可以自己分組、劃分游戲區域,制定游戲主題。”幼兒自行分組,商量游戲內容,布置游戲環境。在沒有老師干涉的情況下,幼兒沉浸在喜歡的游戲中,結束時還戀戀不舍,討論著要在下次將游戲情節繼續下去。
(作者單位:上海市閔行區閔行第四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