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要】分析混齡區域材料投放的現狀,發現混齡區域材料在年齡標識、材料來源、層次性及更新情況均存在一些問題;通過觀察、訪談、調查等方法了解現狀,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豐富混齡區域年齡標識,規范標識內容;增強教師材料分析能力,多途徑提高區域材料的更新頻率等策略,希望能為教師進行混齡區域材料投放實踐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參考。
【關鍵詞】混齡區域活動;混齡區域材料投放;投放策略
混齡編班形式下的混齡教育,其班級區域活動是3~6歲幼兒共同參與,共同游戲、操作的活動。某園開設的區域種類豐富,能滿足不同年齡幼兒操作的需要,包含蒙氏感官區、數學區、日常生活區、人文歷史區,常規性的區域如科學區、美工區、表演區、建構區、幼小銜接區以及一些特色區域,如木工區、剪紙區、刺繡區、扎染區、編織區、服裝區等。利用觀察法、訪談法與調查法,對16個班的區域材料進行了調查,記錄了混齡區域材料投放的真實情況及現狀,了解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通過課題研討教研等活動進行混齡區域材料投放的調整和改進,提出一些混齡區域材料投放策略及建議,希望能為教師進行混齡區域材料投放實踐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參考。
一、混齡區域材料投放的現狀分析
(一)混齡區域年齡標識類型單一,對標識的認識不統一
調查發現,15個區域中除少部分班級的感官區、日常生活區采用多種混齡標識外,刺繡區和部分班級幼小銜接區僅采用分齡標識,其他各區域均只有“大中小”的混齡標識。其中,“大中小”年齡標識占63.41%;“小中”和“中大”標識占12.20%;“小”“中”“大”年齡標識占14.63%;無年齡標識的占9.76%。從班級具體情況來看,僅有1個班級的感官區域除了有“大中小”的混齡標識,還有“小中”“中大”的混齡標識;另外1個班級的日常生活區還有分年齡“小”的標識。還有個別班級美工區、表演區和建構區這類創造性區域,沒有年齡標識。可見,混齡區域年齡標識比較單一。
對于混齡區域標識應該包含什么?是否需要材料圖,是否需要年齡標識,是否需要特殊的標識等問題。絕大部分教師,占93.75%,認為“所有的蒙氏區域需要有材料圖加年齡標識”。教師認為“這樣便于幼兒對教具進行歸位,同時清晰哪些材料可以操作”。有62.50%的教師認為“需要根據區域特點設計一些特別的標識,如數字、漢字等”。教師認為“這樣符合該區域的特點,讓幼兒易于區分,同時通過標識習得數字、文字等知識”,顯然教師將標識賦予了一定的教育意義。25%的教師,認為“所有標識要加材料圖,年齡標識有些區域可以不用”,如一些教師認為美工區、表演區、建構區等創造性的區域只需要材料圖,不需要年齡標識,表示材料適合所有幼兒操作。18.75%的教師認為“所有標識要加年齡標識,材料圖有些區域可以不用”,如某班級的數學區,采用數字加年齡的標識。僅有1位老師認為“所有區域都統一用材料圖加年齡標識”,沒有老師選“只要有一個可以區分的標識就可以”說明老師們對于標識的價值與意義有一定的認識,但是認識不統一。
(二)混齡區域材料來源大部分為購買,教師缺乏對購買材料的再分析
混齡區域材料總體上大部分來自園所購買配備,占78.13%;部分自制,占31.25%;部分自課程中產生,占28.12%;部分源自家長的親子作品,占21.88%。具體來看,各區域材料來源有所不同,木工區、扎染區、刺繡區、人文歷史區材料均為購買;感官區、表演區、美工區、建構區、科學區的材料是購買多于自制;日常生活區、幼小銜接區、語言區自制多于購買;建構區和編織區除了購買外還有一些課程生成的材料和家長協助提供的廢舊材料等。購買的材料主要是蒙氏教具套裝、愛立方“邊做邊學”系列材料以及一些網上購買的材料。通過訪談和觀察發現,各班蒙氏區材料是整套完整陳列在班級區域柜中,且三年幾乎沒有更換過。在投放邊做邊寫及一些網上購買來的其他材料時教師缺乏對材料的再分析,將所有材料一次性投放在區域中。
(三)混齡區域材料的層次性不明顯,對某些區域材料層次性認識不統一
調查顯示,各區域材料的層次性不明顯或幾乎沒有什么層次性,占56.25%;其中“有些材料層次性明顯,有些不明顯或沒有”占50%,“幾乎沒有什么層次性”占6.25%;“材料有明顯的層次性”的只占37.5%,還有6.25%的教師認為“不清楚材料是否具有層次性”。教師對各個區域材料層次的認識不統一。對于日常生活區、美工區、科學區、感官區,有些教師認為具有明顯的層次性,而有些教師則認為層次性不明顯或幾乎沒有。而對于幼小銜接區、表演區、語言區、人文歷史區、扎染區和木工區,教師們則一致認為“有些材料有層次性,有些則沒有”。
(四)混齡區域材料更換頻率不高
關于混齡區域材料的更換情況,大部分教師表示一學期會更換2~3次,共占72.42%,其中21.42%的教師在學期初、學期中與學期末時定期進行更新,50%的教師會不定期更換2~3次。21.42%的教師表示某些區域一學期沒有更換材料,如表演區、建構區。僅有7.14%的教師會不定期更換5~6次。區域材料更換最為頻繁的是美工區,最不頻繁的是扎染區、木工區、刺繡區以及部分班級的表演區和建構區;日常生活區、數學區、科學區、感官區基本保持一學期2~3次的更換頻率。
二、混齡區域材料投放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混齡區域材料年齡標識的意義,豐富年齡標識的類別
活動區的標識就像教師的話語一樣,可以引導幼兒的行為。教師應重視標識的作用。標識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區域材料的標識主要是方便幼兒整理歸位材料的標識,最常見的是材料圖標識,還有一些特殊的標識,如幼兒感興趣的小動物圖或者卡通圖,或數字標識、形狀標識。相對于平行班區域材料的標識,混齡班區域材料標識需要增加年齡標識,即代表幼兒年齡段的符號標識。在混齡班比較常見的是不同顏色的點點,用“綠黃藍”分別表示“小中大”班幼兒,我園也采用這種標識方法。將代表幼兒年齡的點點貼在材料柜和材料托盤內,表示該材料符合相應年齡幼兒的認知水平,適合其操作,建議其可以操作此份材料,并非單純意義上的“該幼兒可以操作這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