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楠
摘 要:昔陽,別名樂平,山西省晉中市轄縣,位于山西省東境中部。山西表里山河,地形封閉,外部接觸和內部演變都較少,山西方言保留著很多中古音韻特征和語法特征。選取昔陽方言中有特色的語氣助詞如“嘞”“啦”“呀”等詞為研究對象對昔陽方言語法面貌及特點進行歸納總結,同時通過和否定句和疑問句的特殊疑問句和一般疑問句的對比,揭示漢語和英語語法差異,提出漢語是有時的語言,且方言是三分時的類型的觀點。
關鍵詞:昔陽方言;普通話;英語;時
昔陽方言詞“嘞”對應普通話進行時態“正在”“在”等詞并且對應英語”v-ing”形式,方言詞“呀”對應將來時態“將要”“要”等詞并且對應英語”will+be”形式,“啦”對應完成時態“已經”等詞且對應英語”have/had+done”形式。昔陽方言中的語氣助詞較多,例如:嘞、來、呀、哇等,下面舉例論證:
“嘞”用在疑問句、否定句、陳述句末尾,大致相當于普通話的“呢”,有時也有“咧”的含義。
(1)用于陳述句末尾,表示肯定語氣,一種是表示動作尚未進行或正在進行,狀態正在持續,常與還、著、正、在搭配。在英語中對應現在進行時、過去進行時,結構是”be+v-ing”,只對應英語進行時。
(2)用在否定句中,表達強調語氣,常和“還”連用,如:“他們結婚還沒二十年嘞。”“他考試那趟兒還沒感冒嘞。”在普通話中相當于“哩”。對應英語中的多為完成時態如現在完成時,將來完成時等,結構為”have/had+done”,但也出現在過去將來進行時中,如“他說他還不回來嘞”,表示一種“不到時間、還不該回來”的語氣。
(3)用在疑問句末尾,表示疑問可用于特指問、選擇問、是非問中。如“誰去弄弄這嘞?”“明兒是你還是他值班嘞?”“你是坐車還是走嘞?”其中普通話的“呢”表示疑問不能用于是非問,而昔陽方言可以。問句在英語中對應一般現在時和現在完成時,且多出現在現在時和將來時一般疑問句的答句中。
“來”,用在陳述句、疑問句末尾表示動作或事情曾經發生過,不出現在否定句中。見于典籍的例子如《西游記·第二十九回》中:“哥啊,知道是甚緣故,我們且去來。”
(1)用在陳述句尾表示不久前曾發生過的事或動作,是肯定全句加強語氣的作用,例如“他昨天看劇來。”“他去來來,你沒在而已。”(強調他肯定來過這件事)對應普通話的“來著”和英語中的一般過去時,結構是”主+did+sth.”
(2)用在疑問句句尾,表示對不久前發生的事有疑問。例如:“你昨天下午做甚來(來)?”“他說甚來(來)?”第二個“來”均可有可無,同樣對應普通話的“來著”,說明第二個“來”已經成為相當于動態助詞“著”的虛詞。“他去哪兒來來?”中的第一個“來”有趨向補語義,不可省略。在英語中對應一般過去時、一般過去將來時、過去進行時等表示過去意義的語法范疇的特殊疑問句中,結構是”Where/What/Why…+did+…?”
“哇”用在陳述句、祈使句、疑問句末尾表示測度、提議、商量或希望得到證實意味。
(1)用在陳述句末尾,表示測度的語氣常和恐怕、大概等搭配。“嘞”和“哇”在昔陽方言中常常連用,例如:“只怕他不會同意哇。”“大概是今天考試嘞哇。”英語中表肯定語氣時,多對應現在時,沒有特定的詞形變化。
(2)用在疑問句末尾,表示主觀上有肯定傾向,希望對方證實,是一種揣測語氣,如“咱明天放假嘞哇?”“你就是小李哇?”有的句子雖然用“哇”但肯定的語氣較重并不是真正征求對方的意見,如“你去過山西哇?”在英語中多用于現在時,沒有獨特的詞形標志。
“呀”用在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末尾。
(1)用在陳述句末尾表示動作行為即將發生是一種肯定的語氣。在英語中“呀”對應英語中的一般將來時、將來進行時、一般過去將來時、過去將來進行時、將來完成時。方言中的“呀”對應普通話的詞匯手段“要”“將要”對應英語的將來時,結構為”will+do”.
(2)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命令、建議,是急切不耐煩的語氣。如:“我讓你給我帶東西了呀,你是不是忘了?”“今天是周末呀,還不讓我多睡一會兒。”在英語中是現在時態。
(3)用在疑問句末尾表示事態尚未出現變化,是詢問或急切等待回答的語氣,在將來時態的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中都常出現,例如“你明兒五點寫作業呀?”“你明兒五點做甚呀?”“你是去呀不去呀?”“誰去掃地呀?”“誰報名呀?”
“時”作為一個語義范疇是跨語言普遍存在的,而“時”作為一種語法范疇(準確地說是用語法形態手段表達的),卻只是部分語言才有的并非所有語言都有。“時”作為一個語義概念,有兩個區分:一個是事件發生的時間位置,另一個是事件所耗費的時間,即一般所說的時段。漢語被認為是有體無時的語言,而英語是有時有體的語言。我認為漢語是有時的語言,原因首先在于漢語中存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如“今天、昨天、明天”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當然在英語中也有大量相關詞語如“today,yesterday,tomorrow”等。其次是因為在多數語言中,被語法化的通常是時位。具體準確的時位用特定的詞匯形式來表達,但也有的語言中語法化的時位也能表達相對較為具體的時位。漢語雖欠缺詞形變化,但卻用語序和虛詞表達時量和時位,如上述所舉的方言語氣助詞如“了”“嘞”“啦”“呀”都可展現時量和時位。例如“我吃了飯了。”中l1就是漢語將來/非將來時間二分法的生動體現,l1表過去且已經完成的動作,再如“我去吃飯呀。”中“呀”就是表示將來的時間。對比英語,英語是非典型的二分時的語言,表現在過去/非過去的對立,英語用“V-ed”形式表過去,而表現在和未來時間的都沒有特定的詞形變化,表未來時用”will/shall+do”,動詞形式和現在時并無區分,從時標記來看現在時和將來時沒有用同一標記,因此英語不屬于典型的二分法語言。但是在方言中有完成/進行/將來三種類型且都有作為標志的虛詞,這是筆者的新發現與創新之處。
參考文獻:
[1]王炳茗.《榆次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特點》《語文文字學術研究》.
[2]張秀.漢語動詞的“體”和“時制”系統《語法論集》中華書局1957.
(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