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星
【摘要】幼兒期是人生的奠基期。幼兒的教育是一種根的教育。3—6歲是孩子個性修正的“黃金”三年,是個性、品德、行為習慣、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也是體質健康奠定根基的時期,是人之初的教育。在幼兒階段抓住品德教育好時機,良好的品德從娃娃抓起。
【關鍵詞】品德;行為習慣;道德素質
一、言傳身教,關愛幼兒,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建設首位,以師德師風建設為切入點,抓好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開展職業道德專題教育,從實際工作中踐行教師職業道德,使教師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提高思想素質,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使命感,樹立典型和榜樣,形成“敬業、愛生、創新、奉獻”的良好風氣,做到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創新的良好教風。
幼兒園要倡導一種良好品德環境氛圍,幼兒教師要以身作則,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給幼兒做好榜樣,給幼兒以情感熏陶,用人格的力量來感染幼兒,使幼兒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品德教育以主題課程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
在幼兒學習生活中滲透品德教育,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寓德育與游戲之中,注重品德教育的游戲化,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樂于接受教育,從而促進幼兒良好的道德情感及行為習慣的形成。在保教工作的各個環節上,把幼兒良好的行為、學習及生活衛生習慣作為重要任務來抓。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組織開展相關的思想教育和安全常規教育, 設置優秀傳統文化、親子活動、疫情防控、心理指導、生態教育、家園共育、生活教育等課程。在探究、討論與互動中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多樣化地表達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增長關于自然科學的知識,從而懂得敬畏自然,關愛生命。教師依據幼兒品德形成的發展特點,努力創設游戲條件,充分調動幼兒游戲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培養幼兒對待周圍人和事的正確態度,發展其觀察、語言、想象、思維、社會交往能力。
三、中華傳統節日潤澤幼兒良好的品德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深入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主題教育活動,利用重大節慶日、民族傳統節日,關注關愛情感和文明禮讓、禮貌待人三個方面的教育。
開展紀念日愛國主義主題活動和中國節慶主題及12個節氣教學,這些節日內涵豐富,有愛國愛家、孝悌敬長、貴和尚美、追思懷遠等情感,以這些傳統節日為載體,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失為一條捷徑,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用“中國心”,做“中國娃”, 利用重大節慶日、民族傳統節日以及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國旗下講話等時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感,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內涵。 在傳統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育,既彰顯文化、傳承美德,又陶冶情操、弘揚傳統。
四、發揮好幼兒園教育主陣地作用,加強幼兒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通過孩子們最喜愛的故事形式,選用適合不同年齡特點經典勵志繪本故事,這些故事主題明確,情節引人入勝,敘述淺顯易懂,語言質樸活潑,適合孩子閱讀。通過閱讀故事,孩子們會變得快樂、堅強、積極、向上,讓他們用童稚的雙眼去觀察這廣闊的世界。幫助幼兒在一定程度和高度上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選讀部分包括當地民俗、風俗、琴棋書畫、中國傳統語言故事、神話、歷史典故等內容,引導小朋友在更廣的范圍內涉獵中華傳統文化。以此來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加大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份量,培養其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
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園內開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引領幼兒學習領悟中華優秀傳統精髓,在讀書中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定期組織幼兒走進博物館、紀念館。如:我們當地的華僑博物館、葵博館、陳白沙紀念館、梁啟超紀念館、馮如紀念館等,參與開放性、創新性實踐體驗活動,了解華僑文化、僑鄉非遺文化及名人的歷史,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增強國家認同,培養愛國愛家鄉情感,樹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五、良好品德從身邊小事做起,重視孩子綜合素質教育
重視幼兒的禮儀行為的養成,形成正確的禮儀規范和行為。以形式多樣的活動增強幼兒禮儀意識,如: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隨時隨地進行教育;通過各種感官,閱讀圖書、聽故事、看動畫片、禮儀相關的情景游戲、禮儀小標兵等輔助手段及時進行禮儀滲透教育培養幼兒禮儀行為。
在幼兒園開展垃圾分類、環保節能特色主題活動,班級環創主題以垃圾分類、環保為主。讓幼兒了解低碳環保的常識,學習保護環境,讓環保觀念深入人心;開展食育教育,響應習主席提出的光盤行動號召,倡導厲行節約,珍惜糧食,以“愛惜糧食.光盤行動”為主題教育活動。例如,創設餐廳角色游戲情景,讓幼兒扮演服務員和客人,讓幼兒通過游戲直接感知,與同伴養成良好的餐飲習慣,知道按需取餐,使用公筷,剩菜打包,爭做文明小公民。重視“食育”文化,提倡細嚼慢咽,在“食育”過程中,“豐富心靈”是重要的一環,它包括“健康飲食兒歌”“了解食材的營養”“糧食粒粒皆辛苦”“感恩的心”等,不僅教孩子正確地吃,還要從吃中體會出感恩、環保和節儉的內涵來,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
重視健康領域的教育,更好的協調五育教育(德、智、體、美、勞)。以健康為本,鍛煉孩子的體魄,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強化健康第一理念。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穿衣、扣紐扣、疊被子、擦桌子等,培養愛勞動,從而鍛煉孩子的責任感和吃苦能力。
了解生命的由來,懂得感恩。生日,讓幼兒了解生命的由來,懂得誕生與成長的艱辛,讓幼兒知道了他在成長的不同月齡段會有不同的能力和表現,知道生命的成長離不開爸爸媽媽的辛苦培養,從而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感恩父母享受生命的平等和自由,喜悅和感恩。
六、家園合作,形成合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幼兒期是模仿性很高的時期,這個時期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是家長、老師、親友。成人的言行舉動,喜樂哀憂都會在孩子的腦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成人榜樣行為,可以養成幼兒良好的思想品德,堅強的意志和開朗活潑的個性。
家庭為幼兒營造和睦溫馨、尊老愛幼的家庭氛圍,讓幼兒時刻感受到家的溫暖,家庭成員之間以平等的、民主的方式進行交流、商議,有助于促進幼兒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并且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提升幼兒的安全感,以及責任感,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成長。加強家庭對幼兒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引導和認識。營造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氛圍,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兒童潛移默化地將文明禮儀、傳統文化知識轉化成自身行為的一部分,共同為孩子營造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
七、結束語
《規程》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的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樹立起幼兒園的全部課程和一切活動都是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途徑,即“幼兒園中時時有德育,處處有德育”的正確教育觀念。
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育工作,需不斷堅持、持之以恒,只要多為幼兒提供機會,不斷實踐、體驗、感受,才能逐漸形成習慣,使其具有穩定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參考文獻】
[1]莊典洲,徐冬梅.兒童心理素質培養[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2]楊麗珠,吳文菊.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