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是立德樹人,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教育,努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
【關鍵詞】閱讀教學;立德樹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9-0052-02
【本文著錄格式】姜麗芳.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教育[J].課外語文,2021,20(09):52-53.
立德樹人為教育之本,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德樹人的客觀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語文學科在進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下面就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教育,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青少年進行“愛國”教育
愛國主義歷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國人民基本的道德規范和政治原則。愛國主義一方面表現為對祖國歷史和自己民族的優良傳統、偉大創造,祖國的大好河山、語言文化的無限熱愛與自豪;另一方面表現為對祖國命運和前途的關心,為祖國甘于獻身的精神。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提出了“舍生取義”的鮮明主張,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抱負,這種崇尚正義、愛國愛民、心憂天下的精神自古就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有的價值追求。陸游一生渴望收失地,統一祖國,一腔愛國熱情傾注筆下,幾度“鐵馬冰河入夢來”,逝世前還創作了絕筆詩《示兒》,寄托自己的愛國之情。《最后一次講演》表現了聞一多為了追求真理,爭取民主與和平而英勇無畏、敢于犧牲的愛國精神。《鄧稼先》歌頌了鄧稼先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身負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棗核》和《鄉愁》等詩篇表現華夏兒女對故土家鄉的熱愛之情。《壺口瀑布》《沁園春·雪》等課文能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核舟記》和《中國石拱橋》等課文反映了祖國民間工藝的高超和建筑技術的偉大成就,激發了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至于愛國的詩詞更是俯拾皆是。教師應當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結合社會實際,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激發學生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勤奮讀書,將來自覺報效祖國。
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青少年進行“敬業”教育
敬業是指專心于本職工作。人們從事的每一種職業,只要是社會需要的,都是光榮的、崇高的事業。只有每個人對本職工作恪盡職守,誠實勞動,整個社會的工作和生活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試想一個人不熱愛本職工作,對社會賦予自己的職責馬馬虎虎,敷衍了事,那還有什么職業道德可言呢?語文教師不僅要認真教好諸如《敬業與樂業》這樣的文章,幫助學生樹立忠于職守、熱愛本職的敬業意識,還要注意到這方面內容都是分散在許多文章中的,體現在文中人物的某些言行上,因此要好好地挖掘。例如講讀《葉圣陶先生二三事》,讓學生學習葉圣陶勤勉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大家風范;講讀《美麗的顏色》,讓學生學習居里夫人刻苦鉆研、獻身科學的精神;講讀《植樹的牧羊人》,讓學生學習牧羊人勤勞執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講讀《紀念白求恩》,讓學生學習白求恩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品質等。《最苦與最樂》一文說得好:“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盡責任則是人生最大的樂。”不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專心、盡責任,其實就是要敬業。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于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教師應當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結合鮮活的社會生活,滲透敬業精神的教育,教育學生現在敬學業,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將來敬事業,努力工作,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三、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青少年進行“誠信”教育
中國傳統道德十分強調“誠”與“信”的德性。“誠”即真實無妄,“毋自欺”,誠于己,誠于人。“信,誠也,從人言。”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美德,如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忠誠。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孔子把誠信作為做人的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中還有不少談論誠信的名言,比如“言必信,行必果”,又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守信用,講信義,被認為是衡量一個人人格高下的標準。《兩小兒辯日》中“孔子不能決也”,表現了孔子為人的誠實和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陳太丘與友期》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對所借之書“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可見他是守信用,講信義的。《皇帝的新裝》借小孩之口,告誡人們要為人真誠,敢于說真話,鼓勵人們說真話。 “誠實守信”在今天發展市場經濟的社會環境中,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教師應該結合社會實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讓學生懂得并踐行誠信作業,誠信考試,誠信為人,誠信做事。
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青少年進行“友善”教育
中國道德主張“仁愛”,人與人之間要同情、互助、友愛,提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崇尚扶危濟困,行俠仗義。“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反映了中華民族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美德。在人際關系中我們提倡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講究“寬容大度”“寬宏大量”。這些美德使得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能夠和睦共處,形成綿延不斷的民族歷史和民族活力。《論語》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教育人們要為人真誠友善、寬以待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順父母、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現杜甫博大的胸襟、舍己為人的獻身精神及憂國憂民的情懷。《精神的三間小屋》告誡讀者要多一點“對父母的尊愛,對伴侶的情愛,對子女的疼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萬物的慈愛,對生命的珍愛”。讓真善美的花朵粲然開放。《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師真誠善良,尊重殘疾人,循循善誘,教學有方。《阿長與山海經》中長媽媽淳樸善良,樂于助人, “我” 尊敬、感激、懷念和祝愿農村婦女長媽媽,兩人身上都閃耀著質樸善良的人性光輝。《老王》用溫和內斂的文字,寫出了同在社會底層的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感人至深。《驛路梨花》表現了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開花,不斷傳遞的動人情景,歌頌人民群眾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我的叔權于勒》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的金錢關系,叫學生感慨不已。這樣的例子在教材中不一而足。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相機進行友善教育,強調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讓學生心中播下友善的種子,開出友善的花朵。
我們要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將經典名著和時文引入學生的閱讀視野,進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教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抗疫英雄人物等事跡都是我們閱讀的好材料。以“愛國”教育為例,我們可以進行《紅星照耀下的中國》和《紅巖》等名著的專題閱讀,可以就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等名篇進行專題研討,可組織學生學習“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模范人物事跡。又如學習課文《鄧稼先》,我們可以拓展介紹當代科學家施一公,體會到愛國精神在科學家身上的傳承,培養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刻苦讀書的愛國精神。
我們要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指導學生在“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專題閱讀的基礎上,或撰寫讀后感,或擬寫演講稿,或進行讀書評論,或進行作品改編。比如今年抗疫斗爭中涌現了許多英雄模范,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基礎上,撰寫《明知病毒險,偏向疫區行》《多難興邦,共克時艱》《給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一封信》等作文,激發學生的敬業愛國精神,砥礪他們的敬業報國之志。
我們要將閱讀和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專題閱讀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行課本劇的改編表演,可以進行詩文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可以進行書法展覽,可以組織讀書沙龍,可以舉辦手抄報評比等活動。這些語文實踐活動既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又可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
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是立德樹人。語文教師應有“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切實加強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教育,為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盡職盡責。當然這種教育應該是靈活生動、恰到好處的有機滲透,而不是游離于課本之外的空洞說教。要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還有待于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創新。
作者簡介:姜麗芳,女,1982年生,江蘇海門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課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