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在深度學習的課堂中,學生不僅有記憶、理解、應用等基本學習活動,更有分析、綜合、評價等高階思維的體現。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主動建構知識體系,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新的情境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科學的可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一、重視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
數學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學生需要從本質上理解概念,才能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
如二年級上冊《數一數與乘法》第二節課學習乘法的意義,例題是由一個小飛機乘2人,4個小飛機乘多少人的情境引入乘法算式的。情境生動,但過程顯得過于平淡,難以形成認知沖突。如果設計成:引導學生觀察每條小船坐3人,3條小船坐多少人?學生口答算式,再接著問學生:20條船坐多少人呢?師生一起列算式:本子上、黑板上都寫著長長的算式。學生有很多話要說:太長了!好麻煩!加數太多,很容易寫錯!這時才是引入乘法意義的絕好時機。形成了學生的心理沖突,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學生真實地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到乘法的本質。所以我們從兒童的視角進行分析,乘法這樣看似簡單的概念其實并不簡單,需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學生理解內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
二、基于學生實際設計學習活動
(一)遇關鍵進行點撥
在五年級下冊《郵票的張數》這節課中學習aX±bX=C這種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問題。學生通過審題,找出兩個等量關系。這時會不會有疑惑呢?題目中有兩個等量關系,該用哪個等量關系來設未知數,又用哪個等量關系來列方程?要解決這些疑惑,可以提出問題進行點撥:有沒有辦法把這兩個等量關系合并成一個等量關系呢? 引導學生畫圖分析,再借助數量關系圖,用替換的方法,使等量關系中只含有一種未知量。把題目中所有的已知量與未知量整體思考,形成整體結構。所以有的地方該點明的就明確說透,不要讓學生覺得像在打啞謎。
(二)遇難點細分解
三年級上冊《里程表一》這部分內容很重要,而對于學生來說,理解也很困難,路線圖是他們第一次接觸,表格中包含的信息豐富而復雜。重視讀、勾、指、標、畫、解釋。首先讀懂表格,再把表格中讀到的信息在路線圖中指出來,每一段是多少?用筆標出,每一個數據做到圖與表一一對應。舍得花時間解讀,在圖中指出問題所對應的是路線圖的哪段,需要的信息在表格中勾選出來,用自己的方式畫一畫,展示學生的每一種畫法,解讀每一種畫法。為了幫助學生順利過渡到線段圖,可以在電子白板上把路線圖掉換一個方向,使它變成從左往右的方向。同時再利用想象幫助學生進一步抽象:如果我們把這段彎彎曲曲的路線拉直,畫出來的是什么樣?這樣由路線圖過渡到線段圖。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之后,學生對于里程表的問題掌握得比較好,還學會了畫線段圖。
(三)組織深度探究的活動
深度學習的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主探究和操作,設計的學習任務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學習任務的設計體現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真正體現了重視學生的主動性,也關注學生的差異,
學生自我調整和選擇,滿足全體學生的基本學習要求和部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個性化需求。激發學生持續探究的興趣,使學生在探究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三、引導學生結構化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一)巧妙設計情境
如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時,開課前讓學生欣賞同學的美術作品,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平面圖形的特征和面積計算方法,為新知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提供了思路的啟迪。
(二)打通新舊聯系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運用已有的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作為思維框架和基礎,在新的情境中去解決問題的過程。新的問題往往可以分解為幾個更小的問題,這些小問題是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能解決的。要建立起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聯系,教學中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引領學生打通隔斷墻。
(三)建立穩定、全面、靈活的認知結構
一個新的概念或新的問題解決后,學生頭腦中留下了一些印象,不代表形成了穩定的結構,這時需要設計恰當的拓展鞏固,以辨別學生是不是從本質上理解和掌握了。如在學習除法后,教材中有這樣的習題:“想想生活中哪些事也能用13÷5=2……3去解決?!睂W生容易受第一個發言同學的影響和限制,講的故事背景變化,但數學結構單一,很可能只包含有除或平均分這兩種除法模型中的一種。那么就需要進行評價和干預調整:它們都屬于哪種情形?還能講出不一樣的故事嗎?引導學生舉例中包含除法的兩種模型。教學中引導學生多元、全面地思考問題,不僅僅是數學問題的背景,更多的關注數學結構的本質,以達到對運算意義的全面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舍得花時間讓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借助豐富的情境抽象出數學結構,提高學生對數學結構的把握能力,反過來才能遷移到其他的情境中,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重視一題多解,這是建立靈活性認知結構的好方法。一題多解,可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利于今后面對問題時,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當一種思路行不通的時候,能夠另辟蹊徑,重新切換思路繼續思考。一節課不只是引導學生解決了一個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問題,更引領學生尋找一類問題的通用通法,在這樣的方法課中,教師巧妙設計問題進行點撥,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構建知識結構。
一個單元或幾個有關聯的單元學習之后,原來的各部分知識的關系沒有層次性,只是每一天累積、疊加,通過歸納整理,使各部分知識更加有條理,層次分明,帶領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厘清它們的關系,通過自主建構,形成清晰的更加科學的結構。使學生學習的知識不成為記憶或思考的負擔,而變成數學思維的新基礎。日積月累,就形成整體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有助于結構化能力的形成。
(四川省都江堰市奎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