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聯瓊
摘 要:審題即理解題意,理解題意是成功解答數學實際問題的首要條件。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審題能力,是提高小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數學問題;題意;習慣;途徑
小學數學實際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一直困擾著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小學生由于心理發展水平不高,習慣于籠統地感知,讀題一帶而過,讀完題就列式,甚至邊看題就邊列式計算,導致錯誤的解答。我在教學中嘗試用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理清題意,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培養讀題的良好習慣,提高讀的能力和水平
小學生年齡小,知識水平十分有限,再加之有很多閱讀的不良習慣,語句不通順,隨意漏字、添字,對陌生的詞語妄自猜測,而一字之差或一詞之別,題意大變。“好習慣受益于終身”。因此,老師要講究多種方式訓練學生的讀題技能,如全班齊讀,分小組讀,抽生讀,師示范讀;有時大聲朗讀,有時快速默讀;有時因個別字音詞意,查閱詞典。
(一)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
“磨刀不誤砍柴工”。審題是基礎,數學問題的教學必須在審題上狠下功夫。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解答問題前,至少用心地將題目讀三次,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清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更要開動腦筋找到中間隱藏的關系。例如兩個數相除的商是12,余數是26,被除數、除數、商、余數的和等于454,被除數和余數各是多少?此題不僅要讀懂題目中表述的等量關系,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找到隱藏的已知條件:被除數=除數×商+余數。設除數為X,方程12X+26+X+12+26=454,問題迎刃而解。
(二)“關鍵詞、句”狠下功夫
例如:甲、乙兩人從A、B兩地同時相向而行,途中相遇,問A、B兩地相距多少米?部分學生計算成甲、乙兩人走的路程差,原來她把“相距”理解成“差距”。又例如:把一個正方體的鐵塊“熔鑄”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或把一個正方體的鐵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求圓錐的體積。正方體與圓錐體的體積關系,“不變”還是“變”?就在于“熔鑄”與“削成”的詞意。
二、采用各種有效途徑,促進學生理解題意
理解題意是成功解答問題的首要條件,拿到題目,粗略一看,動手就解,當然容易出錯,形式主義地敘述哪些是條件,哪個是問題,也不等于理解題意。真正達到這一目的,必須要使題目的情節、數量關系這些外在因素,通過分析結合,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認識,而且在解題時,自始至終地保持在頭腦中,好像他們身臨其境一樣。
(一)讓學生敘述題意,變成自己的語言
敘述題意,就是讓學生在審題的基礎上,把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變成自己的語言,使抽象的數學術語更加通俗、具體、易懂。例如“一次數學搶答賽有10道題。評分規定對一道題的得10分,錯一道題的扣2分,小明回答了所有的題,只得了76分。問他答對了幾道?”有學生敘述題意時表述為“搶答對一道題的得10分,沒有搶答的題不得分,搶答錯一道題不但不得分,還要倒扣2分,比沒有搶答到的0分還要少得2分”,說出了“錯一道題的扣2分”的準確意義,讓有疑惑的同學聽懂了題意。學生敘述題意的過程,也是全班同學交流的過程,學生可以相互學習,教師也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
(二)引導操作,模擬情景,題意一目了然
例:用繩子測井深,把繩子折成相等的3段來量,井外余16分米。把繩子折成相等的4段來量,井外余4分米。井有多深?繩子有多長?我在引導時,找來一根合適的繩子和一個紙箱,首先演示把一根繩子折成相等的3段和對折3次的區別,然后請學生再觀察井(紙箱)外余的是16分米嗎?眼見為實,井外余的是3個16分米,井里的繩長是3個井深的長度,學生爭議不休的癥結終于在事實面前不言而喻。
(三)畫線段圖或示意圖,抽象的數量關系直觀化
例如:兄妹二人同時從家上學,哥哥每分鐘走90米,妹妹每分鐘走60米,哥哥到校門時,發現忘帶課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離校180米處和妹妹相遇,問他們家離校有多少米?此題目的關鍵是要明白兄妹相遇時,兄比妹多走了多少米?畫線段圖一看便知是2個180米,而不是1個180米。
借助線段圖理解數量關系,充分利用了兒童思維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使數學問題的情節、數量關系直觀地展示在兒童的面前,抽象的語言具體化、復雜的關系明朗化,最易于兒童所掌握。所以教學生學會畫線段圖,從畫線段圖的過程中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教師訓練學生理解題意最常見的方法。
畫示意圖常常可以解決一些經典的數學問題。諸如數學問題“打電話”等,例:李老師在假期通知五(1)班31個同學參加全市小學生演講會,打電話每分鐘可以通知一人,至少花()時間才能盡快通知到每個人?通過畫圖可知:在每一分鐘又新接到通知的人數規律是:1,2,4,8,16,32……,(1+2+4+8+16=31人,5分鐘)。
(四)整合學科知識,厘清相互關系
例:成人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 ),血液約占體重的( ),血液中約含有( )的水。小軍的爸爸體重78千克,他的血液中約含水多少千克?此題目中“水分”之多,讓眾多學生不知所言。“人的身體里只有血液里才有水分嗎?”“肌肉、各個器官或組織內都含有大量水分”。學生恍然大悟,問題中的水分只是人身體內某一部分(血液)的水分。類似的題目還很多,所以老師要整合學科間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在當今的課改教學中,相關聯的各科知識集中于一起學習,將會越來越多,我們各位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和行動都應該走在時代的前列。
當然,知識是點滴的積累,能力是鍛煉后逐步提高的,我們要根據學生各個年齡段的認知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加以引導,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的功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清.如何培養小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審題能力[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12).
[2]郗慧敏.淺析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審題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4):228-228.
(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三江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