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勤珍 韋微



我校前身為柳江縣壯語文學校,秉承“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發展理念,在多渠道、多形式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校逐漸形成了厚重且富有特色的民族教育文化。
2008年是我校特色文化建設啟動年。當年,我校立項了關于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課題,開始了將民族文化與校園文化進行融合建設的實踐研究。2012年,我校初步形成了“壯美”校園文化體系。“壯美”之“壯”,有壯族、壯大、健壯、茁壯之意,隱喻我校在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中日漸壯大、學生在學習民族優秀文化中健康茁壯成長。“壯美”之“美”則指美好、和諧,包括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落實到育人上,則是培養身心健壯且具有美麗形體、美麗儀表、美麗氣質、美麗談吐、美麗心靈的學生。在“壯美”文化的基礎上,我校對民族文化教育進行了有序化、具體化、有效化、規范化、常態化、精品化研究,進而建構了“啟美”課程體系,深化了我校“壯美”文化的內涵。
一、何為“啟美”課程
經過多年研究探索,我校確立了“‘壯美好少年”培養目標體系(如圖1)。圖中,中心圓里的4條曲線組成了4個“人”字,4個“人”字所包圍的區域分別代表品行習慣好、學習能力好、健康身心好和生活技能好。我校認為,只有這4個方面都表現良好的學生,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壯美好少年”。其中,“壯美”二字的具體含義為:“壯”字層面,即培養體格健壯、精神強壯、能力壯實的“壯族”學生;“美”字層面,即培養擁有美的品格、美的能力、美的智慧、美的體魄、美的個性的“美好”學生。
要實現這一育人目標,就必須開設與之相符的學生喜歡的課程,著力打造美的課堂,全面構建“啟美”課程體系。在研究中,我校根據各學科共有的價值取向,將各學科課程進行分類整合,形成了“四域三級”課程架構(如圖2)。“四域”指的是美心課程、壯智課程、壯身課程、美技課程四個領域的課程;“三級”指的是每個領域中既有“面向全體、夯實基礎”的基礎課程,又有“面向分層、開闊視野”的興趣和拓展課程,還有“面向個體、豐富個性”的個性和發展課程。
在“四域三級”課程框架中,“面向全體、夯實基礎”的基礎課程以國家課程為主,是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程,我校主要從學科課程綱要的編寫、學科教材內容的重組、學科“四個融合”的研究、學生發展評價的落實四個維度推進工作;“面向個體、豐富個性”的個性和發展課程主要以若干學生社團為載體,我校按照“規范運作模式,打造一批精品”的思路組建了一批學生社團,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特長,發展學生的個性;“面向分層、開闊視野”的興趣和拓展課程,則是從基礎課程中延伸拓展出來的體驗課程,這是學校課程建設的發展點(具體如表1)。
二、“啟美課程”體系中的分層教學理念
“啟美課程”的內涵是豐富的、體系是健全的。為了進一步說明我校“啟美課程”的建設經驗,下面我們以興趣和拓展課程的建設為例進行具體介紹。
“面向分層、開闊視野”的興趣和拓展課程,是我校“啟美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著力發展全體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創造能力。在建設這一層級的課程時,我校著重把握好以下兩點。
一是,堅持普及教育和特長培養兩手抓。興趣和拓展課程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旨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快樂的學習體驗中,掌握本層次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發現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在具體設計中,我校既注重向全體學生進行普及,又注重進行“精英化”培養。如我校研發的山歌課程,除了要求全體學生學習唄噥調、三姐調,學唱《迎賓歌》《節慶歌》《答謝歌》等歌曲,還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其他曲調的山歌,或是根據已學曲調自主創編山歌;又如民間中草藥課程,除了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認識草藥、制作藥物標本、制作藥物香包等實踐活動外,還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制作藥膳羹湯。
二是,關注各級課程的相互聯系。“三級”課程是一種具有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關系的課程結構。作為處在“三級”課程結構中間位置的興趣和拓展課程,其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把從基礎課程中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不斷發現和發展自身潛能。如我校學生鐘佳明,剛入學時還是一個靦腆害羞的小男孩,現在已經成為一個陽光自信的學生,曾在柳州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活動中獲得第一名,在柳州市英語才藝比賽中獲二等獎。鐘佳明的成長就得益于“啟美課程”中的系統訓練:在基礎課程中學習了基本的語音、語法,在興趣和拓展課程的“壯美樂園”、經典誦讀等子課程中提高了朗讀技巧,在個性和發展課程中進行了解說能力的訓練。
三、分層教學理念在課程建設中的應用
分層教學理念,就是按照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以及個性特點等,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然后制訂符合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對各層次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下面,我們以童謠課程為例,談談分層教學理念在課程建設中的應用。
童謠課程是“啟美課程”興趣和拓展課程中的一個重要子課程,我校在建設該課程的過程中采取了分層教學理念,總結出“大分層+六結合”的課程推進方式。
(一)大分層推進童謠課程的落實
大分層是一種廣義的分層,是以學校為單位、以全體學生為對象而實施的一種分層方法。在推進童謠課程的過程中,我校采用了“大分層”的方法,以課程實施的關鍵項作為分層標準,制訂了面對全體學生的基礎目標和針對部分學生的提高目標,并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促進課程目標的落實。
我校童謠課程實施“大分層”主要是依據童謠的表達形式。“誦唱編創”是兒童童謠表達常用的方式,我校把“誦唱童謠”作為全體學生的基礎目標,把“編創童謠”作為部分學生的提高目標,然后按各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能力和水平擬訂詳細的目標要求(如表2),各年級教師按照本學年段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學習誦唱童謠、創編童謠。
(二)通過“六結合”深化童謠課程內涵
所謂“六結合”,就是將童謠課程與學科教學活動、校園文化建設、陽光體育活動、主題教育活動、“壯美”社團活動和學校中心工作相結合。“六結合”是在“大分層”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童謠課程與其他教育教學工作的結合以“大分層”設定的基礎目標和提高目標為立足點。
1.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目標的落實方面,我校落實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結合。
一是將“誦唱童謠”與“壯身課程”的民族體育大課間活動相結合。如在最具校本特色的校本操“板凳龍”中融入了“誦唱童謠”的活動:在體育大課間時間,全校學生一邊跳融入了師公舞、民間游戲、石琴等元素的校本操,一邊誦唱我校收集的柳江地區傳統的《壯族勸訓歌》——“為人在世要知道,父母恩情比天高;十月懷胎娘辛苦,一朝分娩更難熬……養兒育女不簡單,不知父母幾為難;從頭到尾算一算,用去錢財堆如山;從小撫養到如今,只望長大快成人;當官發財不指望,就望成人有孝心”。在充滿童真童趣的活動中,學生既可以很好地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又能將這首感恩父母的歌曲牢記心中,達到落實感恩教育的目的。
二是將“誦唱童謠”與“壯智課程”的學科教學活動相結合。我校將童謠元素融入各學科教學活動,通過教學生誦童謠、創童謠,陶冶其情操、發展其個性、健全其人格。如在思想品德課《我的愛是什么》中,執教教師帶領學生創作了童謠“好娃娃,真不賴,媽媽批評我接受,有了錯誤及時改,家人誤解我不怪,長輩苦心我明白,理解萬歲樂開懷”,讓學生理解愛是什么,并知道怎樣表達對父母的愛,收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是把“誦唱童謠”與“美心課程”的“壯美樂園”相結合。“壯美樂園”是介紹我校“壯美”校園文化的一門課程,是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為了落實校園環境建設“處處有景,景景育人”的要求,我校對每一景每一物都賦予了校園文化內涵,并用童謠幫助學生理解。我校校園文化的核心為“壯美”,其具體內涵包括禮、誠、孝、智、善、健六個方面。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這6個字,我校組織了童謠創編活動。如圍繞“禮”字,學生創編了這樣的童謠:“要做壯美好少年,傳統美德禮為先;知禮明禮和守禮,規范禮儀我表現。”朗朗上口的童謠加深了學生對“禮”的理解和記憶。我們還為學生創編的優秀童謠作品配圖,在“手繪童謠廊”上展示,或是制作成班級特色窗簾,為學生營造“時時看童謠,天天唱童謠”的氛圍。
2.在面向部分學生的提高目標的落實方面,我校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結合。
一是將培養興趣與鼓勵創編相結合。近年來,我校開設了專門的童謠課程,其中一年級、二年級學生主要學習童謠校本教材《童眼看民俗》,培養學生學習童謠的興趣,加深對地域民族文化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各種童謠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三至六年級學生主要學習一些本地山歌常用的曲調,學會用不同的曲調去演繹童謠,同時教給學生創編童謠的常識、方法和技巧,鼓勵部分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嘗試創編童謠。
二是將童謠學習與社團活動相結合。目前,我校開設了石琴、解說、足球等20多個學生社團。我校鼓勵學生結合各社團的具體活動創作童謠,如解說社團的學生為本社團創編了這樣的童謠:“解說社團頂呱呱,壯壯美美本領大。壯語國語都不差,精彩解說成佳話。接待客人禮到家,領導嘉賓人人夸。”足球社團學生創作的童謠如下:“綠茵場上踢足球,壯小少年展英姿。射門防守真激烈,進球得分樂開花。小小球兒腳下傳,奮勇拼搏真驕傲。”學生們通過創作一首首生動、富有童趣的童謠,擴大了各社團的影響力。我校的社團建設工作得到了上級部門和家長們的廣泛好評。
三是將學習童謠與學生活動相結合。活動是落實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方式。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童謠氛圍,我校舉辦了童謠贊美食、童謠贊民運會、童謠贊社團、童謠贊“義均”等深受學生喜愛的活動,既為學生進行童謠創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題材,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和創編童謠的興趣。如在民族美食節課程中,我校通過開展現場創編贊美食的童謠來換取美食品嘗券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編熱情,學生們創編了“壯鄉食品美名揚,齊聚壯小來品嘗。酸甜苦辣任你選,家鄉美味不能忘”“香糯米呀白花花,壯家娃娃做糍粑。你來舂呀我來拉,團結協作樂哈哈”等童謠。
如今,我校成了童謠創作的搖籃,多次承辦柳州市童謠現場會活動,連續多年獲得柳江區童謠征集和童謠手抄報比賽優秀組織獎,獲柳州市第一個“童謠創作基地”稱號,也是廣西唯一獲“全國童謠首批試唱學校”的學校。
四、校本課程建設的收獲
課程領導力是一所學校發展的核心動力,課程建設是學校建設工作的核心工作,每一所學校都應該重視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近年來,我校將提升課程領導力擺在學校發展的核心位置,取得了較為突出的工作成果。我校課程建設的經驗可以簡單歸納為,在“五個堅持”中初步實現了“三個提升”。
首先,落實課程建設中的“五個堅持”。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立場為出發點,尊重、引導、釋放學生的天性,促進學生自主“壯美”發展;二是堅持尊重教師,尊重每一個教師的個性差異,挖掘每一個教師的潛能,讓每一個教師在共同的教育追求下全身心投入課程建設,不斷提高專業能力,成長為獨特的個體;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在實施課程過程中堅持“因人而生”、適合師生需求、利于師生發展、符合學校發展現狀等原則,使課程與學校的師資、環境、設施設備等教育資源的實際情況相匹配,體現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和地域文化的特點;四是堅持全員參與,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要求教師主動參與、倡導家長積極配合,同時邀請相關專家介入指導、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確保了課程改革的深入、持久開展;五是堅持在實踐中改進和完善,在多年的課程建設過程中,我校不斷舍棄那些與學生發展、教師成長不相符的內容,改進單一、乏味的形式,使“啟美課程”體系漸趨完善。
其次,在“五個堅持”中初步實現“三個提升”。一是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2017年至今,我校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曾榮獲柳江區中小學養成教育展示評比活動優秀獎,柳州市“我校的動感中隊”風采展示活動一等獎,柳州市小學生田徑比賽女子團體總分第一名、男子團體總分第二名,柳州市校園文化藝術節群舞比賽二等獎等68項獎勵。二是提升了教師的綜合能力。近年來,我校涌現出一批優秀教師,如教師黃春麗在柳州市“動感中隊”評比中獲一等獎,教師韋柳玲獲評為柳江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教師何明獲評為柳州市師德模范人物,周春梅、覃攏攏、袁凱莉、姚楊、曹歡等多名教師在柳江區各類比賽中獲一等獎。三是提升了學校的辦學質量。近年來,我校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了連年穩步提升,曾榮獲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全國童謠首批試唱學校、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自治區民族文化教育模范學校、廣西優秀少先隊集體、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柳州市學校課程建設先進單位、柳州市童謠創作基地、柳州市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優秀獎等98項榮譽。
課程建設之路是艱辛的,需要付出探索的汗水,同時又是幸福的,為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希望。我們堅信,只要不斷躬身實踐,不斷吸取優秀經驗,不斷開拓創新,我校的課程建設一定會促進“壯美”學校的飛速發展!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