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金麗

學生之間因為綽號鬧矛盾的事情在學校時有發生,輕則影響同學之間的關系,重則引發打架事件。在我所執教的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兩個班里,就出現過兩件關于綽號的事。
那天,我在六年級上英語課。在學習新單詞“felling”時,我剛教讀發音,班里的學生就在底下偷笑,有的學生一邊笑一邊怪模怪樣地讀成“肥玲”。剛開始我還覺得有些奇怪,后面看到很多學生時不時偷瞄惠玲,我頓時反應過來:原來大家把“felling”的發音和胖胖的惠玲聯系了起來,“felling”“肥玲”讀音相似。
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后,表情立馬嚴肅起來。當我轉頭望向惠玲時,只見她臉上笑呵呵的,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我心里暗暗佩服這個女孩,真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我立即表揚了惠玲:“惠玲的心態真好,人的心態和收獲的快樂是成正比的。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惠玲這樣寬宏大量,今后大家不要隨便給別人起綽號,更不能用綽號去嘲笑別人,這是不尊重人的表現。”
“felling”的事就這樣結束了。后來,我再到這個班上英語課,當讀到“felling”時,再也沒有學生因此而偷笑了。
無獨有偶,不久后的一天,我到五年級上英語課,剛進教室的門,小東就哭著鼻子向我告狀:“老師,小軍罵我,說我是冬瓜。”小軍也急了,解釋道:“不是不是,我不是罵他,真沒有罵他的意思,我是覺得他像冬瓜一樣可愛。”
其實叫小東“冬瓜”的不止小軍一人,平時也有人這么叫他,每次小東都跟他們急,使得大家更喜歡這么叫著捉弄他,即便多次受到班主任的批評也無濟于事。思考過后,我覺得有必要在班上說說關于起綽號這件事,這次我想可以換個角度來解決。
上課后,我微笑著說:“冬瓜是一種蔬菜,我們的營養午餐里經常有冬瓜煲骨頭這道菜,不僅湯水清甜,冬瓜塊也軟綿,是人們餐桌上經常出現的菜肴。小東,或許小軍喜歡你就像人們喜歡冬瓜一樣。”
學生們聽我這么一說都樂了,小東也跟著樂了。
“可能最開始給小東起綽號的人,出發點是好的,是沒有惡意的,但大家喊著喊著就變味了,讓小東感覺不舒服,這時候這個綽號對于小東來說,就不是贊美而是困擾了。這時候再叫小東‘冬瓜就不好了。”我說。
聽我這么一分析,學生們都點頭表示贊同。
我見學生們有所反思,于是趁熱打鐵:“咱們班很多同學都特別喜歡體育運動,今天老師就考考大家,這幾個體育明星的綽號你們懂嗎?”
“老師,你說,你說!”學生們開始興奮起來。
“籃球明星姚明?”我發問。
“小巨人!”有學生脫口而出。
“跨欄高手劉翔?”我繼續問。
“亞洲飛人!”有學生大聲說。
“排球教練郎平?”我再問。
“鐵榔頭!”有幾個學生爭先恐后地說。
“不錯不錯,同學們知道的還挺多!你們看,綽號本身并不一定就是壞,它也可以是一種修辭手法,叫借代。《水滸傳》里108條好漢不都有綽號嗎?他們的綽號是根據人物特征、人物性格來取的,最重要的是想表達對人物的頌揚。”我說。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對給同學起綽號這件事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之后班上再也沒有出現因取綽號而鬧矛盾的現象,而是多了像“智多星”“小姚明”“活雷鋒”“小書法家”等這樣善意的昵稱。
遇到問題,有時候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就像大禹治水,變堵為疏,找準了方法,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