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一丹
摘 要:網絡媒體的發展方便了人們進行交流與溝通,同時,也對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過分依賴媒介以及缺乏信息辨別能力是當下中小學生媒介使用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從近幾年來出現的中小學生媒介素養缺失的新聞切入,來探析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從媒介使用、信息生產和信息消費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造成中小學生媒介素養缺失的原因。
關鍵詞: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中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3-0151-03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術的裂變式發展把我們置身于新媒體時代,人們的網絡接觸行為逐漸趨于低齡化,中小學生網絡使用頻率逐漸增加,成為網絡環境中的新生力量,同時也是媒介素養缺失的重災區。2018年12月18日,中國江蘇網報道,臺州一名初中女生蒙蒙以查資料、學習為由向家長借用手機,注冊直播平臺,給喜歡的主播送禮打賞,累計花費共2.1萬元。事后蒙蒙的家長聯系軟件平臺要求客服退款,但對方稱,充值行為屬自愿行為,費用無法退回。這樣的報道在近幾年層出不窮,如《9歲女孩看虎牙直播一天打賞主播5萬多元》《14歲未成年人揮霍13萬打賞女主播》等,這樣的情況一旦出現,家長很難通過法律途徑來維權,以追回錢款,打賞主體的認定成為一大難題。除了盲目打賞花光父母積蓄,還有部分未成年人在網絡上盲目交友,沒有認清對方的真面目而對自己的身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傷害,例如,2018年 12月15日《新京報》“我們”欄目發布了一則短視頻稱長沙市一位12歲女孩在公交車上被尾隨性侵并懷孕,事后通過調查卻發現,女孩與犯罪嫌疑人是戀人關系,兩人在網上相識后,在現實中多次見面并發生了性關系,女孩為了逃避指責而編造了謊言。同時還有楊清檸未成年懷孕并在快手平臺直播等,種種現象都表明,未成年人媒介素養缺失的現狀正在愈演愈烈,因此探討當下中小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教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933年,英國學者李維斯最早提出了媒介素養的概念,其內容和范式隨著社會環境、媒介發展以及公眾媒介素養的提高而不斷地深化發展,不再拘泥于英國經營文化脈絡的免疫式媒介素養觀,而是開始強調對媒介的批判性思考,并發展成為當代以媒介參與為核心的研究范式。美國媒介研究素養中心對媒介素養的定義為:人們在面對媒介信息時的六種能力,即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造生產和思辨的反應能力。而國內學者則在美國媒介研究中心給出的定義上做了一定的延伸:陳力丹認為,媒介素養分為公眾對媒介的認知、傳媒工作者對自身職業的認識及其需要具備的一種職業精神[1];也有學者認為,媒介素養應包括信息管理能力和媒介批判能力[2];彭蘭教授則認為,媒介素養應從公眾、傳媒工作者和政府官員三個主體來探討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新的媒介素養含義,其中對公眾而言,媒介素養包括媒介使用、信息生產、信息消費、社會交往、社會協作和社會參與素養等[3]。
國內學者對于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對于發達國家媒介素養教育范式的梳理,例如,張毅、張志安在《美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特色與經驗》一文中,通過梳理發達國家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范式,來探析美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特色與經驗[4];對于不同群體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例如,孫榮利、孟令軍在《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一文中,對如何開展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工作的相關措施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提出了相應的改善措施[5]。龍思思在《廣州中等收入群體媒介素養現狀研究》中從媒介使用、媒介信息處理和信息生產參與三個方面切入,對該群體媒介素養現狀進行探討[6];對于媒介融合語境中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創新理念闡述,例如,周靈、張舒予把媒介素養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視覺素養教育融合起來,認為學界對于媒介素養教育、信息素養教育、視覺素養教育三者的研究是割裂的,通過對這三種素養的解釋,提出了將三者融合起來研究的可能性。
以上研究對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和措施等進行了宏觀闡述,主要把目標集中于大學生以及社會群體,而對于中小學生這樣的未成年人群體的關注則較少,因此本文主要關注中小學生群體在媒介發展過程中的媒介素養缺失的現狀,并深入探討其原因。
二、中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現狀
網絡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隨著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的演變而產生了諸多問題。
(一)媒介使用及社會交往素養低下,使虛擬人際交往取代現實人際交往 2014年9月,陸士楨在第十一屆“穗港澳臺新”青年輔導研討會上的《青年網絡政治參與:一個社會與青年共贏的重要話題》發言中,顯示了對3 000名青少年做的“網絡對自己的影響及上網動機”的調查結果,有37.5%的青年網友認為通過網絡可以避免現實參與帶來的一些麻煩,而62.3%的“離異”青年群體選擇通過網絡來避免麻煩,這種現象表明網絡虛擬交往或稱為青年群體逃避現實的途徑,得益于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的隱匿性,減輕了現實中人際交往的不便。同時也滿足了使用者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中獲取信息和表達溝通的需求,但這也就引發了青少年的媒介依賴。過多的沉溺于虛擬交往空間往往會弱化人們現實交往的能力。一些家長過早地為孩子配備了手機等電子通訊設備,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孩子的行蹤,然而這樣卻使得孩子過早地接觸大眾媒體,形成媒介依賴,個人時間的有限性必然導致媒介接觸時間過多而社會交往時間減少,長期如此,會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傷害,并且影響其學習和生活,還有可能會引發現實生活中的認知和行為失調。網絡的匿名性使得青少年無法正確地辨認對方的身份,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下簡稱“三觀”)尚未形成的時期更容易輕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語,成年人尚不能準確分清網絡對面的聊天對象的真實身份,更不用說是未成年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受挫的孩子往往選擇在網絡上尋找傾訴對象來逃避現實中的問題,這就給了不懷好意之人可乘之機,例如,上文提到的公交車“尾隨懷孕”事件就給家長們敲響了警鐘。
(二)信息生產缺失:話語霸權影響下的非理性討論 從表面上來看,新的傳播技術使得人們發表意見的場所更加開放,打破了資本和權力控制的話語霸權,使得傳播權力回歸社會,人人都能平等發言而不用擔心被孤立。但在這樣平和現象的背后是一種新的話語霸權,信息生產背后的力量并沒有因為傳播技術的革新而消失,而是以更加隱蔽的方式藏匿于平等交流的幌子之下,討論平臺的管理者掌控著整個討論的發展方向,把異己意見刪除或者屏蔽,使得整個討論顯得祥和而又平等。以備受青少年青睞的B站彈幕為例,在某一視頻的彈幕中,聚集的多是意見相同的人群,而意見不同的則會被圍攻,甚至謾罵,而B站的視頻上傳者也可以通過刪除彈幕以及“在UP主的視頻中屏蔽該用戶”的功能而使自己作品的評價趨于統一?;ヂ摼W因此制造了一個假象,即所有用戶都在平等自由地討論,與自己觀點相左的信息不存在。這樣就造成了一個“隱性”的沉默螺旋,形成了以信息管理者為主導的信息呈現環境。然而這樣被篩選之后呈現出的意見是否正確則不能得到保障,有些甚至是偏激的固執的,例如,在涉及地域、貧富、明星等敏感話題上,公眾的整體意見都趨于偏激,理性的討論不復存在,最終只能淹沒在喋喋不休的罵戰之中,而青少年又極易受到這些觀點和信息的影響,久而久之便會形成錯誤的價值觀,甚至是偏激型人格。
(三)信息消費行為不當:主流價值觀的消解 紛繁復雜的媒介環境中充斥著不同的價值觀,大量的媒體信息不加篩選就直接進入青少年的視野中,很容易讓青少年迷失其中,尤其是正處于三觀形塑期的中小學生,在信息篩選、甄別、整合能力尚不成熟時,碎片化的語言和圖像弱化了青少年的邏輯思考能力,使之難以辨別價值觀的正誤。在任何時期,主流的價值觀都必須設置公共道德底線。當下一些網絡直播平臺的主播利用人們的“窺私”心理,通過裸露的穿著和淫穢的話語來挑逗觀眾的神經,在眼球經濟的時代,點擊量、轉發量成為獲取利益的途徑和標準,這就導致一些主播通過暗示打賞和送禮來牟取利益,同時滿足看客的娛樂需求,打賞金額越高越能夠得到主播的青睞,甚至在千萬觀眾同時觀看的直播中被主播點名感謝,這既滿足了觀看者的觀看需求又能夠滿足其虛榮心,這樣的虛榮心也是催使心智不成熟的中小學生不顧經濟實力,盲目打賞的重要因素。有些甚至自己成為主播,例如,快手“網紅”楊清檸,通過拍攝校園愛情微視頻獲得了大批粉絲,隨后開始在快手直播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日常,其粉絲群體多為同齡的中小學生,之后楊清檸宣布自己懷孕一度成為了熱點話題,人們了解到她未成年就懷孕后紛紛持批判態度,甚至于被央視點名批評,但即使這樣,楊清檸的粉絲依然認為她的選擇是正確的,不該被批評,這不得不說是中小學群體媒介素養缺失的表現,也是對主流價值觀的消解。
三、反 思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中小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與其不正當使用媒介、缺乏媒介信息辨別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國民在尚未接觸到媒介素養教育,也尚未形成良好的媒介素養時,就已經被快速發展的傳播媒介推著走,因而中國的中小學生相對于發達國家的同齡人來說更容易被網絡媒介所影響,在深入探討我國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建設的可行性措施時,我們不能照搬外國的經驗,忽視中國的現狀,而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正視中小學生在網絡媒介信息的分辨解讀能力上的不足,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加以規制。
面對復雜的媒介環境以及中小學生媒介認知和行為失調的現狀,學校、社會、媒介以及家庭應當聯合起來對中小學生進行正確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改善媒介環境,解決中小學生媒介素養缺失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關于媒介素養與新聞教育的網上對話[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12-17.
[2] 胡瑩,項國雄.傳者素養:媒介素養教育的根本[J].傳媒觀察,2005(8):42-43.
[3] 彭蘭.社會化媒體時代的三種媒介素養及其關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2(3):52-60.
[4] 龍思思.廣州中等收入群體媒介素養現狀研究[J].新聞記者,2018(8):38-45.
[5] 孫榮利,孟令軍.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研究[J].新聞戰線,2014(11):106-107.
[6] 郭學文,張晨悅.社會化媒體語境下媒介素養的內涵轉向[J].出版廣角,2018(16):76-78.
[7] 張毅,張志安.美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特色與經驗[J].新聞記者,2007(10):66-69.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