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葉
摘 要:本文基于《影視文案寫作》課程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使學生從文學思維轉換為影視思維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策略。一是使學生熟悉影視藝術的基礎理論與創作規律,這是學生從文學思維轉換為影視思維的基礎;二是督促學生將觀摩經典影視劇與揣摩對應劇本相結合,這是使學生從文學思維轉換為影視思維的有效途徑;三是循序漸進強化學生多層次的劇本寫作實踐,這是促使學生從文學思維轉換為影視思維的關鍵環節。三者有機結合使學生盡快從文學思維轉換為影視思維,掌握影視劇本及其它影視文案的寫作技巧,創作出合格的影視文案。
關鍵詞:《影視文案寫作》;課程教學;劇本創作;影視思維;文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3-0140-03
在大學藝術類的編導專業課程設置中,往往會在大一第二學期開設一門專業寫作課,以江蘇師范大學為例,《影視文案寫作》課程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也是一門必修課,與其它高校影視類專業的影視寫作、影視劇本寫作(創作)等課程類似。該課程兼顧影視基礎理論,重在影視文案尤其是影視劇本、策劃稿等的寫作實踐,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影視文案寫作的基礎理論,并運用這些理論學會寫作影視劇本及其它影視文案,在寫作實踐中掌握影視劇本寫作的技巧,創作出合格的影視小品劇本和影視策劃案,以培養學生影視思維的習慣和影視文案寫作能力;并與后續的其它專業課程相配合,為培養學生影視作品的獨立創作能力和發展為影視綜合類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截至2019年9月在百度學術檢索標題中同時含有“影視寫作”與“教學”或“影視創作”與“教學”的文章共16篇,排除以影視劇本輔助英語教學、用于教學的影視劇本外,僅10篇論文探討影視寫作問題,其中2017年以來僅有2篇。由此可見,我們對影視寫作類課程的教學研究還有待加強。筆者任教該課程12年,認為該課程在教學策略上應強化學生從文學思維到影視思維的轉換,這對學生的影視文案創作能力至關重要。本文主要以劇本創作為例來說明思維轉換在影視文案寫作中的重要性。
一、熟悉影視藝術的基礎理論與創作規律
對影視文案寫作這門課程來說,了解影視藝術的基礎理論和一般規律是必要的。這些基礎理論主要包括影視寫作的特征與要求,影視文本語言、文字語言等的特性,影視語言的類型及其運用、劇本構成層次、主題、情節構思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進入影視劇本基礎理論的學習與寫作實踐。對長期習慣文學藝術的語言表達、開始進入該課程學習的學生來說,接受影視文案寫作的特點和要求等基礎理論是有一定難度的,其原因就在于學生習慣了文學思維,不習慣影視思維,但影視劇本必須以影視思維來構思、創作。為使學生從文學思維轉換為影視思維,筆者認為在教學上應強化以下兩點。
一是設專題“影視寫作與文學寫作的區別”,從劇本與小說的區別開始,教學生直觀感性地認識劇本。可以選擇任意一篇國內外經典現當代小說段落與劇本的場景作比較,如節選《百年孤獨》第一段與劇本《金色池塘》開頭兩個場景讓學生作比較,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出,二者在外在形式上就不同:從段落長短看,小說自然段落較長;劇本場景的自然段很短,大部分一行就是一個自然段;從段落形式上看,小說每一段前面沒有具體地點、內/外、日/夜等單獨成段的格式,而劇本每個場景都有這樣的格式;從句子結構上來說,小說的句子較長,劇本的句子較短;從人物語言格式上說,小說的人物語言夾雜在段落中,不必單獨成段,而劇本的人物語言作為臺詞出現,一般與說話人一起單獨成段……為什么會有這些外在形式的區別?這就要引導學生思考二者的相同之處和本質區別,如小說與劇本都要敘事,但又存在本質區別。因為影視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類型有自己的特點與規律,與文學藝術以及其它藝術類型都有所不同。
二是在上述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影視藝術有自己的語言,影視文本有自己的構成層次。這樣就進入了對影視藝術乃至影視文案基礎理論與規律的學習中來。如影視藝術以畫面、造型講故事,這不同于文學藝術以文字語言來講故事。不但如此,影視劇本還是敘事和造型的結合、畫面與聲音的結合。不理解影視寫作與文學寫作的不同,不熟悉、掌握影視藝術的語言,不理解影視劇本的地位與作用,不了解影視文本的文字語言、構成層次等,就無法理解影視文本與文學文本的本質不同,也就很難避免將影視文本寫作與文學寫作混淆,最終寫出的劇本本質上還是小說。因此,使學生熟悉并掌握影視藝術、影視文本的基礎理論和一般規律,這是使學生從文學思維轉換為影視思維的第一步。
二、觀摩經典影視劇與揣摩對應影視劇本相結合 編導專業的學生必須觀看大量影視作品,擁有豐富的觀片積累,在此基礎上要細心觀摩一些經典影視劇,把一部部經典作為鮮活的教材與個案來研究,從中學習這些經典影視劇的編劇手法和敘事經驗。其中,拉片子就是一種研究經典影視劇個案的方法。“學習影視編劇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拉片子。……通過細致觀摩,全面掌握片中的內容、風格與技巧”[1]。拉片子需要師生課前做許多繁瑣而細致的準備工作:反復細致地觀看影視作品;從結構上把握影片的整體內容,最好細致到場景;感受畫面的色彩、構圖、技法;把握影片的敘事節奏與情感表達等,并把這一切寫成觀影筆記。拉片子過程對學生來說,不是簡單的影視欣賞或經典重溫,而是把晦澀的影視編劇基礎理論以實例加以生動化的過程。在拉片子的過程中,影視基本概念與理論、作品的內容與風格、實用的敘事方法與編劇技巧等,重新得到梳理與詮釋,學生不但能提起學習興趣,而且也易于掌握這些理論與技巧,寫作實踐中有了對實例的體會,應用起來也會自如許多。但拉片子的收獲不止于此。“要成為一個電影編劇人,拉片子無疑是艱辛而又有效的基礎學習”[1],這意味著,學生在撰寫觀摩筆記與拉片的過程中逐漸習慣以影視思維來思考問題,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對學生從文學思維到影視思維的轉換起到重要作用。
除拉片子外,對應經典影視劇揣摩劇本也是一種實用而有效的影視寫作途徑。大家對觀摩經典影視劇比較重視,但往往忽略揣摩相對應的劇本。劇本是拍攝的藍圖,但從劇本到影視劇要經由導演、演員、攝影、后期等的二度創作,加之在拍攝過程中有些不可預期的變數,所以與劇本相比,成片一定會有許多變化。認真閱讀劇本感受劇本文字語言所體現的鏡頭感、畫面感,感受劇本對影視語言的運用,琢磨劇本中的轉場技巧、敘事技巧,小到鏡頭、大到結構,再按鏡頭、場景、段落逐一對比影視劇,這一比較的過程可讓學生從拍攝的成片效果重新認識劇本的文字語言表達是怎樣以視覺造型來敘事的。“重視電影劇作的視覺造型性,是掌握電影劇本寫作的重要一環”[2]。通過對影視劇與相應劇本反復對比揣摩,學生不但能理解劇本的重要性,理解從劇本到成片可能遇到的各種變數以及攝制組在拍攝時的二次創作,還可以為將來拍攝作業作品時可能遇到的變數做好充分規劃。更重要的是經典劇本本身就是影視編劇的最好范例,通過對劇本的反復閱讀和揣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感受到劇作者在創作劇本時是怎樣把攝影機納入劇本構思中的,從而鍛煉了影視思維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從文學思維轉換為影視思維。
三、從不同角度循序漸進強化學生的寫作實踐 《影視文案寫作》課程的最終目標是教會學生寫出合格的影視文案,尤其是影視劇本,即指導學生以影視思維、用影視語言進行創作,以造型與畫面講故事,寫出造型與敘事、聲音與畫面相結合的好故事。這就需要學生把所學的影視基礎理論和規律應用于創作實踐中。但學生很難一下子就寫出優秀的劇本,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劇本的構成層次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的寫作實踐,并及時對學生的練習做出反饋。這個過程可分為以下兩個步驟。
一是分層寫作實踐。從劇本最小的構成層次鏡頭開始,讓學生理解鏡頭的概念、類型、作用等,就有關電影能區分出一個個不同景別的鏡頭,就不同的語意反復訓練學生用鏡頭表達,直到掌握為止。當學生用文字語言表述一個個鏡頭時,教師要從影視劇本的要求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原因以及如何修改等給予恰當評價,如學生使用的鏡頭類型是否恰當、能否轉換為畫面、鏡頭敘事是否有創意等。當學生記述的畫面使用連續鏡頭時就涉及影視劇本的第二個構成層次:場景。場景是由一系列有內在緊密關系的鏡頭構成,必須包含人物、事件、環境三要素。首先指導學生進行單個場景寫作的訓練,再進行兩個以上場景的訓練。學生的寫作往往會存在單個場景內鏡頭關系不緊密、鏡頭順序不合理、三要素中缺乏某個要素等問題,在兩個以上場景的寫作中,還要處理好轉場問題與時空變化,由此進入影視劇本構成的第三個層次:段落。段落是比場景更大、層次更高的構成單位。段落的寫作訓練不但要訓練學生處理好轉場和時空變化問題,還要注意段落之間的關系。對于完整的劇本,段落的安排要考慮與情節內容、蒙太奇結構、敘事節奏等的匹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美學風格。從鏡頭到段落的寫作實踐是學生最基本的影視劇本寫作訓練。
二是專項寫作實踐。學生掌握劇本寫作的每個構成層次后,影視劇本創作的理論就要貫穿在課程教學中,從劇本的創意到人物及其關系,從情節構思到結構系統,從原創劇本到劇本改編……隨著理論的展開學生的實踐寫作也要相應跟進,從重在視覺造型的無對白寫作開始,到可拍攝3~5分鐘的短劇本,再到10分鐘左右的小劇本直至半小時左右的稍長劇本,還可以給上映的影片續寫劇本,最后練習把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劇本。這個過程由小到大、循序漸進,訓練學生的鏡頭感、畫面感、造型意識、蒙太奇意識,使學生逐漸習慣用畫面與聲音講故事,逐漸培養學生以影視思維駕馭一個完整故事的能力。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可以發現自己在劇本寫作上存在的問題,并通過不斷修改來調整自己劇本寫作時的思維習慣,從而逐漸從文學思維過渡到影視思維上來,最終轉換為影視思維。
總之,從文學思維轉變為影視思維對影視編劇專業及編導專業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熟悉影視藝術的基礎理論與創作規律是思維轉換的基礎,督促學生觀摩經典影視劇與揣摩經典影視劇本相結合是促使學生思維轉換的有效途徑,循序漸進強化學生多層次的劇本寫作實踐是促使學生思維轉換的關鍵環節。三者有機結合會有力地促進學生從文學思維盡快轉換為影視思維,從而在影視劇本寫作及其它影視文案的策劃或影視作品創作中熟練運用影視理論與技巧創作出優秀作品來。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影視劇本創作水平的提高是個長期的過程,課程教學時間有限,學生的課堂寫作練習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劇本寫作練習需要學生課下完成。課程結束后,學生的劇本創作練習應當繼續下去直至畢業,才能有更大的收獲。學院宜采取相關措施、舉辦各種活動督促學生勤于創作各類影視文案。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完成從文學思維到影視思維的轉變,并習慣以影視思維去創作包括影視劇本在內的各種影視文案和影視作品。同時,影視文案的寫作與學生的生活閱歷、文學素養、審美觀念等各種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宜督促學生在三者結合的基礎上勤于觀察社會生活、提高文學素養與審美能力,這樣才可能講出好故事。正如編劇羅伯特·麥基所說,我們“必須明白故事與生活的關系:故事是生活的比喻”[3]。
參考文獻:
[1] 楊健.拉片子——電影電視編劇講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1.
[2] 汪流.電影編劇學(修訂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6.
[3] (美)羅伯特·麥基著.周鐵東譯.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20.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