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雪楊
摘 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互聯互通顯得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涌現,金融科技正重塑金融生態。本文首先分析當前金融產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基于此,提出科技賦能金融產業的實施路徑,具體為推動商業銀行轉型升級、創新金融工具、構建信息金融生態,從科技賦能視角為金融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提供相關建議。
關鍵詞:金融科技;實體經濟;金融產業;中小企業;融資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3(b)--02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經濟結構升級成為國民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金融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新的要求。在金融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過度擴張與非理性投資等現象,造成了金融產業結構的失衡。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發展實體經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優化金融產業結構、推動金融業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原顯得尤為必要。
與此同時,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快速迭代,金融服務模式與產品發生重大變革,金融科技正重塑金融生態,代表著金融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與積極探索,當前金融科技已成為服務實體經濟與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對于科技賦能金融的界定與作用機制,學術界與實務界尚未達成共識。但從本質上來說,科技賦能金融是通過科技工具與技術手段來優化金融企業的管理制度、提升金融企業的服務效率、創新金融企業的產品與服務類型,從而使金融產業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金融科技的發展,為傳統金融體系所面臨的金融機構創新不足、信息不對稱、信任危機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本文在分析現階段金融產業發展面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科技賦能金融產業的實施路徑,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供相關建議。
1 金融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提出要逐步構建經濟與金融的良性循環。當前經濟金融化程度不斷加深,泛金融業占整個經濟與經濟的利潤比重越來越高,中國經濟的過度金融化仍在持續發展。過度金融化不僅降低了經濟政策的邊際效應,同時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的信用擠出效應,使得資金在金融體系內循環,不利于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金融應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原,為實體經濟提供有效金融供給、優化資源配置。
1.1 金融體系兩難現象
我國的金融體系長期存在兩難現象。一方面,當前的融資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導,社會對銀行信貸的依賴程度較高,不利于社會融資結構的均衡發展。另一方面,過度投放信貸將導致貨幣供給相對過剩,宏觀杠桿率攀升,金融部門累積風險的可能性更高。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融資體系通常具有順周期性,經濟下行時期會進一步加劇金融風險,不利于經濟的穩健運行。近年來金融穩杠桿備受關注,宏觀杠桿率作為反映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重要指標,既要維持一定的水平以保障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同時又不能過高而加劇風險,但是穩杠桿的作用力度難以把握,易造成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這主要是因為傳統金融中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體的融資體系、服務少數大型企業的資本市場體系以及分業監管體系難以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引導經濟“脫虛向實”的成效不足,這也反映出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與協調性不足。
1.2 金融機構創新不足
金融業發展需要滿足供給端與需求端的匹配,使金融服務適應客戶需求的變化。金融科技對金融生態的重塑不僅體現于傳統業務的優化,更表現為金融商業模式的轉型。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轉型通常受到原有業務范圍的限制,難以適應金融科技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從自身不足來看,金融機構創新轉型面臨的挑戰主要是金融供給過剩與數據管理能力有限。當前存在部分地區銀行網點過剩導致了較高的管理成本,加上柜臺流量的明顯下降,銀行經營績效受到影響。同時,金融機構在大數據管理方面存在創新不足的問題,傳統商業銀行的信息采集渠道單一、數據交互性差、信息挖掘深度不足。從外部沖擊來看,新興金融科技平臺由于技術方面的優勢,能夠更好滿足金融客戶需求的變化,從新進入者的競爭方面加劇了金融機構創新轉型的壓力。
1.3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層面上,資金分配不合理現象長期存在。商業銀行信貸發放的主要對象為經營規模較大、財務狀況良好的大型企業,而中小企業則在金融資源分配中受到排斥。由于直接融資通常設定較高的門檻,中小企業通常采取銀行間接融資方式。由于中小企業存在經營規模小、缺乏抵押品與可靠的信用支持及信息不對稱等限制,金融機構往往對其設定較高的貸款條件,導致其難以獲得銀行信貸。此外,金融穩杠桿導致的市場波動也更容易對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造成沖擊。
2 科技賦能金融產業的路徑
2.1 推動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提升服務水平
當前金融機構面臨著新興技術的沖擊及金融需求的不斷變化,需要順應金融科技發展,推動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近年來,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成為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成為服務產品創新與渠道變遷的重要保障。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認識到在經濟增長放緩、競爭加劇與風險增長的背景下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并制定金融科技發展轉型目標與方向的戰略規劃,積極推動由標準化傳統經營模式向個性化新型模式的轉變,具體表現為:一是資產端的證券化,促進信貸型銀行向交易型銀行的轉變。中小企業的交易需求更加多樣化,資產端的證券化業務轉型升級能夠通過調整商業銀行的資本業務結構,更好服務于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提高商業銀行經營收入與收益穩定性。二是支付端的區塊鏈化,將銀行存款轉變為分布式結構,保障銀行資產的安全性。三是管理端的大數據化,依托大數據分析實現精準營銷與在線風控,并適當對接第三方數據源、動態模型支持完善管理體系。四是負債端的互聯網化,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開發智能理財存款,以應對多種貨幣基金理財產品的沖擊,降低資金成本。
2.2 創新金融工具,服務實體經濟
互聯網與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影響著客戶行為與偏好,普遍同質化的傳統金融工具與產品難以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金融產業的長期發展需要利用先進的金融科學技術手段,基于需求端的差異進行金融工具創新,以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需求,使金融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供應鏈金融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渠道。然而,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存在授信對象有限、信息不對稱嚴重、違約風險高等一系列問題,而區塊鏈記賬技術能夠保證企業的相關信息在與供應商、資金方等的傳遞過程中具有真實性,并且可追溯、可共享。
另外,區塊鏈技術分布式存儲不可篡改的特征也確保了應收賬款在信用體系下的高效流轉,不僅能夠有效降低資金占用成本與融資成本,同時也提升了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經營績效與財務狀況。資產證券化是規模較大的企業的有效融資工具,能夠保證在不擴大負債規模的前提下,幫助信用評級相對較低的大型企業進行融資。由于資產證券化這一新興市場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很多企業難以進入,因此需要加強ABS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的建設,實現資產方與資金方的直接對接,為存在融資需求的企業提供管理、評級、增信等相關服務,使更多大型企業能夠參與ABS市場,以資產證券化方式實現自身的融資需求。
2.3 構建信息金融生態,解決信用難題
構建信息金融生態,實現金融產業的均衡發展,需要在完善供給端多層次服務的基礎上,實現供給與需求的聯結,以解決金融體系面臨的信用難題。傳統融資模式依托抵質押、擔保等方式,由此帶來的金融市場兩級分化現象長期存在,往往最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難以實現融資目標。傳統銀行對企業經營財務等信息的了解主要來自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然而財務報表難以完全覆蓋企業的全部行為。以中小企業為代表的長尾客戶群為金融機構創造的營業收入有限,難以覆蓋其前期在客戶信息數據分析方面的投入,阻礙了金融機構與中小客戶的聯結。通過第三方大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商業銀行可以在收集企業交易行為數據的基礎上,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構建大數據風控模型,對有資金需求的企業進行信用風險評估,完善信貸服務,滿足企業融資需求。因此需要構建信息金融生態,利用不斷完善的大數據技術,將企業客戶線上化積累的經營狀況、財務數據等相關信息轉化為可量化的、直接應用于數學模型的數據,并進一步轉化為金融機構所認可的信用行為,發揮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移動生態等領域的作用。信息金融生態的構建,有利于解決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難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3 結語
在科技高速發展、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新時代,各行各業應積極順應時代變革,利用新興技術工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作為知識密集型產業,金融企業對科技賦能的需求則更為突出。目前,科技賦能金融產業已經在智能金融投顧、線上服務、精準客戶群營銷、金融大數據中心等業務上有所體現,但隨著客戶對便捷高效金融服務的需求凸顯,金融行業所面臨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因此,金融企業應重新審視科技金融的目標、方式與工具,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與金融產品的質量,從而提振客戶信心,提升客戶黏性。
科技賦能金融產業的最優路徑是實現金融供給與金融生態的共同轉型。當前我國金融體系存在融資結構不合理、創新不足與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需要重點把握金融機構轉型方向,推動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提升服務水平;加快金融工具創新,以更好適應于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基于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構建信息金融生態。利用科技賦能,實現金融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使金融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曹彤.金融科技賦能金融業均衡發展[J].甘肅金融,2019(04):4-11.
李陽,劉佳慧,宋沁鴿.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協同性發展模式分析[J].市場研究,2020(05):21-23.
陸岷峰,王婷婷.基于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數字資產經營與管理戰略研究——以商業銀行為例[J].西南金融,2019(11):80-87.
王碩.智能供應鏈金融助力普惠金融服務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9(08):27-30.
楊望,周鈺筠.區塊鏈在資產證券化中的應用[J].中國金融,2018(2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