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2020年“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示范課程項目“中國古典詩詞賞析”。
摘? 要:中國古典詩歌是根植于我們中華優秀文化土壤上的一枝奇葩,是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學發展長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分流。其在提高人們文學素養方面,特別是在培養學生對美的藝術感知能力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結合一些經典的詩歌作品或語句,重點闡述中國古典詩歌之“美”的四種具體表現:哲理美、含蓄美、語言美、音樂美。通過談“美”再次提升大眾對古典詩歌的認知水平和賞析能力。
關鍵詞:古典詩歌;“美”;具體表現
作者簡介:張琳鵬(1989.8-),男,漢族,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人,研究生,西安交通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5-0-02
引言:
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類面對無限美好的事物時,總是心向往之,因為美好的事物可以激發人類內心細膩而又豐富的情感。人們在追求“美”的過程中,既要學會感受生活,還要大量地閱讀和賞析文藝作品,從而培養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早在幾千年前,孔老夫子所提出的“興”、“觀”、“群”、“怨”的觀點,雖特指《詩經》,但寬泛一些講,已將賞析中國古典詩歌的好處概括得具體完備。因為我國古典詩歌在長期的發展中,無論內容形式還是藝術技巧都日臻成熟和精致,蘊含著獨特的美的力量,涌現出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本文重點闡述中國古典詩歌蘊含的“美”,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哲理美
相比較散文、小說和戲劇而言,詩歌篇幅短小精悍,語言高度凝練。往往寥寥數十字的一首小詩就能把詩人豐富的內心感悟和深刻的人生體驗傳神地表達出來,富有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的哲理,使得讀者在欣賞作品的詩情畫意時,很容易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大多時候,數十字的一首小詩,遠遠勝過長篇大論。
例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贝嗽妰H僅只有二十字,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寫理。全詩寓理于景,卻把景物和哲理結合得天衣無縫。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表達出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人生觀。因此,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而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北宋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借景說理,借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揭示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結論的哲理。
南宋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首詩透過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表達出要不斷讀書學習、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的本質。
二、含蓄美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簡潔凝練,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詩人往往通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營造出含蓄而又婉約的美學氛圍。大多時候,古代詩人不采取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而是委婉含蓄地表情 達意。我們往往要通過詩歌中的很多具體意象去感悟詩人細膩的情感,這就使得中國古典詩歌具有一種特有的含蓄之美,而這種美是我們民族文化所特有的。
《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之一:“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位于今天南京市的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是三國時期吳國的禁軍駐地,由于三國時的禁軍服裝是黑色,所以稱為“烏衣巷”。東晉的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于此,但進入唐朝以后,烏衣巷徹底淪為廢墟。曾經的繁華景象一去不返,如今的斷壁殘垣隨處可見,詩人通過今昔對比,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在表達方式上,重在描繪烏衣巷無人問津的荒涼景象,而對過去的繁華景象只是一筆帶過。詩人并沒有直抒胸臆,其細膩的情感都是通過“野草花”、“夕陽”、“王謝”、“燕子”、“百姓家”這些獨特的意象婉轉地表達出來。詩歌語言通俗易懂,卻能激發讀者無限的遐想和無盡的回味。
又如唐代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边@首詩講的是唐玄宗天寶元年,一批花季少女卻被安置在冷宮之中,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少女在冷宮一待就是一輩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獨守行宮,寂寞憔悴,最終熬成了青春不再的“白頭宮女”。這是一首五言絕句,全詩僅僅只有二十個字,卻將整首詩的環境、地點、人物、事件等內容全都展現了出來,使得全詩非常具有畫面感和代入感。讀者可以通過寥寥數語就能感受到當時寂寥冷清的氛圍以及宮女們哀怨凄涼的內心。這首五言絕句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富有含蓄內斂的美學意境。這就是中國古典詩歌所特有的含蓄之美。
三、語言美
語言文字是文學的“細胞”,如果一首詩歌的語言文字雋永、清新、凝練而富有意境,讀者在吟誦時就如同細品一杯甘茗,回味無窮。反之,如果一首詩歌的語言文字粗俗不堪,就仿佛被暴風雨擊打過的小樹,枝葉飄零,一片狼藉,人們就很難感受到美的存在。
古典詩歌的語言之美可以通過煉字、遣詞、造句、修辭等角度進行感悟,也可以通過詩中所特有的意境美、建筑美、韻律美等方面進行品評。而詩歌的語言是否形象生動地傳遞出詩人內心的豐富情感,是否創設出能引起讀者共鳴的美感意境,這一點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古代詩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創作出許多不朽的佳句,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韋應物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紅樓夢》第七十六回中林黛玉和史湘云于中秋月圓之夜在凹晶館聯句吟詩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等等,這些詩句值得讀者仔細品評、反復玩味,從而帶給人們無限美感。
再如宋代詩人林逋對梅花情有獨鐘,曾留下“梅妻鶴子”的風流佳話,寫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佳句。實際上,這兩句詩并不是林逋本人的獨創,而是他巧妙地化用了南唐詩人江為的“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江為的這兩句詩至今無人問津,而林逋的這一聯卻成為千古佳句,主要是因為林逋雖然只更改了兩個字,卻妙趣橫生?!笆栌啊背晒Φ孛璩隽嗣坊ǖ膬灻雷藨B,而“暗香”完美地溢出了梅花的幽美清香。這是原句所不能傳達出的,因為江為的“竹影”、“桂香”寫的都是實物,遠遠沒有“疏影”、“暗香”傳神動人。比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正值高溫酷暑之季,如果你身邊坐著一位身上散發著濃濃香水味的女性,你肯定會覺得不舒服;但如果你身邊坐在一位身上不經意間散發著一抹幽香的女子,那感受就會大有不同,相信讀者對此都深有體會?!笆栌啊迸c“暗香”沒有正面描摹花姿、花香,而是以“疏”與“暗”加以側面烘托,從而彰顯出梅花超凡脫俗、孤芳自賞的美好品格,同時詩人托物言志,借梅花也象征了自己清雅高潔的風骨。
四、音樂美
我國早期的詩、樂、舞一體,而古代詩歌大都是文人墨客配上音樂唱出來的。從古典詩歌自身構成要素來看,其音樂要素也十分明顯,特別是在詩與樂分開后,那些懂得詩歌需要音樂性的詩人,那些要讓讀者在聽覺上產生美感的詩人,就必須從詩歌語言本身尋找出路,務必要從漢語的語音結構中探索其音樂性。而古典詩歌的音樂美是由對仗、押韻、平仄、節奏等元素共同表現出來的。
詩歌雖然不像音樂那樣具有鮮明的旋律,但吟詠時聲音的長與短、高與低,若有一定的搭配,便形成鮮明的節奏。此外,我們還會根據詩歌內容的劃分,將每句詩分為相同的音步,即一行詩中音節組合的聲音節奏。例如我們在吟誦李白《靜夜思》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讀者會很自然地把每一句的第二字、第四字的音調拖長,而把第一字、第三字讀得比較短促,這樣就形成了鮮明的音調對比。再加上這是一首五言詩,每句五個音節,可以按其內容劃分為三個音步,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分明。
押韻是詩人有意識地使韻母相同的字在一定的位置上反復出現,通過這種復現,可以使語言具有回環往復的表達效果。例如《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此詩每章都是隔句押韻,三章之間,平韻和仄韻相間而押,顯得和諧動聽、一唱三嘆,更好地表現了初婚女子舒暢愉悅的心情。
詩歌的押韻固然重要,但光有押韻還不能解決詩歌的音樂性問題,這就需要考慮對平仄的運用。平仄是根據傳統的四聲(平、上、去、入)來區分的,在本句中是交替使用的,而在對句里恰恰是相對使用的。在詩歌中,凡是處于“平”聲的位置,就一定要選用讀平聲的字;凡是處于“仄”聲的位置,就要嚴格選用讀仄聲的字(上聲字、去聲字和入聲字均屬仄聲字)。其中律詩中的這種平仄相對的格式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以下這兩句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其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傊?,從漢字有聲調開始,詩人們就嚴格按照韻律的一些特有的格式,將不同聲調的漢字間錯開來地使用,實現了平仄相對的節奏感,從而使詩歌富有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的音樂之美。
小結:
古今中外,古典詩歌“美”的賞析從來都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文明活動。品讀一首經典詩歌,如同品味一杯甘醇美酒,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尤其在當今時代,我們一味都在追求物質文明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和快捷,卻往往忽略了自身精神文明的探尋和建設,因而處于現代社會的人們往往心浮氣躁、精神枯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這就需要通過吟誦和賞析文學作品來尋求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慰藉,而我國的古典詩歌是富有哲理美、含蓄美、語言美、音樂美的“心靈按摩師”,她能很好地引導人們于浮華喧囂中返璞歸真,重新認識自我,尋找失去的精神家園,從而詩意地棲息于天地之間。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談修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葉舒憲.文學與治療[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霍磊.中國古典詩詞與音樂的共生性與同一性[J].學術交流.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