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曉莉 汪華君

摘要:目的:研究替硝唑與阿莫西林聯合用藥治療急性腸胃炎的療效與安全性。方法:隨機選擇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37例急性腸胃炎患者作為對照組,隨機選擇我院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37例急性腸胃炎患者作為觀察組。對比分析兩種方案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替硝唑與阿莫西林聯合用藥方案的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高。
關鍵詞:替硝唑;阿莫西林;急性腸胃炎;效果
【中圖分類號】R94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2-019-01
急性腸胃炎作為臨床常見的急性病癥之一,患者癥狀集中為腹瀉、腹痛、乏力、惡心等,發病誘因主要在于食用含原菌素、毒素的食物,亦或是長時間飲食不規律,導致胃黏膜、腸粘膜出現炎癥。倘若臨床治療措施不當或者治療不夠及時,疾病還會發展為發熱、腹部痙攣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從臨床治療措施來看,阿莫西林是臨床普遍選擇的藥物,雖然可以針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有效的緩解,但藥效發揮相對較慢、遠期效果不夠理想[1]。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提出聯合用藥方案,即在阿莫西林的基礎上,聯合替硝唑進行治療,現針對有關治療方案進行如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37例急性腸胃炎患者作為對照組,隨機選擇我院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37例急性腸胃炎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齡26~68歲,中位年齡(41.5±8.7)歲。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齡25~69歲,中位年齡(41.3±8.4)歲。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阿莫西林方案治療,具體通過口服方案給藥,450mg/次,3次/日。對于觀察組,采用聯合用藥方案,阿莫西林方案與對照組完全相同,同時給予替硝唑,200mg/次,1次/日。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7d的治療。
為有效保障臨床治療效果,還應當指導患者注重合理飲食、規律作息。
1.3臨床觀察指標
本研究臨床觀察指標包含臨床療效、不良反應。臨床療效根據文獻[2]中標準,具體如下:①顯效:各項臨床癥狀均完全治愈,同時大便也完全正常;②有效:各項臨床癥狀顯著好轉,大便情況顯著改善;③無效:患者未能達到上述標準。
1.4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2.0進行統計學處理,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選擇%表示,x?檢驗。
2結果
2.1臨床療效情況
根據表1所示臨床療效,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2.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22%(惡心2例,皮疹3例,頭暈1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92%(惡心3例,皮疹2例,頭暈2例),(x?=0.093,P>0.05)。
3討論
作為急性腸胃炎臨床治療的常用藥物之一,阿莫西林對于幽門螺桿菌、需氧革蘭氏陽性菌、不產β內酰胺酶菌株等方面的抗菌活性非常高,其能夠有效抑制細菌細胞壁進行合成,以此來消滅細菌。對于急性腸胃炎患者來說,阿莫西林的吸收率非常理想,通常可以達到75%~90%左右,且藥效并不會受常規飲食影響,一般在1~2h左右即能夠達到峰值。與此同時,阿莫西林半衰期為1h~1.3h,在患者肝內代謝為24%~33%,服用6h以后,通過尿液排出45%~68%,剩余部分則主要依靠膽道。對于存在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而言,半衰期為7h。替硝唑具有良好的抗菌功能,在濃度為2~4mg/L的狀況下,替硝唑可以抑制大部分厭氧菌,全面抑制病菌DNA合成功能,基于阻斷增殖作用來消滅細菌。對于急性腸胃炎患者而言,替硝唑口服吸收效果理想,且在各個組織當中的分布濃度也較為合理,通常集中在腹部肌肉、生殖器官、腸道等,而對于脂肪、肝臟等組織來說,替硝唑則較少分布[3]。阿莫西林聯合替硝唑,可以將兩類藥物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且形成協同作用,殺菌作用得以進一步強化,從而有效鞏固臨床治療效果。除此之外,替硝唑能夠有效兼顧安全性,只有極少數病例發生消化道、眩暈等癥狀,整體效果相對較為理想。
從本研究數據來看,觀察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與上述研究內容完全相同,充分肯定了聯合用藥的臨床效果。總的來說,從急性腸胃炎近年來的臨床研究來看,學術界越來越提倡聯合用藥方案,而阿莫西林與替硝唑的聯合用藥,可以針對兩種藥物進行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臨床效果,同時又不會因為聯合用藥導致不良反應明顯增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黃飛.奧美拉唑結合替硝唑治療急性腸胃炎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08):1-4.
[2]王貴海,張越.奧美拉唑腸溶片與復方嗜酸乳桿菌片聯合用藥治療急性腸胃炎的療效評價[J].世界復合醫學,2019,5(12):171-173.
[3]黎冉冉.替硝唑與阿莫西林治療急性腸胃炎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9,30(08):980-981.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