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工作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服務于國家的發展大局,滿足社會文化需求。這既是社會主義新時代出版的歷史使命,也是編輯的責任擔當。編輯要有靈魂、有家國格局、有價值追求、有社會情懷,通過打造優質的出版作品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出版單位要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理念,推動人才數字化轉型,多渠道引進優秀人才,優化人才教育培訓體系,深化人才成長通道建設,從而構建高規格的編輯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關? 鍵? 詞】新時代;編輯;出版;人才培養
【作者單位】盧旖旎,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2.007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保障充足的精神食糧供給,首先就要廣“播種”。出版人要深刻把握出版物的思想內涵,著眼價值追求,充分發揮精神文化產品的引領作用,這既是社會主義新時代出版的歷史使命,也是編輯的責任擔當。
一、新時代編輯的使命擔當
1.編輯要有靈魂
資深出版人王明舟先生曾在談及大學出版的責任與使命時提出:沒有使命感的出版是盲目的,沒有責任擔當的出版是輕薄的,真正的出版不僅注重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有靈魂,價值追求堅定而明確。出版是重要的宣傳陣地,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出版工作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出版導向和價值取向。嚴把政治關是新時代出版的生命線,編輯要始終嚴明出版紀律和出版規矩,不斷強化政治意識,從選題源頭嚴把政治導向關和價值取向關。并正確處理好陣地、市場、導向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加強對圖書內容的把關意識,提升把關能力,將編輯工作做細做實。
2.編輯要有家國格局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出版業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編輯要緊跟主旋律,精心策劃包括主題出版選題在內的高質量圖書,積極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開展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滿足社會文化需求。編輯要將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圖書”特別是“進教材”作為首要任務,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打磨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良作品。同時,挖掘有關講好中國故事的圖書選題,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工程,服務“一帶一路”倡議。
3.編輯要有價值追求
編輯出版家葉圣陶先生認為,編輯工作是教育工作,編輯也是教育工作者。事實上,編輯的工作是不斷推出新人新作、以出版物為教育工具給廣大讀者提供閱讀服務。出版物是文化積累、傳承、傳播、交流的重要載體,編輯則借助出版物這一載體承擔文化使命、實現價值追求。編輯工作是一種文化工作,也是一種教育工作。編輯要愛國愛民,以立德樹人為己任,緊跟時代步伐,弘揚時代主旋律,精選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內容,宣傳有價值的思想,樹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責任感。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與日俱增,并朝著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不斷升級的文化需求必將引起文化供給體系及結構的變化。因此,編輯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提升政治敏銳度,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和文化服務質量,切實把高質量發展作為自己的行動自覺、工作統領的檢驗標準。
4.編輯要有社會情懷
編輯要有公益精神和社會擔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出版業充分彰顯了社會擔當。廣東科技出版社、湖北科技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等在疫情暴發后率先推出新冠肺炎防護圖書。隨后,多家出版單位高效策劃出版了實用類、紀實類、少兒類等抗疫圖書,及時滿足了大眾的閱讀需求,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貢獻了力量。例如,2020年2月5日,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應對》視頻公開課,迅速被央視網“戰疫最前線”心理平臺、學習強國等媒體轉載,該課程幫助民眾排解由疫情引發的負面情緒,增強了民眾的抗疫信心與決心;緊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疫情期間心理援助熱線的建立與實施手冊》公益電子書,促進抗疫心理熱線工作更規范、更科學、更健康,提升了社會心理服務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之際,中國出版業及時向海外輸出深受讀者好評的抗疫圖書,彰顯了中國人民與全世界人民同心同行、守望相助的責任與擔當。例如,五洲傳播出版社聯合人民衛生出版社推出英語、意大利語、日語、韓語、法語、西班牙語、波斯語共7種文字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眾防護手冊》,為海外民眾抗擊疫情提供了幫助。
二、編輯人才培養體系探索
出版工作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單位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實現出版高質量發展。基于此,出版社應高度重視編輯人才隊伍建設,構建高規格的編輯人才培養體系。
1.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理念
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內容的發現、挖掘、創新、再造均高度依賴智力資源,并依托強有力、高精尖的編輯人才隊伍,這要求編輯要具備優秀的選題策劃能力、內容挖掘能力、編校能力、新技術運用能力、宣傳推介能力等,以保障出版物的內容質量、編校質量、印裝質量和傳播質量。編輯是出版單位的第一資源,是出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出版單位要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理念,不斷提升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推動編輯人才數字化轉型
5G、人工智能、AR/ VR等新技術的涌現為出版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催生了新的出版業態、出版形態和出版生態。出版在內容生產、內容呈現、產品形態、用戶服務等方面將因新技術的融入發生顛覆性的變化。隨著不同形態媒體之間的融合和互動日漸深入,跨媒體合作發展日益普遍。這些變化對編輯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出版單位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方面,出版單位普遍缺乏數字出版人才。在大數據和數字化背景下,面對海量繁雜的信息,編輯難以提取到高質量選題,挖掘作者和選題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編輯不僅要關注讀者多元化的閱讀需求,還要關注新技術手段的應用。此外,編輯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參與圖書的營銷。另一方面,出版與科技的融合度較低,出版資源、工作流程、產品生產、讀者服務、物流倉儲、風險控制、對外合作、內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沒有完全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
編輯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是時代的必然要求。轉型必須觀念先行,編輯只有從思想上真正做好準備,行動上才能做出改變。此外,轉型更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動,只有從頂層設計謀劃數字化轉型,配套資源及時到位,才能加快轉型進程。
3.多層次引進優秀人才
為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建立包含戰略、管理、技術、營銷、資本等全要素的復合型人才體系,出版單位可以進行多種嘗試和探索。一是打破原有思路,從其他行業引進優秀人才。如引進具有國際出版背景和資本運作經驗的,視野開闊、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為傳統出版的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發揮人才在經營管理、資本運作、專業技術、營銷運營等方面的專長,為傳統出版的發展提供新思路、新舉措,打開新局面。二是提供豐厚的條件吸引行業內的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具備豐富的編輯工作經驗,擁有相對穩定的出版資源,對職業發展定位也較為清晰。三是重點招聘優秀畢業生。優秀的編輯新人具有可塑性強、學習能力強、思維活躍等優勢。通過短時間的培訓和引導,能夠為出版單位創造出較高價值。
4.優化人才教育培訓體系
教育培訓是開發和提升人才價值的有效手段,出版單位應結合當前新技術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優化人才教育培訓體系,提升編輯的政治素養和編校業務水平。
首先,加強編輯的政治理論素養培訓。在出版工作中,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價值導向、文化導向,要求編輯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具有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的能力。編輯必須持續、系統、深入地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守好意識形態主陣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杜絕錯誤思潮的傳播。因此,出版單位應與時俱進地開展政治理論培訓,組織編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中央的重要精神。如北京大學出版社依托北京大學的師資優勢,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的專家學者為編輯授課,就有關學習專題進行系列解讀和輔導。此外,在深入一線調研的基礎上,安排黨委書記、總編輯結合出版工作實際為編輯上黨課。通過有計劃的政治理論學習培訓,北京大學出版社打造了一支思想政治理論素質過硬的編輯隊伍,切實守住了意識形態主陣地。
其次,加強對編輯的業務素養培訓。一方面,出版單位可以通過內部管理制度和考核評價機制推動編輯深入市場,了解讀者需求;積極參加學術會議,了解最新的學術研究動態,結識學科領域內的潛力作者。編輯只有了解市場需求、開闊視野、不斷提升才能策劃出高質量選題。另一方面,出版單位要積極開展業務培訓。一是通過舉辦編輯業務培訓班、編輯業務交流會,邀請相關專家或業內資深人士授課,提升編輯對內容加工規范化處理能力和學術甄別能力,拓寬編輯的眼界及認知邊界,培養編輯的思維和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建立編輯導師制,通過資深編輯在實際工作的指導提升新編輯的業務水平,營造互助互幫、促進交流的良好的工作氛圍;三是采用“送出去”的方式,鼓勵編輯參加國際書展,參與本專業領域的科研活動等;四是以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為切入點,培養精通國際內容生產、國際營銷的人才隊伍體系,助力中國出版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傳播力進一步提升。
5.深化人才成長通道建設
長期以來,出版單位以傳統的行政職務晉升作為人才價值實現的主要渠道,缺乏立體性建設。出版單位的領導崗位有限,不能保證優秀的編輯人才都能走上管理崗位。因此,在編輯人才職業發展上,出版單位應進行改革創新,構建“廣、寬、精、通”的人才成長通道,以引導人才成就事業,實現人才價值。
編輯人才成長通道建設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崗位序列,拓寬人才發展空間,打通以往閉塞的人才通道,使人才既可以向本序列的高層次崗位晉升,又可以在不同崗位序列雙向或多向動態發展,既發揮了人才的價值,又有利于出版單位的管理。很多出版單位根據學科設立編輯部或分社,正如交響樂團的每個樂器組都有一個首席演奏家,出版單位可以借鑒樂團的管理模式,設置學科首席編輯、學科副首席編輯,或根據分工設置首席策劃編輯、首席文字編輯、首席營銷編輯、首席數字編輯等。這既是對人才專業能力的高度認可,也是對人才成長通道的有效拓展,而對于人才來說,其可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
成熟的人才成長通道應該是多層次、立體的。出版單位首先要建立以競聘上崗為主的選人機制,按照擇優原則選拔人才,由傳統的選人機制向動態選人機制和考核機制轉變,其次要建立與人才成長通道相匹配的薪酬制度,通過價值認同、薪酬激勵、職業發展使人才體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方卿,張新新. 推進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幾個面向[J].科技與出版,2020(5):6-13.
[3]曹世生,范軍. 融合創新:以新技術賦能出版高質量發展[J].科技與出版,2020(5):29-34.
[4]孫玥,王彥祥. 淺談教材編輯的專業素養及培養策略[J]. 科技與出版,2017(5):139-143.
[5]張秀梅,馮蕊,程煜華,等. 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編創人員能力素質模型研究[J]. 編輯學報,2014(3):28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