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甜 蔣永強
【中圖分類號】R8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2-108-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內科急診引起死亡的常見疾病之一,伴隨健康水平的提高,現代化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激烈的社會競爭,該病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重疾年輕化呈上升趨勢,青壯年AMI,癥狀典型,少有先兆,多有誘因,常伴心律失常,但預后較好。據統計,因胸痛而至焦慮及抑郁的心理狀態為多數患者共有的特性[1],在AMI患者中焦慮發生者占76.60%,抑郁發生者占70.00%,患者的負性情緒會影響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和配合度,從而影響預后[2]。而隨著醫療模式不斷轉變,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已逐漸被引入醫療及護理領域,而根據臨床的觀察驗證,對青壯年患者及家屬進行全程的心理干預可穩定病情、縮短住院時間,緩解患者經濟壓力、焦慮、抑郁和社會壓力等情況,更能有效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
1 心理變化與AMI之間的關系
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是預測AMI患者主要不良心血事件(MACE)的獨立危險因子 [3] 。焦慮、抑郁的狀態可同時激活凝血和纖溶兩個系統,而引起促凝血反應可能超過纖溶機制導致高凝狀態,加速血栓的形成,推進心血管疾病的病程。11個前瞻性研究對近期4000名心肌梗死平均12個月隨訪發現,PCI術后患者發生重型抑郁為16-20%,抑郁癥狀發生率為17-47%。問題主要是患者產生的心理壓力如擔心抗凝藥物的副作用、疾病本身的進展、支架內血栓形成、再次PCI手術、延續治療的費用、工作選擇及日常生活的影響等。
2 心理干預方式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焦慮、抑郁患者最主要的心理干預方
式為音樂治療、認知治療和社會支持治療。
2.1 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學在臨床治療上有實用性較強,作用廣泛,安全,等優點,而科學、合理使用音樂療法能控制自律神經、分泌“α-腦啡快樂素”。這種天然的感覺令人身心愉悅、忘卻痛楚,并能克服焦慮、抑郁、沮喪等等負面情緒;達到幫助患者建立樂觀自信的人格的目的,讓患者重拾信心面對疾病。
2.2 認知治療
認知治療在青壯年AMI患者焦慮、抑郁中的應用也是近幾年興起的干預措施之一。臨床上應用心理學的干預方式,糾正患者錯誤或偏差的認知,通過行為訓練,建立良好信任的心理干預,調整心態,改善患者的療效及預后 。
2.3 社會支持治療
社會支持治療主要是以家人、朋友、鄰里或組織等對患者的影響為主。在低社會支持度的患者中,多數患者伴有孤單、不被理解、苦惱無人傾訴的感受,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提高患者的支持利用度,可以緩解應激反應對個體帶來的不利影響,有效地減輕了青壯年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應,緩解緊張的精神狀態。
3 心理干預對青壯年AMI患者的影響
3.1 音樂療法對青壯年AMI的影響
有專家認為,音樂療法增加了副交感神經的活性,減慢心率、降低血壓。音樂療法可使患者全身放松,提高患者心絞痛的痛閾,興奮迷走神經從而解除冠狀動脈痙攣,改善心肌缺血。已有研究表明,聆聽優雅的音樂可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性,調節內分泌功能,減輕壓力和焦慮,起到鎮靜、舒緩的效果。
3.2 認知治療對青壯年AMI的影響
認知治療可以降低患者心絞痛的發生、發展,能使心絞痛的發生率下降到6.7%,也能改善行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合并抑郁的程度。認知治療一般會從理性情緒療法、放松訓練、健康教育三個步驟出發,糾正患者錯誤認知或偏差認知,摒除不良心理行為模式,建立正確、樂觀、健康、積極向上的認知模式和生活方式。
3.3 社會支持治療對青壯年AMI的影響
臨床上,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宣教的內容以疾病、治療、用藥、飲食、康復、生活習慣等的宣教為主。低社會支持度以低收入、低文化、低消費、低社會地位者等在弱勢群體身上居多,相反,高社會支持度可以促進患者身心健康,增加患者的依從性,療效,和患者的預后。
4 心理干預的內容
4.1 音樂療法的心理干預內容
根據患者的個人特點選擇合適的音樂,如文化背景、成長環境、不同性格、宗教信仰、職業特點、對音樂的偏好和修養等。為患者營造溫馨、溫暖、寧靜、輕松、愉快的病區環境,最重要是使患者感到舒適。避開重要治療和護理,選擇舒適的體位,時間控制在30-45min,30-50dB。維持良好的聽音環境,盡量避免外界干擾如關閉不必要的聲音如電視、廣播、電話、訊息、高聲喧嘩等。聆聽前向患者講解音樂的目的、內容,佩戴耳機,調節合適的音量。聆聽中要心無旁騖,閉目入境,隨著音樂調整呼吸并展開相關聯想等,如有不適癥狀出現,應調節音量至20-35dB、更換音樂或終止音樂。
4.2 認知治療的心理干預內容
專家認為,CHD青壯年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認知偏差導致了患者對醫務人員及家屬的過分、不合理要求。干預措施為高效的診療溝通;將專業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表達并改變患者原有的不合理認知;幫助患者養成理性思考的思維方式來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通過以上循序漸進的步驟,患者的SAS及SDS評分顯著降低。醫護人員提供的支持照顧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水平,增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同時醫護人員給予患者同情、支持,鼓勵患者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情感,在接受治療和管理疾病時更高效。
5 小結
綜上所述,對青壯年AMI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干預對是至關重要的,運用醫學和心理學知識,樂觀的語言、態度、情緒,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恐懼、抑郁的負性心理,不僅促使患者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疾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處于心理健康與軀體康復的最佳身心狀態,同時可以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降低病死率,降低復發率,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情況,并能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敏,邵芳,仲崇俊.移情護理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期望水平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6,25(5):550-553.
[2]劉曉文,陳雨明.心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住院時間及復發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16,40(4):302-305.
[3]岳慧娟,岳慧玲.心肌梗死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調查及護理對策[J].遼寧醫學雜志,2015,29(6):355-356.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20醫院心內科 65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