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紅 余建國
摘? 要: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檔案學科發展的趨勢與動力,對信息技術的認知及應用能力是檔案學研究生必備的素質。但認知不能僅限于對宏觀概念的泛泛感知,也不能過分強調對技術細節的精通,而是基于檔案學研究與創新的需求,按照一定的層次培養學生對技術原理的理解與辯證分析能力,以及對技術的作用、應用條件、實施工具的認知能力。
關鍵詞:檔案學;研究生培養;信息技術;認知能力;數據管理
Abstrac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y of archival science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trend and mo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ves discipline.The cognitive abili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of archival science. Cognition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e general perception of macro concepts, nor to the technical details. It is based on the needs of archiv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for the principles of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cognitive ability for the effect, application conditions and implementing tools of related technologies.
Keywords: Archival science;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gnitive ability; Data management
當前,各個學科均面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一體化所帶來的嚴峻挑戰,領導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已逐漸從有形物質向無形信息轉移。[1]檔案學在以學科交叉、滲透和融合為重要趨勢的現代學科發展環境中,不斷吸收其它學科的營養并通過學科的內化,演變產生新的研究領域。[2]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檔案學科發展的趨勢與動力。
檔案學教育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樹立開放性思維、共享性思維和技術化思維等理念,圍繞檔案數據的運行流程,展開教學和研究。[3]因此,對現代信息技術的認知能力是檔案學科研究生必備的基本素質。
1 檔案中的技術特性
可接受的科學就是技術上可理解的科學。[4]一門科學只有在對相關技術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發展與創新。檔案是一種社會現象,伴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產生與發展,同時也是物質現象。[5]
檔案學的研究與發展不能脫離現實的技術環境而獨立存在。檔案的形成、記錄的方式與內容、基本屬性的維護、價值的實現及應用拓展均與現實中的技術環境密切相關,甚至部分檔案研究對象本身就屬于技術范疇,如檔案保護技術、縮微復制技術、電子文件管理信息系統等。
當然,科學技術也具有社會屬性[6],技術也受到各種社會條件的制約和影響。由此可見,一定層次的現代信息技術及其原理是其理論體系的構成要素,也是檔案科學研究認識客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不熟悉研究客體所處的環境系統及其存在形態的人是難以介入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
2 認知的基本模式
2.1 認知的層次與深度。現代科學技術整體中存在著三個明顯的層次,分別是基礎層次、應用層次與開發層次;從認知的角度又可以分為四個基本層面,即設計層面、技術層面、決策層面、應用層面。[7]
檔案學研究生教育不是職業教育,不應過多地受到檔案系統現實需求的影響。[8]對信息技術認知能力并非是對相關技術原理、數理方法的精通,而是在理論層面對技術的基本原理、方法論的辯證理解,及在應用層面對應用條件、功能及可靠性的熟悉和了解,提升與本學科相關性的感知能力。
因此,對技術的認知必須基于檔案學的需要,更強調從決策層面與去理解和認知信息技術及其環境,同時從應用層面去感知技術的作用。
決策層面的認知的要求從自然辯證法的角度把握技術與檔案學研究的關系。
在應用層面,能夠針對檔案研究及管理的具體問題,深入了解相關技術手段、方法的作用、應用背景、條件及技術工具。
2.2 認知的系統性。信息技術的認知培養應該具有系統性,針對一個理論或實踐問題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
系統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元素的綜合體,[9]雖然檔案學不同研究領域對于技術認知的層次、水平及技術環境要求不同,但是二者的結合與協同必須基于系統認識的觀點,涉及到的理論體系與技術架構能夠實現系統級的協同與銜接。這也是最終實現檔案學理論突破的關鍵所在。
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簡單的、分析的、隔離的方法處理耦合緊密的事物不再適用。[10]因此,文件連續體理論的核心在于時空整體性和非間斷性,[11]對應的技術體系也需要具有系統連續性。
除了以指令模式、數字模式支持傳輸、存儲、利用等程序化的操作外,還需要支持基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知識與智能服務,這樣才能將電子文件的現行、半現行與在線歸檔形成一個連續的系統過程。
3 關鍵信息技術與知識要點
3.1 信息在計算機中的表征:與檔案基本屬性及效用相關
3.1.1 信息表征技術的基本邏輯。信息表征的計算邏輯主要有不同類型數據的二進制編碼、數據格式、數據結構、數據的存儲與表達模式、數據安全維護等,這是數字化檔案長期保存的軟件基礎。
在決策層面首先要理解用二元編碼來表征非數值型信息(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的基本機制、編碼標準的特點,及其蘊涵的方法論。
3.1.2 信息表征的物理形態。物理狀態是計算機表征信息的電氣及物理信號特征,決定了信息存儲的時間、空間的物理特征,是數字檔案長期保存的物質基礎。
在決策層面,要能夠理解數據與信號之間的辯證關系,不需要掌握物理信號的電氣原理及其物理化學性質,而是要理解不同信號的物理特征及其表達數據的方式。在應用層面需要能夠掌握不同物理信號對應的介質類型、工具及使用方法等。
3.2 數據的管理與利用模式:與檔案長期保存及利用相關
3.2.1 數據的基礎管理技術:與檔案的長期保存相關。從信息構成的角度來看,完整的檔案包括了檔案內容、背景、環境及描述信息,這些信息的特征決定了數據的類型、格式,信息之間的關系也決定了數據的系統層次與結構。數據的存儲與利用需要保證所承載信息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同時也要維護信息的完整性、關聯性及一致性。因此,檔案的長期保存的本質是數據及其關系的長期保存。
學生對數據管理的技術認知同樣應基于決策與應用層面。
在決策層面的理解,首先是基于長期保存研究的需要,能夠理解與認識表達不同信息的不同數據類型的特征及典型集合類數據的基本組織模式;其次,要理解數據模型的概念,數據模型是數據表達信息的抽象模型,基本要素為結構、操作與約束;最后是對數據管理工具數據庫的認識,數據庫是實現數據管理的主要工具,從數據模型的角度理解數據庫的基本架構。
在應用層面,要能夠認識常見數據類型及對應的存儲范圍、允許的操作、語用功能等;針對數據庫了解數據完整性約束實施的基本機制。
3.2.2 數據利用技術:與檔案的有效利用相關。檔案信息在利用上時效性要求相對不高,但對于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要求較高。利用一般基于兩種模式,一是作為憑證重現歷史,二是作為數據挖掘或分析利用。
決策層面重點要理解數據在計算機系統中數據抽取、轉換、遷移的策略與實現模式,了解基于數據需求的軟件工程方法,進一步理解數據的知識發現與利用的基本策略、思想方法。
應用層面需要了解數據查詢、視圖、游標等檢索利用技術的基本功能與應用條件,掌握建立在統計描述基礎上的典型圖表表達數據規律的可視化方法與工具。
3.3 機器學習與智慧化技術:實施電子文件全程管理的關鍵技術要素
前端控制思想與檔案學傳統的“文件生命周期”“文件連續體”理論以及現在廣受矚目的“新來源觀”“知識服務”等存在著有機的聯系。[12]
電子文件研究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通過前端管理的知識服務來支持文件連續體理論,使得電子文件的生命周期成為一個時空連續過程。
實現該目標需要理解信息技術的系統性需求。在決策層面要從系統的角度理解與認識基于指令模式與基于數據的智能模式的技術特征、實施的基本原理。在應用層面應該了解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經典算法的實施條件、功能作用等;從系統化、結構化的角度理解實施智能化、智慧化管理需要的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1]仍然,倪波.現代信息技術特征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8(05): 73-77.
[2]徐芳.我國檔案學與相關學科的關聯研究[D].山東大學,2013.
[3]卞咸杰.普通高校檔案學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檔案管理,2018(01):60-62.
[4]李三虎.對科學的技術理解——評段偉文《可接受的科學當代科學基礎的反思》[J].科學與社會,2015(03): 117-127.
[5]趙春莊.堅守與拓展:中國檔案學研究邊界探析[J].檔案管理,2020(04):38-42.
[6]常立農.技術哲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14-15.
[7]洪松林,莊映輝,李堃.數據挖掘與工程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6.
[8]陳忠海,婁晶晶.2008年~2012年我國高校檔案學研究生發表論文統計分析[J].檔案管理,2013(03):61-63.
[9]苗東升.系統科學精要(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0.
[10]龐小寧.科學技術哲學概論[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46.
[11]肖秋會.電子文件長期保存: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7.
[12]汪子璇,王芹.國內文件歸檔制度研究述評及啟示[J].檔案管理,2020(05):43-46.
(作者單位:劉雙紅,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檔案館;余建國,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智能工程學院? 來稿日期: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