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文 王會文 尹思琪


摘要:幽門螺桿菌自發現以來,人們就對其開展了深入和廣泛的研究,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上消化道疾病的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總結了關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上消化道疾病關系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了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癌等。研究結果發現積極抗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可以改善上消化疾病的臨床癥狀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文就幽門螺桿菌致病性特點及其與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之間的潛在關系進行了闡述,通過本文的闡述,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上消化道相關疾病的治療策略提供了參考,并為后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上消化道疾病;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33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2-170-02
幽門螺桿菌屬于為一種多鞭毛 、單極 、螺旋形彎曲且末端純圓的細菌,通常長在2.5?4.0 p m ,寬在0.5?1.0 p m ,H.pylori在胃黏膜的上皮細胞表面可呈弧形或螺旋形,與上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上消化道的常見疾病,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H.pylori感染密切相關,包括胃癌[16]。研究結果發現積極抗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可以改善上消化疾病的臨床癥狀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正常情況下,胃粘膜能有效防止胃液對胃壁的損害,但當幽門螺旋桿菌在胃粘膜寄居后,會破壞胃粘膜的屏障功能,引起胃壁結構和功能的異常,而導致了一些上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如上消化道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癌等)[17]。
1.幽門螺桿菌的相關特征
1994年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ARC)把H.pylori列為Ⅰ類致癌原[5] 。我國屬于H.pylori 高感染國家,然而它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通常來說,H.pylori感染越嚴重,其炎癥反應和上消化道上皮細胞受損越嚴重。江堤,廖素環等人通過采用免疫印跡法檢測確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血清中H.pylori抗體分型,其中包括細胞毒素相關蛋白A( CagA)、空泡毒素相關蛋白A( VacA)、尿素酶A(UreA)、尿素酶 B( UreB)。證明了CagA(+)和VacA(+)株感染率隨著胃粘膜病變的加重有著上升的趨勢[4][7]。目前H.pylori的檢測方法分侵入性診斷方法和非侵入性診斷方法,侵入性的檢測方法以胃鏡下快速尿素酶檢測為代表,非侵入性檢測方法以14C呼氣試驗為代表[19][20]。
2.幽門螺桿菌與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上消化道的常見疾病,由多種致病因子作用下,粘膜發生炎癥和壞死性反應,可深入粘膜肌層,潰瘍病變的形成,其中以胃十二指腸最常見[9] [11]。大量臨床研究已經證實,消化性潰瘍患者的H.pylori檢測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根除H.pylori后潰瘍復發率明顯下降,以十二指腸潰瘍最明顯[10][12]。在中國,健康人H.PYLORI的感染率超過25%,其中55%與使用NASID有關,23%的潰瘍有H.pylori感染[9]。嚴利桃,陳旭平等人證明了老年消化性潰瘍(PUA)以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和不典型上腹痛為主要表現,而非PUA的主要癥狀為典型的規律性腹痛和消化道出血[9]。目前臨床上公認的治療方法是1種抑酸劑+2種抗生素,常用的方案是奧美拉唑、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聯合使用。周帆發現法莫替丁、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聯合使用方案與奧美拉唑、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聯合使用方案相比,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18]。
3幽門螺桿菌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 常見的消化科疾病 ,我國人群發率約為 19%,約占消化門診的 52.85%[13]。而其發病產生的原因目前還不是很清楚。H.pylori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癥狀可能與H.pylori與機體產生的炎癥反應,造成了平滑肌舒縮功能紊亂相關,此外,H.pylori還能產生二氧化碳和氮,一起了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發生[15]。研究還發現高致病性的H.pylori與婦女妊娠期消化不良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臨床上應先根除H.pylori,再妊娠,可以作為孕前篩查的條件[14]。
4幽門螺桿菌與胃癌
由于胃癌是一種惡性腫瘤中高發病率和高病死率,因此針對胃癌的研究已經屢見不鮮,H.pylori是一類致癌原[5].研究發現H.pylori基因多態性與其密切相關,胞毒素相關蛋白A( CagA) 基因陽性,可以結合和解除SH.PYLORI-2及其他細胞內信號分子酪氨酸磷酸化,產生解除對細胞生長和運動的管制信號,破壞細胞與細胞的連接,破壞正常的上皮結構,導致癌癥的發生[3]。空泡毒素(VacA)基因的3個序列(s區、m區和i區)多樣性區域和空泡活動密切相關,研究發現i區與s區和m區相互作用,是VacA毒性的決定因素[8]。根除H.pylori能夠消除胃粘膜慢性炎癥,使粘膜萎縮減慢或得到逆轉的同時,還能改變胃粘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凋亡之間的失衡,進一步防止DNA損傷,,從而有效預防胃癌的發生風險[6]。
5結語
H.PYLORI感染與上消化道疾病的關系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深入了解H.PYLORI感染在上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的作用和發病機制[2]。由于根除H.PYLORI治療可顯著改善癥狀并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因此H.PYLORI根除方法已得到廣泛研究。但現有的治療方法仍不能滿足臨床使用要求,而新療法需要額外的研究和系統評估。所以未來的研究將側重于長期監測H.PYLORI消除的有效性、預防H.PYLORI感染的復發,以及開發低效力抗H.PYLORI藥物。
參考文獻
[1]崔亞利,陳永傳,楊延敏.602例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檢測結果分析[J].海南醫學,2016,27(14):2392-2393.
[2]徐小松.淺析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上消化道疾病的相關性[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19):43-44.
[3]Bentires‐Alj M,Paez JG,David FS et al.Activating mutations of the Noonan syndrome‐associated SH.PYLORI2/PTPN11 gene in human solid tumors and adult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J].Cancer Res,2004 ,64:8816–8820.
[4]錢冬梅,馬榮,常曉紅.血清幽門螺桿菌分型測定在幽門螺桿菌相關性上消化道疾病中的價值[J].兵團醫學,2018,108(03):57-58.
[5]范聰聰,王麗波,江海洋,等.長春地區幽門螺桿菌cagA基因及EPIYA基序多態性分析[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17,37(06):431-437.
[6]王裕宣.上消化道出血嚴重程度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胃癌前疾病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癌癥雜志,2016,37(10):2779-2781.
[7]江堤,廖素環,鄧惠釗,等.幽門螺桿菌抗體分型在診治上消化道疾病中的意義[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8,20(03):33-36.
[8]Atherton JC,Cao P,Peek RM Jr,et al.Mosaicism in vacuolating cytotoxin alleles of Helicobacter pylori.Association of specific vac A types with cytotoxin production and peptic ulceration[J].J Biol Chem,1995,270(30),17771–17777.
[9]嚴利桃,陳旭平,陳霞,等.98例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與病理特征分析[J].世界中醫藥,2017,12(S1):345.
[10]秦耿,王慧芬,白如雪,等.消化性潰瘍臨床病理特征及其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J].中國醫藥,2017,12(10):1549-1551.
[11]王坤.探討幽門螺桿菌與消化性潰瘍的關系[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4):39-40.
[12]張秋瑩,謝明水,謝九紅,等.消化性潰瘍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分析[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6,22(s2):20-21.
[13]葉天利.功能性消化不良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關系研究[J].黑龍江醫學,2016,40(2):117-118.
[14]饒贊春,吳繼雄.消化不良妊娠婦女中幽門螺桿菌的表達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21(4):609-611.
[15]尹慶娜.探討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臨床分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8):108-109.
[16]趙靜,李建義,李秋莉.體檢者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上消化道疾病的關系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7):2349-2350.
[17]周海娟.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現狀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1):139-141.
[18]周帆.幽門螺桿菌感染并發胃潰瘍的臨床治療效果研究.人人健康,2020,573(1):282.
[19]王雪,李異玲.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斷方法的研究進展.醫學綜述,2020,26(5):955-959.
[20]廖遠泉,王玲玲,郭喜,段玉方.幽門螺桿菌生物學特征及其感染的實驗室檢測.中華臨床實驗室管理電志,2020,8(2):71-77.
安徽理工大學附屬奉賢區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