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二十個字,一句一景、一詞一景,有全景、近景,詳略得當,動靜結合,重點突出。可以說,這是杜甫精心拍攝、剪輯的一條小視頻,用文字為一千二百多年前那個春天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春回大地,人回舊居,燕回老家。生活再苦,總隱藏著一些可以涌出甘泉的驚喜,等著我們去發掘或偶遇。一千個人的眼里,春天有一千副面孔,那么杜甫眼中的浣花溪之春是什么樣的呢?
春天,屬于所有人和動植物。最顯著的特征是,太陽露面的時間越來越長,再也不愿躲在厚厚的云層里。因此天氣日漸溫暖,人們稱之為“遲日”。萬物沐浴于春光之中,欣欣向榮,遠處的西嶺雪山似乎更潔白,近處的松柏等樹木的綠色不再濃得沉悶,片片嫩綠夾雜其間,而浣花溪的流水愈發清澈,小魚游得歡快。面對一幅徐徐展開的明麗畫卷,詩人為第一組鏡頭寫的腳本是“遲日江山麗”。江山既指眼見的江水、山嶺,也統指天地之間。“麗”字承上啟下,自然引出第二組鏡頭:“春風花草香”。花草蘇醒,百花競放有芬芳,綠草如茵有清香,春風將其送入游人的鼻孔,美麗的景色不僅能觀賞,還能聞哩。
前兩句詩屬于全景,接下來的兩句是近景特寫。率先出場的主角是燕子。時而沖上云霄,時而滑過水面,微風吹斜了雙翅,剪刀般的尾巴裁出細細的柳葉,嘰嘰喳喳的歌聲是春天的旋律,游客的耳朵也沒閑著。精靈們從田里銜起一塊塊軟泥巴,飛回屋檐下修補舊巢或另筑新巢。“泥融”是陽春的功勞,春水活、春泥融嘛。春天溫柔地接待遠歸的燕子,提供建筑材料;同時包容困頓的游子,呈現一片景致。鏡頭一轉,由動轉靜,春色燦爛沙灘暖,一對對鴛鴦臥在溪邊的沙地上,做日光浴、打瞌睡,閑適愜意。作為觀眾的杜甫表示“實名羨慕”啊。
這首詩與另一首合稱為《絕句二首》。大家知道,“絕句”是一種體裁,有五言、七言之分。也就是說,作者沒有為這組詩取名,相當于發布了一條缺少文案介紹的小視頻。你仔細品,對仗工整、用詞精準,情景交融、意境悠遠,無名字的詩大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