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應丹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2-188-01
患者,男,2+小時,因“面色青紫、呻吟2+小時”入院,胎齡38+5周,外院剖宮產出生,Apgar評分1分鐘8分,5分鐘8分,出生體重2850g。生后有面色青紫,呻吟,予吸氧處理,SPO2維持在90%以上,脫氧后SPO2下降至60%。體查: R75次/分SPO2 68%,呻吟,吐沫,口周發紺,呼吸急促,可見三凹征及鼻扇,雙肺呼吸音稍低,可聞及少量粗中濕啰音。胸片示:雙肺彌漫斑點狀、小斑片狀密度增高影,閱片考慮肺透眀膜病III級。入院診斷:1.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2.新生兒肺炎。入院后予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生后6小時內予牛肺磷脂280mg氣管內給藥補充肺表面活性物質。生后第12小時經皮氧飽和度不能維持,右上肢波動在84%-89%,下肢經皮氧飽和度比右上肢低5%-7%左右,復查血氣分析:PH 7.38,PCO2 33mmHg,PO2 42mmHg,LAC 3.0mmol/l,ABE -5.6mmol/L,HCO3- 19.5mmol/l,提示低氧血癥,復查胸片示:與前片比較,現片示雙肺紋理增多、紊亂、模糊,雙肺彌漫斑點狀、小斑片狀密度增高影較前吸收,臨床診斷肺動脈高壓,予調整呼吸機為(HFOV,Amp 25cmH2O,P均壓 10cmH2O,FiO2 100%,HF 10赫茲),并加用西地那非鼻飼降低肺動脈高壓,患兒經皮氧飽和度維持在88%-92%,予調整為俯臥位通氣處理后約10分鐘患兒經皮氧飽和上升至95%-98%,之后繼續給予俯臥位通氣方案(間隔1-2小時根據患兒平臥位氧飽和度維持情況更換為俯臥位通氣,每次持續1-2小時),監測在相同呼吸機參數下俯臥通氣時經皮氧飽和度比平臥位通氣時高5%-8%,俯臥位下潮氣量增加20%-30%,動脈血氧分壓及氧合指數明顯改善,呼吸情況明顯好轉,根據血氣逐漸下調呼吸機參數,生后72小時患兒呼吸機模式調整為SIMV模式,參數:PiP 22cmH2O、PEEP 5cmH2O、FiO2 45%、RR40次/分,患兒生后第6天在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SIMV,PiP 18mH2O,PEEP 5cmH2O,FiO2 30%,RR35次/分,Ti 0.45s)下經皮氧飽和度波動在90%-96%之間,無呼吸困難,予停呼吸機,改為混合吸氧(FiO2 30%)經皮氧飽和度維持可,復查血氣分析正常,順利下機。
討論
俯臥位通氣(PPV)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性通氣策略,指在行機械通氣時,將患兒置于俯臥位式體位,以增加患兒背側的肺泡膨脹,從而更好的改善患兒氧合狀態。從解剖學以及生理學的角度看大部分的肺組織位于胸腔的背側,仰臥位時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心臟將下面的肺垂直向背側胸壁壓迫,使背側的肺組織的通氣及血流都受影響,以左肺更為明顯,俯臥位通氣時減輕心臟對背部肺的壓迫,使背部尾端肺的通氣量降低;同時腹腔臟器重量向腹側或尾端移動,可減少對胸腔及背側肺的壓力,從而改善雙肺后部的通氣。早在1974年,俯臥位通氣就開始被用于成人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研究結果顯示俯臥位通氣可以改善患者動脈血氧飽和度、動脈血壓分壓及氧合指數等生理指標。多項研究顯示,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采用俯臥位通氣,肺內通氣改善,潮氣量增加,氣體在肺內的分流也顯著減少,可以降低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發生和新生兒死亡率。本例患兒采用俯臥位通氣(患兒頭偏向一側,四肢輕度屈曲,在翻身過程中確保氣管導管的固定及其他管道的通暢)后,動脈血氧飽和度、動脈血壓分壓、潮氣量及氧合指數明顯改善,呼吸機輔助通氣5天后成功下機,未發生氣胸、顱內出血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證明俯臥位通氣對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是安全有效的。
盤州市人民醫院?貴州盤州?56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