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灝
“我的教育追求就是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陶西平
“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是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張。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成尚榮研究員曾撰文指出,這一核心主張從萌芽到形成,到發展,再到結出豐碩的果實,直到先生走的最后一刻,念茲在茲。這一核心思想建構了陶西平教育思想的體系,也是陶西平教育思想的魂與魄。
當前,以整體優化的思想推動基礎教育領域的各項改革,尤其是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教育全過程,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落實到教育全過程,是提升學校教育水平的迫切任務,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核心任務。
為此,于2020年11月召開的北京市教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與第七屆全國中小學校長論壇均將主題確立為“立德樹人,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
本期,我們選取部分基礎教育界著名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圍繞“立德樹人,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這一主題,探討新時代基礎教育如何整體優化教育過程,以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研究、傳承陶西平先生“整體優化”的教育思想
2020年是北京市教育學會成立40周年。40年來,學會始終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聚焦服務黨和國家決策、服務一線教師和學校發展、服務會員專業成長的初心和使命,堅持政治建會、服務立會、學術興會。而曾經擔任過北京市教育學會第四屆、第五屆理事會會長的陶西平先生,不僅為學會的發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為學會的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北京市教育學會會長羅潔表示,“陶西平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追求‘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雖然先生已經遠去,但他的教育思想、精神品格是留給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寶貴財富,永遠值得我們珍惜、研究、學習和踐行。”
對此,羅潔會長在北京市教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上指出,為了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改革系列文件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我們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聚焦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從國家戰略、理論思考、實踐探索等不同層面,研究陶西平先生“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的教育思想,以把握適應教育現代化對教育教學、教師隊伍、課程改革等方面的新變化、新要求,我們更要以擔當的精神、嚴謹的態度,進行學術交流、凝聚教育情感,形成教育合力,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陶西平先生是歷史的親歷者,也是改革的先行者。“我們的研究要完整、系統地提煉和闡述一位我國當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要基于先生豐富的教育實踐經歷和教育思想表達,立足中國國情和教育問題,反映或者揭示根植于中國本土情境中的教育元素。因為先生總是能夠緊緊抓住我國教育的各種熱點和難點問題,指向解決問題的根本,著眼教育發展的未來。一方面,全面系統梳理陶西平教育思想,并將其結構化、專題化;另一方面,要將陶西平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相結合,探討其思想的實踐價值和意義。”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方中雄表示,“要系統梳理陶西平教育思想的產生、發展、核心內容,以及對歷史的影響、對當代的啟示,力求從整體上呈現陶西平教育思想的形成脈絡、內容構成、邏輯結構、核心思想、思維特征、重要觀點和理論貢獻等內容。希望把他的教育理念、教育探索、教育實踐等方面體現出來的珍貴教育思想挖掘和留存下來,并傳承下去。”
陶西平先生是從學校走出來的,曾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擔任過教師、校長。先生親身經歷了一所學校建設以及管理改革的過程,那份情懷、那段經歷讓先生始終把關切的目光投向學校。為此,要研究陶西平教育思想,就要從先生在學校期間的教育管理工作上追根溯源。
北京十二中聯合總校校長李有毅指出,陶西平先生在北京十二中擔任校長時的教育整體改革是一個重要的切面,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反映:
第一,以整體優化思想,大力推進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建立起校長負責制、教職工代表大會制、教職工聘任制三位一體的學校內部管理制度,推行領導體制、管理體制和分配體制相協調的學校管理改革,為后來眾多學校的改革實踐提供了范例。創辦全國第一所校辦工廠,為學校辦學、教師福利等提供重要經濟保障。
第二,力求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陶西平先生始終認為:“人永遠是目的——這是全部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任何情況下,始終要把人作為目的而非手段。”基于此理念,先生提出了實現教學過程整體優化的主張,把教學過程的重點放在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開發,發揮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加強課外教育以及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這四個課題上。北京十二中成為首批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承辦學校,建立中學心理教研室,在全國率先開設形體課、心理課和綜合實驗課……金帆民樂團是先生育人過程整體優化理念的典型案例之一,回望民樂團3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先生對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見解獨到而高遠,這與當前《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所賦予的美育內涵不謀而合。
認識“整體優化”的本質內涵
談到對教育過程整體優化的理解,首先要清晰地認識整體優化的本質內涵。對此,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沈杰指出,整體是指一個由有內在關系的部分所組成的體系對象,優化則是持續變好,整體優化就是以整體為主,局部服從整體,使事物整體全面持續變好。要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就是要使教育過程各環節、各領域協調發展,并始終處在持續向好的過程之中。
要把握好整體優化的五個要點。一是整體不是部分之和:整體不是部分的機械相加,教育這個整體,絕不是德智體美勞的簡單組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部分之間相互連接:整體中的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整體,“五育”不僅要全面發展,更要讓“五育”融合發展。三是在整體中理解部分: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如果將部分從系統整體中割離出來,它將失去部分所起的作用。四是局部好未必整體好:只顧“金山銀山”而忽視“綠水青山”,片面發展的代價是沉重的,教育亦是如此,如果片面追求分數是不利于學生成長的。五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從部分到整體,從無序到有序再到整體優化的過程,說明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這恰好是整體優化的追求,這個要點告訴我們,分析系統不能只分析部分,還要分析他們的連接和連接指向的目標。研究整體的目的在于調整結構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使整體達到優化目標。
此外,要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第一要明確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是什么,教育管理的構成要素是什么,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是什么。第二要明白教育過程不是各要素的簡單組合,而是在組合時的科學、合理、融通和升華的過程。第三要明確教育過程整體優化的目標是為了實現人才培養效益最大化,培養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人為目標。第四要明確教育過程優化針對不同內容,其優化的方式和路徑是不完全一樣的,但必須要實現整體協同與同頻共振。第五要明確教育過程整體優化必須要從制度入手,做好頂層設計,減少或避免不同階段教育的脫節現象,構建起教育過程整體優化的工作體制機制,以及相應的人財物保障,逐步提升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我們培養的人才終究要融入社會,為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而發揮重要作用。教育革命是整個社會的需要,現在以知識和技能為本位的教育,正轉向以能力和素養為本位的教育,通過教育的整體優化來促進人才的培養,培養適應社會變革所需的時代新人。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在基礎教育領域出臺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始終貫穿了立德樹人這一主題主線。圍繞立德樹人,基礎教育階段的各級各類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受教育觀、人才觀、評價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立德樹人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不少困難,功利化、碎片化的問題尤為突出。
對此,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朱之文指出,要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確立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教育觀,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最為重要的是加強立德樹人工作統籌,整體優化育人過程,形成育人合力,促進每一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加強立德樹人統籌,整體優化育人工程,既是一個理論課題,同時也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不僅要加強在國家政策層面作出科學的頂層設計,還需要各地各校在實踐層面堅持不懈地探索,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加強五育統籌。德智體美勞分別對應了學生相應的身心發展需求,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關系。在育人實踐中,絕不能對立起來,尤其要從評價制度入手,扭轉片面強調智育的傾向,讓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真正有效開展起來。
二是要加強學段統籌。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征,合理確定教育目標,科學設計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有機銜接、循序漸進、不斷深入。
三是要加強課程統籌。處理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關系,在落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大力開發高質量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探索更加靈活多樣的課程實施方式,豐富學生的課程選擇。要更加重視活動課程、隱性課程,在實踐中育人,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施加影響。
四是要加強校內外統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都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各有特點、各有側重、各有所長,要加強溝通、相互促進,避免相互掣肘。尤其要重視家風教育,將立德樹人工作深入到家庭,發揮好家庭的育人功能。
五是要加強資源統籌。學校的經費投入、校園建設、資源配置、文化打造,都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核心,著眼于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探索實踐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
立德樹人是“立育人之德”與“樹有德之人”的有機統一。立德樹人必須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必須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之中。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寶文指出,立德樹人需要各方力量的全面配合與協同推進,需要全體、全員、全程、全時空、全方位、全覆蓋系統性推進。
近年來,在國家戰略的持續推進下,各級政府、學校在積極貫徹立德樹人的主旨、思想、要求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寶貴經驗,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學校案例。雖然,我們深知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卻也對在教育過程中如何落實立德樹人、如何有效地實現立德樹人存在一些困惑。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顯然是一個很有針對性的抓手。通過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實現學校教育形式、內容和管理的整體性,以及實現家校合作、社會協同育人的整體推進。
張寶文指出,第一,要堅持以學校為立德樹人的主要場域,整合教育形式,探索課堂、管理、文化、環境有機結合的育人形式;整合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內容;創新學校管理方式,強化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整體規劃;樹立問題意識、目標意識,研究、出臺實施細則,讓立德樹人工作落到實處。第二,重視家庭教育的育人作用,建立家校聯合機制,創新家校合作活動,統籌家校的育人資源,實現家校育人的整合。第三,立德樹人離不開社會各部門的積極參與。積極宣傳,樹立社會共育意識;搭建平臺,為社會共育提供必要的資源、場所支持;擴展途徑,形成正確的社會環境。
“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是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本體論。”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成尚榮研究員指出,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是基于人的整體發展的必然要求。人的整體性要求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整體優化教育的過程亦是整體優化人的發展過程。那么,立德樹人下的整體優化如何實施呢?成尚榮研究員表示,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目的是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下的整體優化,目的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是為立德樹人提供一種策略,是立德樹人的途徑、方式和機制。整體優化是立德樹人的一種途徑和方式,整體優化是立德樹人的一種機制,用整體優化支撐立德樹人,因此整體優化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更有過程感、更有優化感,更有高質量的發展。反之,立德樹人要照耀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整體優化應該有方向感,整體優化應該有價值追求,方向感和價值追求就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讓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為學校辦學提供了一種思路,也為基礎教育發展提出了一個方向。沈杰校長表示,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文化底蘊深厚、育人特色鮮明的百年學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學校始終走在教育改革發展的前沿,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積極探索新時代人才培養路徑。我們倡導做新時期的“成達教育”,著力完善優化成達教育體系,不斷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成達教育”的本質就是將“人”的培養放在核心位置,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致力于培養健康陽光、自信堅毅、正志篤行、成德達才、家國擔當、胸懷天下的創新人才。“成達教育”不浮躁、不盲從、不功利,追求高品位、高質量、高素質,讓每個孩子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發展、自主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辦學實踐過程中,首都師大附中不斷進行整體優化,倡導做新時期的“成達教育”體系六維度由立校之本的策略維度、治校之道的建設維度、強校之基的教師維度、育人之根的學生維度、興校之源的課程維度、教學之要的課堂維度構成。
沈杰指出,教育體系優化的過程與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過程始終是緊密結合的,自身教育體系的成熟優化與集團化辦學成功兩者之間呈現出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教育現狀下,集團化辦學能夠解決民眾對優質教育需求不斷增長與優質教育資源稀缺這一矛盾,是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創新方式,在快速提升區域辦學水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此,首都師大附中從2008年開啟了集團化辦學之路的探索,通過在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區域開辦分校、承辦弱校,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范圍。目前,形成了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學段,以總校為核心,輻射門頭溝、海淀、大興、昌平、通州、房山、朝陽的7區11校的教育集團發展格局,各成員校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受益學生群體也不斷擴大。
沈杰強調:“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是教育的必有之義,教育應當緊緊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動力變革、模式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四大戰略變革進一步創造教育新價值,不斷推進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中國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早日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
編輯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