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遜 王春玲 王本喆
融合教學是以學生認知為基礎,打破學科之間的割裂狀態,將學科知識整合,實現學習內容綜合化的教學實踐活動。它力圖將語文、歷史、物理、數學等不同學科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在強化學生對主題內容理解的同時,幫助學生獲得整體、全面的知識,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融合教學與課程改革理念“從學生單一知識、技能的培養轉向綜合素質培養,從單學科教學轉向跨學科教學”的要求不謀而合。以下是我們以《公道杯》為例,進行語文、物理兩個學科融合教學的課堂實踐及思考。
融合教學打破單學科單思維壁壘
《公道杯》是一節以中國傳統器物——公道杯為載體的語文、物理學科融合教學課。在這節課上,語文老師先讓學生閱讀一篇大致說明公道杯的構造、原理、現象的文章,然后指導學生畫出公道杯設計草圖。物理老師再指導學生動手制作簡易公道杯,引出相關的物理現象與原理。這樣,語文閱讀為物理知識提供了文字理解的支撐,豐富了故事性,增添了人文色彩;而物理實驗演示以及公式的嚴謹推導,又增強了學生對文字背后包含的原理的理解,既打破了單學科、單思維的壁壘,又實現了“1+1>2”的效果。
融合教學供給內容與方式的課堂實踐
融合教學的實質是從改變教育供給側的角度,圍繞教育資源、提供主體和方式進行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
一是設置豐富多樣的教學環節。融合教學讓教學環節更加豐富,在語文閱讀理解、繪畫草圖環節,我們采取了知識競賽的形式;在物理動手制作公道杯和實驗環節,我們采取了小組合作的形式。物理實驗為學生揭開了虹吸現象的真面目,語文閱讀帶給學生做人做事的啟示。最后以編寫公益廣告做結尾。整個課堂設計充實緊湊、環環相扣,學生在完成一個半小時的學習后仍意猶未盡,這顯然是單一學科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
二是多位教師通力合作。《公道杯》采取的是兩位教師同臺穿插上課的形式。備課時,兩位教師彼此尊重各自學科需求,研討教學方法。上課時,互相協助,比如,語文老師講課時,物理老師板書;物理老師做實驗時,語文老師幫助拿器材。當面對學生問題時,兩位老師共同啟發、引導,學生們也都興趣十足。這樣的備課效率以及課堂呈現的效果,都是“單師”課堂無法相比的。
三是選擇一個兼具多重作用的素材。選擇公道杯作為素材,正因其兼具傳達人文情懷和傳遞科學知識的雙重作用。學生通過文本閱讀、圖紙設計、動手制作、試驗求證、邏輯推理、反思提升、創造描寫等一系列過程,全方位了解了公道杯的外形、原理,體會到大國工匠的匠心獨具。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對公道杯的細致剖析,以及對原文中鏈接故事的仔細研讀,感悟“做人要謙虛”“凡事要適度”等為人處事方式,對中華民族產生認同感。最后,通過編寫關于公道杯的公益廣告,鍛煉學生們的創作能力。整個過程既有科學素養的熏陶,又有人文意識的滲透,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四是運用多媒體等科技手段助力融合教學。上課前,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向學生發布北京電視臺“欹器公益廣告”的視頻,為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公益廣告情境創作打下了基礎。上課中,教師們采用了智慧課堂IRS功能和直播功能,打破時空局限,通過屏幕讓學生都能實時共享實驗過程和分享別人的成果。豐富的多媒體科技手段,為融合課堂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融合教學需要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常被用來描述公共交通末梢的微循環問題,引申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且關鍵性的步驟”。關于學科融合教學,我們認為還有以下幾個“最后一公里”需要突破:
一是觀念上的“最后一公里”。
傳統學科教學的慣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師的教學觀念。例如,在一節融合課上,哪個學科唱主角?唱配角的學科教師會不會認為自己吃虧?不同學科融合的標準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其實就是觀念上的“最后一公里”。唯有在觀念上突破它,學科融合教學才能向更深層次發展。
二是課程總體規劃上的“最后一公里”。
融合教學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融合在一堂課中進行教學,因此對教師、學生、教學本身都提出了綜合性的要求。從實踐看,融合教學做到淺層次容易,做到深層次卻難。由于深層課程融合涉及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各個方面,因此,只有打通課程整體規劃的“最后一公里”,融合教學才具有可持續性,從而走向深層的課程融合。比如,可以探索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學科,融入到系列課程整體設計中去,創建新的課程內容和結構。針對各學科課程存在的某些割裂問題,通過多種學科的知識互動進行修補。在這方面,STEAM課程的整體規劃和實施是個典范。
三是教師需求上的“最后一公里”。
《公道杯》的課堂采用的是雙師課堂。但是不是多少門學科融合就安排多少位教師上課呢?顯然不是。因為,過多的教師切換勢必降低課堂的效率。因此,在整合課程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儲備具備特殊能力的教師。這一類教師應當是綜合型教師,具備多學科的專業素養,能夠在不同領域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這可能也是融合課程最難攻克的“最后一公里”。
總體來看,學科融合教學目前還處于探索的起始階段,但融合教學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探索融合教學不僅是全面育人的需要,也是課程改革和課堂創新的需要,只有“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兩方面共同發力,才能推進融合教學更快發展。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