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為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校開展了“自學、自練、自教、精講的課堂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力的實踐研究”。以學案的編寫為例,學校開展精細化編寫學案的研究,要求教師在編寫學案時,體現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體現教師對學習規律的認識、對學科內容的整合和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第一,提煉核心問題,引領學生自學。明確每個學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將其細化成“可解問題”和“待解問題”,從學案的設計上引領學生分析材料解決“待解問題”,使學案能起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功效。例如,在《平行線的性質》一課的學案中,教師設計了7個問題,引導學生研究平行線的性質:在下圖所給的兩條平行線AB、CD上,任意畫一條截線EF;任意找出一對同位角;測量它們的角度;你能發現什么關系;換一條截線再試試,還能發現相同的結論嗎;用文字語言寫出你得到的結論;用幾何語言表達。這幾個核心問題引領學生層層深入,在探究中逐漸發現平行線的性質。
第二,進行知識整理,引導學生形成知識體系。以學案為載體,讓學生學會將教材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整理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例如,在《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一課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知識整理活動:思考問題——遠古居民為什么要群居生活,什么是氏族;自己小組的困惑是什么;拓展延伸——遠古居民的社會組織由北京人的原始人群到山頂洞人的氏族,這一變化說明了什么;系統總結——試著用思維導圖總結本節知識點。經過這些知識點的整理,學生對本節課要掌握的知識就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第三,自主閱讀,深化學生思維能力。仍以《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一課為例,教師設計了這樣的閱讀任務——閱讀教材,在課本上標出知識點并回答下列問題: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誰、生活在什么地方;怎樣證明他們是人類而不是類人猿;推算一下我國境內的人類活動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了。通過自主探究,引導學生思維逐步走向深入。
第四,課后鞏固練習,發散學生思維。在整理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鞏固練習。如在《桃花源記》一課中,教師這樣設計反饋學案:再讀課文,想一想文章為什么寫人們再去尋找桃花源、結果怎樣;桃花源真的存在嗎,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經過科學精細設計的學案,讓學生能進行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轉化,通過自學從學習材料中獲取新知識,挖掘新信息,并運用這些新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推行‘自學、自練、自教、精講的課堂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力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DBB15108)研究成果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