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道
[摘要]陶西平先生的一生,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幼兒教育、教育規劃、教育立法、教育決策咨詢、國際教育以及教育科學等領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貢獻,成為我們認識當代教育家的風范與境界、追求教育創新發展的光輝典范。本文回顧梳理了陶西平先生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的貢獻,并窺探其身上彰顯的教育家特質,以此緬懷陶西平先生。
[關鍵詞]陶西平;可持續發展教育;教育家
[中圖分類號]G521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有影響的教育家之一陶西平先生不幸于2020年5月19日去世。噩耗傳來,北京各類教育機構乃至全國教育界的痛悼之聲不絕于耳,大家都以各自的方式表達由衷的哀思和緬懷。陶西平先生(以下簡稱“陶老”)在其60余年的輝煌教育生涯中,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幼兒教育、教育規劃、教育立法、教育決策咨詢、國際教育以及教育科學等領域的發展規劃、實踐創新、制度建設、能力建設與學術創新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貢獻,成為我們認識當代教育家的風范與境界、追求教育創新發展的光輝典范。因此,回顧陶老的教育人生并從中領略其作為教育家的境界、方法與人格力量,對于我們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本人因工作關系在過去近20年間有幸在很多場合聆聽陶老的主旨演講,隨他參與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學習他的教育思想,并有很多機會近距離感受他的非凡學習能力,前瞻、務實又極富創造力的思維方式,超強的知識建構能力以及極具感染力的人格特質。在此,我謹以親身參與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實踐過程為例,緬懷陶老為指導和推動這項教育創新所作出的非凡努力和卓越貢獻,并分享我親身感受到的陶老作為一代創新型教育家的特質。
1.確定教育創新的價值定位
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創新實踐與研究源于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史根東博士于1998年發起并在一批中小學實施的“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以下簡稱“EPD”)課題。2002年初,陶老首次參加“EPD”業務活動,就十分敏銳地判明這項探索的巨大價值。他指出,可持續發展思想正在成為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并且應當成為新一代公民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為此,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有必要成為推動素質教育的一項迫切任務。他殷切地勉勵課題組同志:“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影響廣泛的事業,可能影響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彼€指出,“EPD”項目實質上是一項實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有效實驗。陶老的講話言簡意賅、高屋建瓴,揭示了這項革新的深遠意義與發展愿景,讓課題組全體同志備受鼓舞。①
陶老不僅是一位具有高度洞察力的教育領導,他還在深入研究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梳理了由“環境人口”等與人類發展攸關的問題到“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發展趨勢,最終確立“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即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以下簡稱“ESD”)這樣一個極具前瞻價值的教育發展視角,進而彰顯教育在推動未來公民素養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關系。陶老鄭重指出:“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新世紀全球的教育目標。從可持續發展教育到‘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教育有了新的功能定位。在某種意義上,教育又開始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②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當時我與史根東博士學習之后深切感到,陶老實際上是積極回應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所倡導的“科學發展觀”,創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借助人才培養的革新為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陶老不僅為“ESD”項目確立了全新的價值定位,而且身體力行地宣傳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先進理念。在此后的十幾年間,他始終堅持參加“ESD”系列國際會議、國家級講習班及項目專門會議,傾聽國內外實踐與研究報告,并親自作主旨演講。他還結合“ESD”項目實踐創新與理論研究的不同階段及時提出前瞻性、可操作的指導意見。在他的帶動影響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迅速發展成為包括北京、上海和香港地區在內的一千多所中小學參與的具有創新引領作用的基礎教育領域旗艦項目,中國的實踐創新團隊由此躋身為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方面軍。
2.為教育創新實踐提供前瞻引領
回顧起來,陶老為了推動“ESD”發展主要提供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指導。首先,他提出“四個結合”原則,即將“ESD”與觀念轉變和課程改革緊密結合起來,與加強和改進德育緊密結合起來,與學校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他還熱切期待“ESD”項目不斷推進觀念的轉變、情感的培養、行為的規范、環境的建設和評價的改善,使之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創新。
陶老十分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改革最大的難點在于課堂教學的變革。為了避免教學實踐形式主義、走過場的命運,陶老分別就與“ESD”項目密切相關的課程內容更新、教學方式變革、教師能力發展以及經驗總結等關鍵事項提出具體可行的指導意見。他經常深入北京及各地“ESD”實驗學校,實地考察項目實施情況,所到之處總是對于“ESD”教學實踐予以高度關注,熱情肯定基層學校和具體教學中涌現出來的創新經驗,悉心指導并幫助校長和教師總結經驗,還借助各種場合講話及文章方式進行傳播。在他的具體指導下,北京教科院研究人員匯聚基層教學創新經驗編制了《北京市中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指導綱要》,和與之配套的北京市中小學地方教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2006)。
陶老高度關注“ESD”作為教學創新的持續發展,從創新方向、實踐策略、組織保障和深化實踐等方面為“ESD”不同時期的發展提供重要指導。項目伊始,他就建議基層學校實踐可持續發展教育應當堅持科學性與人文性統一、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統一、觀念轉變與行為改變統一。隨著創新實踐的深入,他聚焦學校課程及專題教育,鼓勵“ESD”倡導的價值觀融入各科教學和學校開展的可持續消費、節能環保、文化遺產保護、消除貧困、代際公平和生態文明等專題教育活動,引導少年兒童從小養成與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相一致的意識、能力與行為習慣,并強調可持續發展教學應追求觀念轉變、情感培養、行為規范、評價完善等支撐行為能力培養的育人理念。
陶老的貢獻還在于,他在自身繁忙工作日程中,總是擠出時間出席“ESD”的國際會議和國家級講習班,努力以全新視角為“ESD”的實踐與研究提供與時俱進的指導。他非常善于利用自身社會影響力在各類會議以及國內外考察交流的場合,主動宣講中國“ESD”的創新實踐及其價值,爭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及國內外教育同行對于可持續發展教育事業的認可和支持。
3.不遺余力推動“ESD”深化發展
他多次表示,希望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一定要抓好四個方面的基礎工作,即“推進體制機制建設,專題教育與經常性教育相結合,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加強學校文化建設”。他熱切期望基層項目學校,注意積累更具體、更生動、更有科學創新價值內涵的教師案例、學生案例和學校發展案例。在2012年“ESD”全國工作委員會春節團拜會上,他又重申應當從強化價值觀教育、深化對于“ESD”的認識、全面滲透學校課程以及探索更多實踐形式等方面進行深化。2014年,他回應“ESD”取得階段性發展的實際,又提出需要開展“ESD”相關理論研究、開展社會宣傳、加強實踐探索、加強各個層面的交流。2015年10月,他再次重申實施“ESD”的根本宗旨就是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公民①。
4.揭示“ESD”國際化與本土化互動發展機制
陶老在“ESD”實踐探索基礎上,對于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創新實踐進行了高度總結。他指出,中國“ESD”是中國教育工作者“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融入國際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著眼于推動中國的素質教育的發展,進行的一種本土化設計,來推動中國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為此,他將中國“ESD”特色實踐簡要表述為:“一個核心、兩個重點、四項建設”,那就是:以價值觀教育為核心,強調尊重他人、尊重差異化與多樣性、尊重環境與資源;以環境資源教育和國際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為重點;著力從課程、環境、文化、活動等四個方面進行建設①。他對于“ESD”基本特征及價值的高度概括至今仍然具有高度指導意義。
更為難得的是,他在2014年就從中國參與國際合作發展視角深刻指出,“中國要在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由‘貫徹型向‘主導型發展”,“用中國的、經過實踐證實的特色經驗來影響世界”。②我深切感到,陶老就“ESD”項目國際化與本土化互動發展所作出的論斷,不僅指導了這項兼具國際化與本土性的教育創新,也深刻揭示了我國教育參與國際合作的客觀進程及不同角色,至今讀來仍然能夠帶給我們深刻的啟迪,具有普遍指導性。
事實表明,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這項在國內外產生巨大影響的教育創新在價值定位、發展方向、推進策略、實踐方法和持續發展等重要環節都深深得益于陶老的教育視野與具體指導。同時,陶老自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也賦予全體參與“ESD”創新實踐人員以不懈進取的力量??梢哉f,沒有陶老的領導和推動,就沒有中國“ESD”創新事業的輝煌。
5.身上彰顯的教育家精神激勵并將繼續激勵我們推動“ESD”創新實踐
熟悉陶老的人都非常清楚,他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杰出教育家,“ESD”只是他所領導和扶持的許許多多的教育創新中的一個具體案例。陶西平先生全程指導中國“ESD”創新實踐不斷深化發展的案例,也真實顯現出他作為一位眾望所歸的中國教育家的基本特點?;赝谶^去近20年圍繞推進中國“ESD”所做的努力,在我看來,陶老作為充滿創新活力和教育智慧的教育家,最值得我們后人崇敬和學習的主要是他善于借助實踐創新推動教育與時俱進的自覺意識與責任擔當,最能給予我們啟迪和激勵的是他作為教育家的敬業精神、科學態度和人格魅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超強的學習力。他不僅勤于常規學習,還善于借助現場考察、人際交流、在線學習、會議報告、報告撰寫等方式,不斷充實自身對于客觀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凡是認識陶老的人都十分期盼聆聽他娓娓道來、常講常新的主題演講,閱讀他深入淺出的教育文章,而且每次都是那么鮮活而富有哲理。他正是以終身學習的親身實踐為我們作出了如何與時俱進的示范,可以說,他總是以自身卓有成效的學習激勵著每一位與他有緣相識的同志!
永不停歇的創造力。陶老的教育生涯充滿著變革創新的追求與成就。無論是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理論創新還是方法論創新方面,他都率先垂范、堪為典范。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很多教育改革舉措都是在他的領導或推動下出臺的,很多學校的特色創新都得到他的激勵和指導。實際上,首都教育界的很多領導、校長甚至許多一線教師和教研員的教育教學創新成果背后都有陶老的影響。我曾與原崇文區景泰小學開展的應用“唱歌學英語”理念與方法改進全校學生英語學習的實踐也得到陶老充分肯定,他還建議學校將“快樂英語天天唱”改為“快樂英語人人唱”。2015年7月,陶老發表了《走科學化的中國幼兒教育道路:陳鶴琴先生幼兒教育思想的時代意義》主題演講。①他在緬懷陳鶴琴先生創建的“活教育”及其現實意義時還熱情鼓勵大家說,創新不見得都要做大事,能夠做“微創新”就很不錯。
勤于思考,勤于筆耕。陶老在追求實踐創新過程中也勤于筆耕,完成了大量論文和專著,成為他將教育實踐知識化、教育思想文本化的有效方法,也為我們學習和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留下了十分豐富的資源。僅僅在“ESD”專項領域,他親自完成的文稿便有30篇之多。我有幸見證陶老六篇文稿的問世,回想起來仍然十分難忘。每次精彩報告之后他總是不遺余力迅速完成相應文稿。個別時候來不及親自完成,他一定要在我們整理的文稿的基礎上反復修改。正是這些豐富的成果記錄了他由實踐到理論、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與知識建構過程。創意、做事、演講、寫作的確是陶老作為教育家的學術發展方式。
極富感染人、激勵人的人格魅力。陶老與人相處,無論對方資歷深淺、背景如何,都能夠待人謙和、虛懷若谷、充滿友善而不失風趣,很快便能贏得大家的信賴和追隨,因此也使他積累了廣泛且厚實的人脈資源。讓我難忘的是,2005年配合全國人大修訂義務教育法需要隨他一起去南美考察普及義務教育的立法與實踐。陶老的國際視野和教育智慧贏得了巴西和墨西哥兩國教育領導人的高度贊賞,他的幽默風趣也使我們緊張的行程充滿了情趣。他回國之后很快便親自撰寫并率先發表了考察報告,這讓我們這些年輕人十分汗顏。陶老十分注重情誼,總是關懷每一位同志。多年來,他與我每每相遇總是關懷備至,每逢新年他總是發來問候、祝福信息,讓我在慚愧中充滿感激。即便是到了2019年年底他本人病重住院仍然留語音傳遞關懷……這一切都成為我職業生涯中彌足珍貴的記憶。
我們今天緬懷陶老對于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實踐創新過程的悉心指導及他作為教育家的優秀品質,目的在于繼續推進這項創新事業,并不斷提升我們對于教育事業的貢獻能力。
由衷祝愿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同志們接過前輩手中的創新旗幟,為培育陶老生前倡導的具備強烈社會責任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公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編輯 _ 李剛剛